鄭桂華
【關鍵詞】語文素養(yǎng);關鍵能力測試;語文高考;命題技術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稱“高中新課標”)強調(diào)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推出了學業(yè)質(zhì)量標準,這些在高考試卷中必然也會有所反映。近年來,我國高考語文試卷命制在落實高中新課標理念、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上有什么積極探索?還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間?未來制約高考語文命題質(zhì)量提升的主要障礙有哪些?這些都是大家關心的問題。本文試以2023 年高考語文全國試卷(以下簡稱新課標Ⅰ卷、新課標Ⅱ卷、甲卷、乙卷)為對象[1],從語言文字運用關鍵能力的角度對上述問題展開討論,為理解高考語文改革動向提供參考。
一、基于關鍵能力架構語文測量目標體系
明確測量目標,即厘清“考什么”,是學科測評的首要課題,也是高考語文試卷命制的一大難題。語文測試目標之所以不易確定,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語文課程性質(zhì)、課程理念與高考紙筆測試形式的矛盾。語文課程的綜合性特點、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都要求其測評目標具有較強的概括性,不宜分解過細,但高考紙筆測試形式又希望其測評目標劃分得相對單純;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決定了其測評目標必然含有不少內(nèi)隱成分,但高考紙筆測試方式又要求其測量目標盡量顯性化,利于觀察與測量;測評目標應反映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過程與水平,但受考試時間等因素的限制,一份高考試卷的容量、測評目標的類型和數(shù)量又不能過多;素養(yǎng)導向的測評理念應利于將日常學習導向真實、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但測評又會引發(fā)師生的應試化行為,從而使實際測試結果與學習目標有所背離。這幾對矛盾從不同角度對高考語文命題的智慧提出挑戰(zhàn)。而2023年高考語文全國試卷以關鍵能力為基點確定測試目標體系,較好地權衡了測試目標的概括性與具體性、內(nèi)隱素養(yǎng)與外顯標志、全面考查學生與有限測試任務的關系,有利于將考試行為導向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語文學科紙筆測試的探索方向。
1. 聚焦典型,提升測量目標的代表性
高考試卷中理想的測試目標,應該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較高的表征價值,也就是目標指向的關鍵能力有代表性或典型性。2023 年四份全國試卷在這方面體現(xiàn)了比較一致的追求。
第一,典型的測量目標應適用于真實的、常見的語文實踐活動,而不是單純用于考試。以實用類文本為例,從文本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是真實的、常見的閱讀需要,而判斷說明方法、理解關聯(lián)詞的作用,則不屬于閱讀該類文本的典型需要。在這一點上,近年的高考試卷基本上形成了比較統(tǒng)一的認識。如今年甲卷現(xiàn)代文閱讀部分,第二則語料的內(nèi)容為植物之間是如何傳遞信息、以減免被侵襲的,其中第4題要求判斷“植物之間是怎樣傳遞信息的”,意在引導學生了解科學原理;第6題要求考生回答“與野生植物不同,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經(jīng)常噴灑農(nóng)藥,這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引導學生思考現(xiàn)實問題。這兩題的測量目標對應高中新課標學業(yè)質(zhì)量4-2中的“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實、觀點、程序、策略和方法解決學習和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具體問題”[2]。這與日常語文生活是一致的,因而也是典型的。
