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珠
摘 要 隨著《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小學英語教育教學理念不斷革新。為了在課堂實踐中真正落實“單元整體教學”“強化學科實踐”等理念,筆者提出了單元視域下小學英語課堂項目化學習的四個設計策略和四步實施路徑,從而讓課堂成為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發(fā)展思維和提升素養(yǎng)的訓練場,讓學習真正發(fā)生。
關鍵詞 單元視域 小學英語課堂 項目化學習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以學生為主體,推動實施單元整體教學,開展主題式、項目化等綜合性實踐活動[1]。但當前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教師講授占據(jù)課堂絕大部分時間、灌輸為主、缺乏思維訓練、教學缺乏整體設計等現(xiàn)象和問題。如何將教學重心從以教師“教為主”向學生“學為主”轉變,讓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真正意義上的“學”,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單元視域下的小學英語課堂項目化學習,嘗試將項目化學習理念融入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中,是對單元教學的一種再整合和重構。利用項目作為單元整體教學的支架,讓學生在項目化活動中體會知識的結構化聯(lián)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單元內容的主題意義。融入項目化學習的單元整體教學不僅能促進英語課堂教與學的變革,而且注重學生多種學習技能的培養(yǎng),從而有助于提升他們的學科能力,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本文以外研版《新標準英語》(三起)六年級上冊rules主題單元為例,具體闡述單元視域下小學英語課堂項目化學習的四個設計策略和四步實施路徑。
一、設計策略
筆者認為,單元視域下設計小學英語項目化學習時,一是,應圍繞單元教學目標,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活經(jīng)驗,確定一個意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單元項目主題;二是,圍繞主題與學習目標,設計系列關聯(lián)遞進的探究性活動任務;三是,圍繞項目預期成果,設計產(chǎn)出項目成果的具體實施方案;四是,圍繞項目化學習過程和成果,設計項目評價量表,多維度評價引導反思,促進素養(yǎng)提升。
(一)研讀教材單元,提煉單元項目化學習目標
1.分析教材單元教學目標。外研版《新標準英語》(三起)六年級上冊第十模塊以“Rules”為單元主題,單元內容指向“人與社會”主題語境中的“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主題群下的“公共服務”話題。第一課時主要文本語篇為主人公Daming來到美國與表哥Simon去圖書館借書,從而展開的一系列對話。第二課時主要是圖文結合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語篇,以認識交通標識和規(guī)則為主。教學時,基于對單元教學文本內容的深入研讀和學情分析,可將本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確定為:經(jīng)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聽、說、用“Dont talk in the library.”“Please be quiet!”“Please stand in line.”“Turn left.”“Stop! Dont go.”等句型談論規(guī)則,并能制定不同場所的相應規(guī)則;通過交流,學生能形成自覺遵守不同場所規(guī)章制度的責任意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樂于并善于運用所學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
2.設定單元項目化學習主題與目標?;谝陨戏治?,可將課例單元項目化學習的主題確定為“Rules around us”。進而圍繞主題,依據(jù)學情,對以上教材單元教學目標進行整合和重組,設定如下單元項目化學習目標:(1)能在具體語境中通過交流,理解rules(規(guī)則)的含義;了解并遵守與實際生活相關聯(lián)的三大場合,即學校、家庭和社會公共場所的規(guī)則;體會英語中如何利用不同的語氣來表達規(guī)則,合理勸解或命令他人。(2)形成自身的規(guī)則意識、公民意識和樹立宣傳規(guī)則的責任意識。(3)通過梳理、分析、判斷等層次遞進的活動,培養(yǎng)思維能力。(4)通過小組合作與自主探究等形式,形成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意識。上述四個維度的學習目標應緊扣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及學習能力的二級學段目標要求。
(二)分析學情背景,設計探究性活動任務
學生是整個項目化學習活動的主體。在項目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關注點和背景。課例單元話題是學生感興趣且與其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的話題。在五年級上冊第十模塊中,學生已接觸過有關“規(guī)則”的話題,有了一定的相關語言積累,因此,本單元項目化學習活動對六年級學生來說難度適中。
