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五育并舉的視角下,審美教育備受重視,成為小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審美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對學生思想道德和精神品質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對此,文章從審美教育的概念出發(fā),分析小學階段開展審美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審美教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融合與滲透現狀,并針對如何推動小學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發(fā)揮小學音樂學科的審美教育價值展開探討,希望可以幫助小學音樂教師有序開展音樂教學,實現音樂育人,促進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發(fā)展。
【關鍵詞】審美教育;小學;音樂教學
作者簡介:王偉娜(1985—),女,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店村學區(qū)。
在小學階段開展審美教育對學生的人格、價值觀念、審美取向、審美情趣具有重要意義,音樂是開展審美教育的主要學科之一,理應受到教師的重視。在當前的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并未發(fā)揮音樂學科的美育功能,并未將審美教育有效地融入音樂學科教學活動中。對此,教師應當意識到審美教育的重要性,把握審美教育的內涵,并在審美教育的視角下開展音樂教學實踐,幫助學生分辨美丑,使學生追求真善美,形成完善的人格。
一、審美教育概述
(一)審美教育概念分析
審美教育,主要指通過藝術作品或藝術鑒賞開展的一種教育活動,這種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凈化學生的心靈和精神世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啟迪學生的智慧。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審美教育的內涵不斷豐富,范圍不斷擴大,發(fā)展至現代社會,審美教育已經成為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發(fā)展與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小學階段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1.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
在小學階段開展審美教育能夠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fā)展,幫助學生辨別善惡美丑,使學生能夠主動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在審美教育的幫助下,學生能夠具有發(fā)現美的能力,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受生活中的人和物身上所具有的美感。
小學階段的學生尚未形成穩(wěn)定、健全的價值觀,如果受到一些不良事物、丑惡現象的誤導,便容易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因此,針對學生開展審美教育,是立足于學生身心發(fā)育特點,滿足學生身心發(fā)育需求的必然選擇。通過審美教育,學生能夠感受到蘊含美的精神品質。在這些精神品質的熏陶下,學生能夠主動向善、積極向美,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實現審美能力、價值觀念與思想道德的協(xié)同發(fā)展。這對于學生日后的生活和學習具有重要意義,是學生健康成長、快樂成長的重要基礎。
2.推進五育并舉,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
美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與德智體勞四方面的教育具有密切關聯,因此,做好美育工作對于推進五育并舉和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具體來看,首先,學生在接受美育的過程中會學習有關美的理論、美的知識,這可以促進學生知識的積累,產生智育的效果。其次,開展美育有助于學生感受各類美好事物中的精神之美、道德之美和情感之美,使學生受到精神層面的熏陶和感染,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發(fā)展,達到德育的效果。再次,在開展美育的過程中,教師展示有關美育的藝術作品,其中不乏一些以體育為主題的作品,而在欣賞這些作品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體育之美、拼搏之美,對體育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達到美育和體育并舉的效果。最后,一些用于美育的藝術作品也蘊含勞動精神,可以讓學生在接受美育的過程中實現勞動素養(yǎng)層面的發(fā)展。由此可見,做好美育工作可以密切德智體美勞五方面教育實踐活動之間的關系,切實推進五育并舉。
二、審美教育視角下小學音樂教學現狀
(一)審美教育滲透效果不理想
在現階段的小學音樂課堂中,部分教師并未將審美教育充分融入音樂教學實踐中,并未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審美教育,導致審美教育效果不理想。與此同時,在部分學校,音樂、美術等學科處于弱勢地位,存在被邊緣化的情況,這就導致部分音樂教師并未認真對待音樂教學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審美教育的效果。教師的認識不到位,沒有準確把握審美教育的內涵,沒有意識到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自然無法將審美教育融入音樂課堂中。
此外,在當前的音樂教學中,部分教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音樂知識的講解上,忽視審美教育的開展,這也對審美教育在音樂教學中的滲透造成一定的阻礙。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的發(fā)展是多元的,這勢必會影響音樂課堂的審美教育效果。
(二)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單一
部分教師習慣于采取講授式教學模式,沒有組織學生探究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技巧、演奏技巧或情感價值等要素,這一方面導致音樂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也導致學生認為音樂學科枯燥無味,未能形成良好的音樂學習體驗,無法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更遑論提升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不難發(fā)現,教學模式單一是影響審美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1]。
(三)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單一
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是影響審美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從當前的音樂教學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在設計音樂課堂教學內容時局限于課本,并未引入生活中的音樂元素和網絡上的音樂教學資源。單一的教學內容未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學生缺乏主動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與此同時,學生未能了解到更多的音樂知識,未能主動了解音樂作品背后的故事,并不利于提高審美能力。
(四)音樂教學評價有待優(yōu)化
教學評價是音樂教學活動的重要一環(huán),但在當前的音樂課堂中,教師給出的教學評價質量不高,而且教師比較關注學生是否掌握音樂知識,忽視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fā)展情況。與此同時,教師對學生發(fā)出的是單方面、單向性的評價,并未融合學生自評與互評,學生也沒有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反饋性評價,教師無法從學生的視角診斷審美教育的成果,自然無法提高音樂教學和審美教育水平。因此,如何優(yōu)化教學評價,并以此提升審美教育效果應當成為小學音樂教師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關注的重點。
三、基于審美教育的小學音樂教學優(yōu)化策略
(一)主動更新教育理念,優(yōu)化音樂課堂教學目標
