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福 楊莉麗
[摘 要] 如今的語文教學,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語文學科本身,課程專家從不同角度研究語文學科教學的功能,提出了跨學科、跨領域等觀點。高中教學中重視生命教育,不僅滿足了教育的現(xiàn)實需要,而且有著長遠意義。立足于學生的生命成長需要來理解語文學科,并且讓語文學科體現(xiàn)出生命教育的意義,是語文教學應有的教學目的。文章從發(fā)掘經(jīng)典閱讀教學中的生命教育契機角度切入,提出依托語文教學實現(xiàn)生命教育的策略。
[關(guān)鍵詞] 高中語文;經(jīng)典閱讀教學;生命教育;教育策略
從已有的語文教學實踐來看,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生長需要的角度出發(fā),人們提出了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思路。應當說,這一思路開闊了語文學科教學的視野,賦予了語文學科更為深遠的意義。
語文學科是基礎學科,這種基礎性不僅體現(xiàn)在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上,還體現(xiàn)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上??紤]到生命教育不應當是說教式的,而應當是學生主動領悟的,因此真正有效的生命教育策略,一定是指向?qū)W生內(nèi)在建構(gòu)的。讓學生在輸入信息之后通過有效的自我建構(gòu),去形成對生命意義的積極理解,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路徑。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經(jīng)典閱讀,就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信息輸入空間,從而讓學生完成對生命意義的自主建構(gòu)。本文依托語文經(jīng)典閱讀教學,談談對生命教育的研究與思考。
一、語文經(jīng)典閱讀中蘊含的生命教育契機
筆者在思考生命教育這一課題之初,就發(fā)現(xiàn)語文經(jīng)典閱讀中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契機。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在于,語言文字具備特有的感染力,有利于滲透生命教育,所以語文教師是最適合開展生命教育的。[1]學生在經(jīng)典閱讀的過程中,獲取的是被稱為經(jīng)典的文字信息。而這些文字所以被稱之為經(jīng)典,是因為在這些文字中蘊藏著作者的智慧。很顯然,這里的作者并不是指作者一個人,而是指作者在那個時代所能代表的一類人,同時代表一種文化。因此,閱讀經(jīng)典就是在感知文化,可以想象成是與那個時代文化的對話。這種對話如果能夠逐步深入,那么在學生獲得文化感悟的同時,文化也就進入了學生的生命,從而讓學生在理解生命意義的時候,生成對生命的深度感悟,而這實際上就是生命教育。
學生與經(jīng)典文章對話的過程,是以閱讀為主要方式的??梢哉f,學生在面對經(jīng)典文本的時候,最基本的輸入方式就是閱讀。從生命教育的角度來看,閱讀是學生思考生命意義的基礎,同時也是實現(xiàn)生命教育的基本方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面向生命教育的經(jīng)典閱讀,顯然不只是從文字中獲得信息并且完成輸入那么簡單。閱讀是一個互動過程,學生通過閱讀獲得了文字的信息,并且與自己的經(jīng)驗與認知發(fā)生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就是讓學生形成新的認識。這種認識除了指向語文學科,還應當有明確的生命指向。當學生通過自主建構(gòu)而獲得對生命的認識時,這種認識有可能植根于學生的認知當中,從而成為他們生命觀的一部分,并成為影響他們生命價值判斷與選擇的正能量。
二、經(jīng)典閱讀引領學生生命成長的策略
當教師嘗試運用經(jīng)典閱讀去引領學生生命成長的時候,是必須講究策略的。上面提到,經(jīng)典閱讀引領學生生命成長的策略,本質(zhì)上源自學生的自主建構(gòu)。具體來說,就是經(jīng)典引導下的自主建構(gòu)。眾所周知,中學語文課本中有大量經(jīng)典作品,蘊含豐富的生命內(nèi)涵,這就要求教師努力開發(fā)閱讀教學中的生命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走近先哲和時賢,感知他們的心靈世界,從而去影響和規(guī)范學生的心理結(jié)構(gòu)。[2]
例如,讀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可以發(fā)現(xiàn)這首詞是通過對金陵景物的贊美來表達作者對歷史興亡的一些感悟。作者作為一名政治家,對國家大事、前程發(fā)展的觀點,在這首詞當中均有著充分的體現(xiàn)。事實上,傳統(tǒng)教學也正是從文學與歷史的角度對這首詞進行解讀的。那么,如果從生命教育的角度來教學這首詞,應當如何實施呢?筆者在教學中,是從引導學生感知作者作詞時的心境切入的。在實施生命教育之前,筆者和學生分享了一句話:“從身份的角度來看,王安石是一位政治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王安石是一位改革家。如果我們暫時放下王安石的政治家身份與改革家角色,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看王安石,那么通過這首詞,我們又能讀出一個怎樣的王安石呢?”
對高中生而言,對這段話的理解通常不存在困難,而正是由于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理性思維,筆者的這段話更能夠給學生以引導與啟發(fā)。于是學生在解讀這首詞的時候,就多了一個視角,很多學生都會想:當王安石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在看到美麗的金陵景物的時候,他會感嘆金陵的美景,同時也會表達出對人生、對生命的一種態(tài)度。帶著這樣的視角去解讀詞中的一些描述,學生就會有新的認識:
生1:作者寫出“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這樣的文字,就說明作者一定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其實普通人也可以做一個心中有遠大志向的人,只不過被禁錮于日常的柴米油鹽中。這個時候如果去看看“千里澄江”,去感受“翠峰如簇”,那就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舒展自己的心胸,聯(lián)系到生活中,我們就應當給自己這樣的機會,給自己的心靈放個假,這樣才不至于讓自己一步步地走向封閉。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豐富多彩……
生2:在解讀這首詞的時候,雖然不知不覺中仍然將王安石看作“古之立大事者”,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從一個平常百姓的視角來看金陵這樣一座六朝古都,同樣可以讀出“六朝舊事隨流水”中的“放下”。人生在很多時候需要放下,因為只有放得下的人生,才是豁達的人生,才不至于在面臨一些挫折的時候,覺得生活沉重……
當學生形成這些認識的時候,其實就意味著腦海中已經(jīng)形成了對生命教育的良好認知。這種生命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是學生自主建構(gòu)出來的,讓學生對生命的理解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通過經(jīng)典閱讀實現(xiàn)生命教育的思考
帶著對這樣一些案例的體驗、分析和反思,再去思考高中語文教學中通過經(jīng)典閱讀來實現(xiàn)生命教育,可以發(fā)現(xiàn),生命教育對語文教學而言,幾乎有著一種天生的使命??梢哉f,如果語文教學缺失了生命教育,那將是不完整的,尤其是面向高中階段的學生,在語文知識建構(gòu)的時候引導學生思考生命、反思生命,那學生完全可以借助自身較高水平的理性思維,去獲得對生命更有深度的理解。
筆者還認為,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一定要追求無痕,要防止將生命教育變成說教式的教育。且不說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厭惡了說教,就從生命教育效果的角度來看,只有學生在潤物細無聲式的情境中生成對生命的認識時,他們對生命的觀點才能真正成為影響自身語言與行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生命教育所追求的是學生良好生命觀的形成,當學生對生命有了正確的價值判斷時,這種生命觀就會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影響,于是學生的生命成長與身體成長之間會形成更加良好的匹配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融入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會成為構(gòu)成學生生命觀的內(nèi)在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李蘭.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J].語文天地,2014(6):47-48.
[2]余品萌. 語文閱讀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J].語數(shù)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1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