基于學情,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活經(jīng)驗,圍繞單元項目化學習目標,設計四個關聯(lián)遞進的探究活動任務:任務一,通過設置驅動性問題“What are rules? ”幫助學生認識rules這一概念,明確規(guī)則的兩種內涵,即Please / You can...和Dont / You cant...的區(qū)別。任務二,圍繞驅動性問題 “Where are rules around us?” 幫助學生梳理生活中的規(guī)則,讓學生明確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三大場所規(guī)則,即學校、家庭與社會公共場所的規(guī)則。任務三,借助進階的驅動性問題 “Why do we obey rules? ”,引導學生從遵守規(guī)則與違反規(guī)則兩個方面,思考各自帶來的益處與不良后果。任務四,在任務三的基礎上,設置深化驅動性問題 “How should we do to obey rules?”,讓學生從認識生活中的規(guī)則,了解規(guī)則的內涵,到挖掘遵守規(guī)則背后的原因與結果,逐步增強規(guī)則意識,進而提出遵守規(guī)則的針對性措施,樹立宣傳規(guī)則的責任意識。以上四個驅動性問題,圍繞項目化學習主題,由淺入深,由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促進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深入思考,推動深度學習。
(三)擬定預期成果,設計項目成果方案
1.擬定預期成果。依據(jù)單元項目化學習目標及活動任務,擬定項目預期成果為制作一本“規(guī)則主題宣傳冊”。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能借助學校、家庭與公共場所的場景,運用所學相關詞匯、短語及本單元相應句型進行合理的表達,形成對“規(guī)則”的深度理解。同時,訓練學生利用多種生活途徑合理收集與選擇信息的能力,發(fā)展其綜合語言運用與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2.設計項目成果方案。擬定項目預期成果后,需要設計產(chǎn)出項目成果的具體方案,力求內容詳盡,條理清晰,這樣可以保障學生主導的項目化學習有據(jù)、有序進行。項目成果——宣傳冊,包括:封面、目錄及核心內容。封面包含宣傳冊主題、與主題相關圖片及制作人,教師可提供一些封面制作范本供學生參考,降低制作難度。封面主題可以依據(jù)學情給出參考,如:“I like rules ” “ Embrace the rules ” “Rules make our life better”等。目錄含有小標題和頁碼,小標題主要圍繞四個活動任務擬訂。宣傳冊核心內容見表1。
(四)圍繞學習活動,設計項目評價量表
項目評價量表應能記錄和衡量學生學習全過程的表現(xiàn)特質[2]。教師應根據(jù)項目活動實施的不同階段,設計具有不同評價維度和標準的評價內容,給學生提供多方面的反饋和反思,幫助學生專注于具體的學習目標。所設計的評價量表應考慮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形式多樣化、評價內容多維度。在整個項目化學習過程中,教師應以指導員的身份,幫助學生理解評價指標,對學習活動作出公正的評價。
筆者在本次的項目化學習活動中設計了過程性評價量表(見表2)和成果評價量表(見表3),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進行全面評估。其中,過程性評價量表主要從“學習能力”和“合作與互動能力”兩個評價維度、九點具體評價標準著手,從自我、同伴及教師的角度進行綜合評價量化。成果評價量表從“三維度十標準”上進行綜合量化。兩個評價量表的評價形式均以星號呈現(xiàn),一顆星表示“未達成”,兩顆星表示“基本達成”,三顆星表示“全部達成”。綜合量化兩個評價量表的評價結果均為三顆星的學生可授予本次項目化學習“最佳學員”。
二、實施路徑
(一)營造有效情境,形成學習期待
單元視域下小學英語課堂項目化學習需要依托真實情境,讓小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靈活運用語言和技能,培養(yǎng)他們在豐富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提升“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3]。在課例單元項目化學習活動中,首先,通過播放學校、家庭、社會規(guī)則中一些典型場景的相關視頻,觀看學生課外自行拍攝的遵守規(guī)則與違反規(guī)則的照片,以及一些規(guī)章制度的照片,讓學生整體感知生活中的規(guī)則,營造活動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項目化學習的興趣。接著,引導學生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交流:What can you see? Do you often see these signs?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it? 從而引出項目化學習主題“Rules around us”,激活學生已有認知與語言表達能力,使其形成學習期待。