第二,典型的測量目標應反映某類語文活動中蘊含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即那些對學科知識概括度高、對解決問題遷移性強、對語言建構價值大的能力,而不是一般的甚至可有可無的能力。在一份試卷中,對關鍵能力的考查應處于優(yōu)先地位,并賦以較高分值,而其他能力則應放在次一級地位上并賦以較低分值或不考查。比如論述類文本閱讀,把握核心概念、理解作者意圖、辨析其論證邏輯就屬于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應作為測試中優(yōu)先考慮的測量目標,而分析轉(zhuǎn)折句的作用、發(fā)現(xiàn)句式的特點等,測試價值就小,除非通過它們能更好地實現(xiàn)對文本的整體理解,即指向高一級的測試價值。以新課標Ⅱ卷的第5題為例,該題引導學生思考調(diào)查研究中的“客觀”問題,屬于該信息性閱讀測試中優(yōu)先級很高的測試目標,因為調(diào)查研究的客觀與否是該文討論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不僅是文本理解的重點,也有方法借鑒的價值。推而廣之,這一問題還能引導讀者反思自己的認知方式、指導思考和研究,具有發(fā)展價值,因而這一目標便關乎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再看文學性閱讀試題,新課標Ⅰ卷古代詩歌閱讀的兩道試題,雖有首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類比等知識概念,但是都指向?qū)Α洞鹩讶苏搶W》這首詩的深入理解,引導學生豐富人生經(jīng)驗、提升精神境界,這類測試目標都指向文學閱讀的關鍵能力。
討論典型關鍵能力的考查離不開如何看待學科知識的問題。一個學科能獨立存在多年,一定有其獨有的知識體系。與能力類型一樣,語文知識體系中也有必備知識與一般知識的差別。一般來說,能用于復雜、變化、關聯(lián)的語言運用情境中的屬于必備知識,而適于簡單、靜止、孤立的語言運用情境中的便屬于非必備知識。以此標準衡量,文體知識的測試價值就小于標點知識,因為抽象的一般文體知識對文本理解的支持度較低,而不同的標點則能傳遞語言表達中停頓的長短、語氣的變化等,直接服務于表情達意,是一個人在真實語言實踐活動中能更好地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必不可少的知識。但對標點知識的測試價值往往又低于對關鍵句意、關鍵段落的理解。
第三,典型的測量目標應有可靠的學理依據(jù),即測試目標基于共識、內(nèi)涵清晰,而不應是陌生的、邊界模糊的。比如對小說閱讀能力來說,要求理解人物形象、從中獲得社會和人生啟迪,所依據(jù)的學理共識度高,內(nèi)涵清晰,適用于作為目標;而感受故事張力、敘述風格,學理的共識度和清晰度低,則不適于作為測試目標。2023年四份全國試卷都沒有為創(chuàng)新而求新求異的試題,語文學科概念術語、文本類型、作文題型及其測量目標都有很高的共識度。
高考試卷的測量目標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就能以少代多、以簡馭繁,達到以顯性目標表征隱性素養(yǎng)、以有限的測量目標表征豐富的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從而為高考的測試效度提供基本保障。
2. 追求結構化,提高試卷的整體測試效能
測試目標的典型性能保證單個測試內(nèi)容的表征價值,要提高整張試卷的測試效度,還需要考慮各個測試目標之間的關系,以能力類型和分布的結構化提升試卷的整體測試價值。2023年高考語文全國試卷對關鍵能力的結構化追求,至少反映在三個層面。
第一,一道試題的相關要素之間或一組試題指向的某一關鍵能力之間形成內(nèi)在聯(lián)系。按照通常理解,名句默寫自然是散碎的,彼此間很難建立起有機關聯(lián),但甲卷的三道默寫題則給出了另一種答案。它的第(1)題要求結合語境提示默寫《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前后相關的兩句,第(2)題給出鮑照的兩句詩,要求學生用李白《行路難》中的兩句去對應,第(3)題指出古詩中常有“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的現(xiàn)象,要求學生寫出例句,其內(nèi)容與形式都讓人眼前一亮。主動積累古詩文及其學習經(jīng)驗是語文學習的關鍵能力之一,它應該包括古詩文的記憶、在理解中記憶、不同詩文的記憶與梳理、古詩文中某一語言現(xiàn)象的記憶與梳理等,認知維度也包括記憶、理解、運用、分析等不同層級。這組題改變了“給上句寫下句”類默寫題型模式,增強了默寫語句之間的聯(lián)系,既有篇與篇的比較,也涉及更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借助名句默寫,將語言材料積累這一能力的結構部分地呈現(xiàn)出來,其命題思路與高中新課標學業(yè)質(zhì)量水平3-1 要求的“在擴展和整理自己語文積累的過程中,能發(fā)現(xiàn)聯(lián)系,探索規(guī)律”[3]十分吻合。