為了推進審美教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應當主動更新教育理念,意識到審美教育對于學生發(fā)展的重要價值,并主動將審美教育融入音樂教學目標。教師可以根據多元智能理論設置音樂教學目標,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學生的發(fā)展是多元的,既包括知識方面的發(fā)展,也包括音樂思維、審美能力、思想道德和精神品質方面的發(fā)展。
以人教版音樂五年級下冊“古韻新聲”這一單元為例,此單元的《梅花》《梅花三弄》等音樂作品與傳統(tǒng)音樂具有較為密切的聯系,教師可以據此設置以下教學目標:第一,了解此單元歌曲的基礎知識、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歌詞韻味;第二,欣賞歌曲,并感受歌曲中的情感,體驗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之美;第三,此單元的歌曲均與傳統(tǒng)音樂相關,在欣賞歌曲的過程中嘗試概括傳統(tǒng)音樂及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2]。
通過上述教學目標不難發(fā)現,目標一側重于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知識,實現知識方面的發(fā)展;目標二側重于幫助學生感受音樂作品的情感,欣賞音樂作品中的情感之美;目標三側重于以音樂作品為媒介幫助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感受傳統(tǒng)文化之美。調整教學目標之后,教師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有關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感受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情感美和文化美,使學生獲得美的體驗,有助于學生提升審美能力,形成正確的審美取向。
此外,教師應當做好新課標的解讀工作,主動學習建構主義、人本主義等先進的教育理論,以促進學生的美育發(fā)展和落實新課標為導向,優(yōu)化音樂課堂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更為科學,更能符合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二)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審美教育效果
良好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而且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音樂作品中的美,使學生以主動的姿態(tài)接受審美教育。對此,教師應當優(yōu)化音樂課堂的教學模式,借助探究教學、情境教學等教學模式提升審美教育效果,促進學生美育發(fā)展。
以人教版音樂六年級上冊“美麗的草原”這一單元為例,此單元的《美麗的夏牧場》《賽馬》《牧歌》等歌曲均與草原生活有關,但學生并未接觸過草原,不了解草原上的事物。在教學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有關草原的視頻和圖片,創(chuàng)設有關草原生活的情境,將真實的草原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感受到草原的遼闊,進而能夠對歌曲里的贊頌之情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在情境教學的幫助下,學生跟隨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學習,而且處于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體驗的狀態(tài),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音樂作品之美,進而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3]。
又如,以人教版音樂六年級上冊“我的祖國”這一單元為例,教師可以設置探究任務:欣賞歌曲《我的中國心》,通過探究了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在這一任務的引導下,學生主動探究音樂作品,與同學展開交流,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感受作者的赤子之心。在探究教學模式的幫助下,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探究與交流,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感受到韻律之美、愛國之情,既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優(yōu)化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如果學生能夠對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充滿興趣,就會更加主動地了解音樂知識,感受音樂作品之美。教師應當優(yōu)化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將生活中的音樂元素、網絡上的優(yōu)質音樂資源引入課堂,使音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有趣,更符合學生的口味,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
例如,《孤勇者》是流行于小學生群體的一首現代歌曲,歌曲塑造了一個英勇不屈、不懼黑暗、頑強拼搏的英雄形象,教師在講解人教版音樂六年級上冊“奧林匹克風”這一單元時可以引入這首歌曲?!秺W林匹克號角》和《孤勇者》所表達的拼搏精神具有一致性,教師引入《孤勇者》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可以幫助學生更為順利地理解《奧林匹克號角》展現的拼搏精神,有助于提升音樂教學的效果,使學生感受到拼搏之美。
又如,以人教版音樂三年級下冊“七彩的生活”這一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音樂元素,如鳥鳴、風聲、水聲等。如此,既能使音樂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又能豐富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學會發(fā)現美、欣賞美[4]。
(四)做好音樂教學評價,關注學生審美能力的發(fā)展情況
教師需要做好音樂教學評價,發(fā)揮音樂教學評價在教學診斷、反饋和指導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教師應當關注學生是否掌握音樂知識,能否了解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另一方面,教師應當關注學生是否能夠準確把握音樂作品的情感,是否能夠感受音樂作品背后的情感之美。
教師應當實現評價標準的多元化,結合調整后的教學目標對學生開展多元化評價,進而提升音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身的審美能力發(fā)展情況進行自我評價,而后將學生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結合起來,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自身審美能力的發(fā)展情況,確保音樂教學評價的全面性。
此外,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審美能力、審美水平進行評價,學生也要對教師的審美教育效果、審美教育水平進行評價,從而發(fā)揮評價的反饋功能,助力教師開展教學反思,發(fā)現自身教學存在的問題,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改進,從而有效發(fā)揮音樂學科的美育價值。
結語
審美教育是小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價值取向、審美品位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此,教師應當重視審美教育的價值,多措并舉推進審美教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
【參考文獻】
[1]郭學飛.讓心靈與美共棲:小學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策略[J].智力,2022(2):40-42.
[2]陳濤.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1(32):125-126.
[3]吳露薇.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思考[J].新智慧,2021(25):69-70.
[4]王少俊.淺談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9):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