(二)明確小組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引出項目化學習主題后,首先,針對六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及各項能力的發(fā)展情況,劃分小組,確定小組人數(shù);其次,通過呈現(xiàn)任務清單,讓所有學生明確項目化學習任務、活動要求及各任務完成時間;再次,由小組內推選出組長,明確組長和組員活動分工等;最后,圍繞四個探究活動任務,依托成果設計方案,運用所學語言,開展小組交流探討、分工合作搜集、處理信息與資源、制作規(guī)則宣傳冊,共同解決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活動中,應秉持“先問三個人,再來找我”這條原則,以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詢問、探尋答案,而不是依賴教師,這樣既在實踐中遷移創(chuàng)新地運用所學語言解決實際問題,又訓練了學生的協(xié)調、溝通和合作的能力。
(三)教師適時指導,搭建學習支架
創(chuàng)造條件,讓每一位學生無論以前學習經(jīng)驗如何,語言流利與否,閱讀水平怎樣,都可以在項目化學習中取得成功,這是項目化學習必不可少的目標[4]。在學生完成項目化任務過程中,教師應作為學習指導員,在學生有需要或請求獲取信息的時候提供學習支架,以及幫助學生依據(jù)“過程性評價量表”及時反思學習效果,調整學習狀態(tài)。同時,為了幫助班上所有學生在此次項目化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組織項目化學習時除了在四個探究活動任務中分別設置了關鍵的驅動性問題,引導全班學生進行學習,提供服務于全體的學習支架外,還為小部分群體和個體提供即時性的學習支架,例如:在第二個任務“三大場所常見規(guī)則清單設計” 中為有困難的小組提供清單模板;在第四個任務“措施設計”中為語言積累不豐富的學生提供語言支架,讓每個學生在此任務中都有事可做、有話可說。
(四)成果展示交流,評價總結反思
在規(guī)定時間內結束小組活動后,各小組要分別展示自己制作的“規(guī)則主題宣傳冊”。展示的方式可以是小組所有成員配合介紹,也可以派代表介紹,其他組員補充。在展示交流的過程中,其他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認真傾聽并做評價。為了確保學生評價反饋的信息更具體化,為了確認學生是否達到項目化學習最初設定的目標,筆者設置了“成果評價量表”,給最終成果評定等級。項目化學習結束時,應讓學生圍繞評價量表做個人小結與反思,總結、梳理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收獲與不足,為今后開展項目化學習奠基。
三、反思與建議
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小學英語課時數(shù)不足以支撐項目化學習活動的開展,有些項目化學習活動需要幾課時才能完成,因課時不足容易導致活動虎頭蛇尾;學生語言能力不足,導致項目化學習重成果制作,輕語言運用;學生個體差異性導致小組合作矛盾影響學習效果,等等。
經(jīng)過對課題深入研究與反思,筆者總結四點教學建議:一是,設計項目化學習活動應充分考慮學情,量體裁衣,并與教材緊密關聯(lián),聚焦單元整體目標,才能讓項目化學習真正反哺于課堂,兩者相得益彰。二是,課內外結合。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依托項目化學習促進深度探究必須整合課內外時間。尤其是需要通過大量資料或資源做知識鋪墊時,應將查找資料、獲取資源、了解相關背景等活動放在課外完成。三是,關注核心知識落實,關注素養(yǎng)培養(yǎng),簡化成果呈現(xiàn)形式。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始終要明白,且讓學生明白,項目化學習不在于項目本身要做得多精致,而是通過這樣的一個載體讓學生沉浸式體驗、探究主題意義,做到學以致用。四是,建立恰當?shù)恼n堂文化,比如:讓學生在項目團隊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制定學習公約,鼓勵每個成員對結果負責,等等,這樣可以有效減少組內成員矛盾,真正形成互幫互助、尊重包容的學習共同體。
綜上所述,單元視域下小學英語課堂項目化學習突破了固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讓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多了一種優(yōu)化的路徑,更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探究精神。通過清晰的設計思路和有效的操作路徑,實現(xiàn)以課堂項目化學習推動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優(yōu)化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有效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
[2]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yǎng)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57
[3]范從娟.小學英語項目化學習主題確立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1(6):16-19.
[4]蘇西·博斯,約翰·拉爾默.項目式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沉浸式學習體驗[M].周華杰,陸穎,唐玥,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139.
(責任編輯:武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