第二,一類語文實踐活動涉及的關鍵能力形成整體關聯(lián)。這一點在新課標Ⅱ卷古詩文閱讀部分的試題中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先看一道題目內(nèi)部的關系,如第12題的四個選項,依次描述了淝水之戰(zhàn)的戰(zhàn)前態(tài)勢、戰(zhàn)斗經(jīng)過、苻堅戰(zhàn)敗的結果、后人對戰(zhàn)役得失的研判。這四個選項引導學生完成文章脈絡的整體理解和把握,起到化零為整的作用。再看對第10~14題關系的處理。第10題是斷句,第11題是關鍵詞語的理解,第12題是把握文意,第13題是重點句子翻譯,第14 題是總結戰(zhàn)役得失,這五道題的考查內(nèi)容分別指向閱讀古文的常用能力,做題次序也符合古文閱讀的經(jīng)驗,它們共同表征古文閱讀理解的素養(yǎng)。
第三,把整張試卷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關鍵能力的分布。按實用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古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等語文實踐活動類型組織試卷板塊,再依據(jù)其語言實踐活動類型確定關鍵能力、設計測試目標。當然,這種整體設計思路多年來已經(jīng)形成慣例。
3. 與真實情境結合,化一般技能為關鍵能力
高中新課標指出“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發(fā)展和表現(xiàn)的載體”[4],語文實踐活動情境包括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這三種大的類型。用來確定測試目標的關鍵能力不應該是抽象的,而是要與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相結合。
第一,這種結合要與目的一致,即能力運用滿足具體語言實踐活動的實際需要,用所當用。以語言文字運用為例,精確辨析詞意、推敲語言表達、修改病句,都是常見的語言實踐活動,但如果離開具體語境單純測試其中的某些項目,就容易成為一種文字游戲。今年的四份全國試卷中的語言文字運用板塊的設計思路一致,都是把幾項具體的語文運用能力測試融入一段相對完整的語料中,讓學生在閱讀理解語料的基礎上,完成推敲字詞、補寫句子、斟酌標點、修改病句等。這些測試雖然也需要單獨完成,但并不顯得零碎,因為這些測試往往與文意理解產(chǎn)生關聯(lián)。如新課標Ⅰ卷第21題考查對標點符號作用的理解,試題并沒有止于孤立的標點符號知識判斷和標點技能運用,而是給出了有關文學作品中逗號的作用這一知識支架,引導學生探究語文學科中標點符號這一基礎知識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推敲標點就是推敲語意情意。
第二,語料的內(nèi)容貼近生活,比如有的語料反映學生完成作業(yè)的規(guī)劃問題,有的語料介紹生活中的遺忘現(xiàn)象,有的語料討論關于佩戴耳機的利弊。這些語料呈現(xiàn)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真實的情境,高考試卷將它們作為展現(xiàn)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平臺,就顯得自然而貼切。在追求二者的有機結合上,甲卷的語言文字運用試題尤其值得稱道。試卷語料是一段六百多字的文本,以課堂教學觀察者的視角介紹了自己聽課的幾個片段:三位老師對“破釜沉舟”這個成語的不同講法。首先,聽老師講課是學生最為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學生參與詞語辨析之類的認知活動一點兒也不生硬。其次,成語是我國語言文字中的特殊現(xiàn)象,成語積累和運用是語言文字運用的重要內(nèi)容;在此情境下理解成語內(nèi)涵、辨析成語差異、恰當運用成語表情達意,能將關鍵能力和語言運用情境自然結合。最后,根據(jù)語料情境設計的五道題目,都圍繞成語學習這一任務,沒有旁逸斜出的測試內(nèi)容,既合乎課堂學習情境的真實性,又保證了所有測試都圍繞關鍵能力展開。學生作答試題時不僅要針對文本信息,還要關聯(lián)自己的語文學習經(jīng)驗;不僅需要一般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還涉及比較復雜的比較、歸納等認知方式和思維能力。從這一例子可以看出,與具體語言情境緊密、自然結合,對關鍵能力測試不僅有聚焦效應,還能提升整個試卷的測試效度。
二、指向關鍵能力的語文測試探索仍然有空間
指向關鍵能力的語文測試,在2023 年高考全國試卷中已經(jīng)有很多努力與成果,但是,由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復雜,有限時間的紙筆測試又存在諸多局限。因此,基于關鍵能力確立高考語文測試目標體系,并據(jù)此編制合宜的測試題目,進而形成整張試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另外,試題命制技術也會影響這項工作的效能。從關鍵能力的角度來看,2023 年高考全國試卷還有一些提升空間。
1. 質(zhì)疑、反思等關鍵能力的測試偏弱
雖然一張試卷并不能全面覆蓋所有關鍵能力,只能盡量選擇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測試目標,但一些居于核心地位的關鍵能力,比如質(zhì)疑、反思和提問等能力,還是應該有所涉及的。一方面,質(zhì)疑、反思、提問等能力都是一個人終生受用的關鍵能力,有助于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高中學業(yè)質(zhì)量水平4關于質(zhì)疑能力有明確的規(guī)定,如要求“能就文本的內(nèi)容或形式提出質(zhì)疑”,“能對同一個文學作品的不同闡釋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質(zhì)疑”,“能比較、概括多個文本的信息,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容、觀點、情感、材料組織與使用等方面的異同,嘗試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5],為確定該類測試目標提供了依據(jù)。另一方面,今年高考全國試卷中的情境和語料蘊含著不少值得質(zhì)疑、反思、提問的機會。如新課標Ⅰ卷第一則語料,作者用數(shù)據(jù)和調(diào)查材料反駁了“反對消費藜麥”的聲音,并指出反對派使用的新聞材料有誤或編織了事實。但是反過來看,文章作者是站在支持消費藜麥的立場上的,他使用的一些材料也存在選擇性,他的調(diào)查、推論也有邏輯漏洞。如果設計試題適當引導學生就文本某些內(nèi)容進行質(zhì)疑,便可以補充對這方面能力的考查。再如乙卷的文言文語段,描寫的是晉公子重耳逃亡與復仇的故事,文中提到的晉公子、釐負羈、叔瞻、秦穆公都有過人的智慧,但是以今天的眼光看,他們的行為也各有局限。如果在初通文字、粗解文意的基礎上,再配以人物分析以及文化反思的試題,則可以落實質(zhì)疑、反思等關鍵能力的測試。
當然,也許有人會認為,質(zhì)疑、反思、提問等能力在寫作中會涉及,不一定要借助單獨的題目來測試。不過一般來說,寫作體現(xiàn)的是綜合能力,許多能力往往隱藏其中,一般難以分別判斷,因此對日常教學的引導價值不如單獨測試題目明顯。
2. 命題技術對關鍵能力測試的支撐還有不足
一份試卷或者其中一組試題的測試價值,會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基于關鍵能力的測試目標,需要命題技術提供更精準的支撐,否則可能會影響測試意圖。例如新課標Ⅱ卷第16題:“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贝祟}意在引導學生將對古詩的感受提升為理性分析,指向關鍵能力的測試意圖明顯。但是,題干中的“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表述略有瑕疵,含有“宋人林逋知道這一觀點并寫詩加以印證”的意思,這會對部分學生的答題思路造成干擾,從而影響預設的關鍵能力測試取向。
在2023 年的四份全國試卷中,有些選擇題的題干為“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此類表述并沒有設計指向明確的任務,測試目標不夠聚焦,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關鍵能力的測試。另外,也有語料與測試目標的關聯(lián)不夠緊密。如乙卷的語言文字運用Ⅰ提供的語料有五百字左右,而第17 題要求判斷“能”字在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第18、19 題是推敲句式句意,如果從中摘出相關的三四句話(以句號為單位)分別命題,學生基本上可以作答,尤其是前兩道選擇題。也許命題人選擇用一定長度的語篇來營造測試情境,是希望將語文知識的測試放在整段文字的閱讀理解過程中,從而避免抽離語境的抽象分析。但由于這幾道題并不服務于文意的整體理解,用長段語料就顯得失當。
總體而言,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語文測試還是一個新課題。近年來的高考語文試卷命制,在很多方面已經(jīng)進行了有益探索。尤其是2023 年高考全國試卷在聚焦關鍵能力、整體規(guī)劃試卷結構、指向語言文字真實運用、寫作任務設計等方面的探索,都得到普遍肯定。當然,還有一些課題有待人們深入研究、大膽實踐,比如關于內(nèi)隱性語文核心素養(yǎng)考查的探索,關于反應試化、套路化命題策略的探索,關于高考試題穩(wěn)定與創(chuàng)新關系的探索,這些都需要命題人持續(xù)地付出智慧與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