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婉心
摘要:識字教學不能只停留于教法層面,更要側重于學法層面。教師應該在實際教學中教給學生識字的技巧和方法,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識字和學習的習慣。本文講述了小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了語文教學中學生識字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幾點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能力;教學研究
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正向引導,使學生積極主動探索學習內(nèi)容,不斷提升語文識字能力,繼而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1? ?小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
小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yǎng)的重點是調(diào)動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以興趣為支點來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識字過程中體會中國漢字的魅力。通假字及文言文、古詩詞中的字詞是學生語文識字過程中需要重點把握的內(nèi)容,應該將其置于文中去理解,繼而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1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主動學習并獲得知識,與被動接受的教育效果是有天壤之別的。自主學習是快樂的,學生在學習中能獲得成就感,能將個人內(nèi)在潛能發(fā)揮到極致,使各項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
1.2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小學生如果具備了自主識字能力,那么他識字的速度會明顯加快,通過獨立自主學習可認識許多字,并結合圖片理解文章大意。小學生在獨立學習中會不斷思考和探索,自己總結學習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語文識字規(guī)律,繼而提高語文學習水平。教師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通過文字讓學生了解世界萬物,奠定小學生語文聽、說、讀、寫的基礎。
1.3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
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教師要教給小學生的是識字能力,而非識字過程。小學生擁有自主識字能力后,遇到生疏的漢字、詞語、典故,可以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了解其含義和意義,這一過程可以鍛煉小學生的實踐能力。每個人理解能力不同,對文字組成的語句的理解也存在差異,遇到一些文言文、古詩詞,需要查閱資料才能理解作者思想。
2?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識字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2.1小學生識字研究現(xiàn)狀
小學生識字研究現(xiàn)狀是識字教學材料版本和研究材料眾多,“一綱多本”或“多綱多本”,不同教師所采用的識字教學方法有差異,可謂“百花齊放”。
2.1.1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并存
小學一、二年級是學生集中識字的重要時期,識字方法眾多,如集中識字、猜謎識字、趣味識字、分類識字等。識字作為語文學習的基礎,越來越受到低年級教師的重視,識字方法和流派也層出不窮。近幾年流行的是“注音”識字,即以漢語拼音注音為基礎來認識漢字,以此來協(xié)調(diào)小學生入學前口語與書面語之間的關系。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在識字環(huán)節(jié)只注重字音,忽略字形,因此,許多學生在寫作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錯別字。小學生學習生字不求甚解,往往是記憶快,忘記也快。有的學生根據(jù)偏旁、字形猜測字音,這些都是錯誤的識字方法。隨著新課標的出臺,要求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順其自然地教學生識字,重視對學生識字能力的培養(yǎng),擴寬小學生的認字渠道,圍繞識字開展人文教育。
2.1.2識字教學研究資料眾多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教育領域領導與專家對識字經(jīng)驗就進行了大規(guī)模研討,1980年10月份還出版了《集中識字教學經(jīng)驗選》,集中識字教學實驗就此開展起來。從那以后,每次識字教育研討會都會集聚大量識字教育專業(yè)人士及相關學術資料,并將研究資料整理成書,以供后來的教育工作者借鑒。近年來,各路名家聚集,對常見的集中識字、猜謎識字、注音識字、電腦識字等識字方法進行了研究,最終專家與學者一致認為識字教學最重要的是遵循小學生的識字規(guī)律和學習習慣,對一、二年級學生進行科學化的識字教學,以此促進語文科研水平的提高。
2.2當前識字教學存在的問題
中國識字教育已有幾千年歷史,但科學性的識字經(jīng)驗和研究甚少,一些專家和學者過多追求個性化方法,使識字教育只能停留于科研層面,無法落地。同時不同教師對識字教育的理解存在差異,導致教師引入識字教育方法后的“移植”效果不好。根據(jù)以上狀況總結出識字教學存在的問題:教師忽略學生自主識字的問題、識字內(nèi)容與學生年齡特點不符、教師教授識字方法不適應各階段學生。
2.2.1教師忽略學生自主識字的問題
識字是學好語文的基礎,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國家對小學生識字量有明確規(guī)定,一、二年級的學生識字量要達到1600~1800 個,三、四年級的學生識字量要達到2500 個,五、六年級的學生識字量要達到3000 個。
為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往往局限于教法層面,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多認字、多識字,很少從學法層面為學生創(chuàng)設獨立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主地探究識字內(nèi)容。現(xiàn)實教學中,教師講解時間長,留給學生觀察、思考、總結的時間少,學生并未找到有效的識字方法。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對工具書使用不熟練,遇到生疏的字懶得查閱資料。因為以上原因,小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2.2.2學生識字內(nèi)容和學生年齡特點不符合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以課程標準為主線,對課標要求的內(nèi)容著重講解,對課標未提及的內(nèi)容不作教學要求,過度強調(diào)書本識字過程,使學生語文學習局限于教材,遠離了原有的生活。一、二年級小學生年齡小,好動好玩,不能長時間集中精力聽教師講解漢字知識,只能根據(jù)漢字的字形或注音整體記憶,小學生識字呈現(xiàn)記得快、忘得快的特點,對字形相近的漢字往往分不清楚。
2.2.3教師教授的識字方法不適應各階段學生
識字對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部分教師將低年級語文教學重點放在了識字教學上。對每節(jié)課出現(xiàn)的生字詞,不僅要求學生會讀、會認,還要求抄寫加深記憶,課后請家長協(xié)助聽寫,試圖讓學生將每個字的模樣爛熟于心。低年級學生因不具備自主識字能力,每天只是機械化學習和記憶,這樣,雖然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漢字,但枯燥無味的學習極有可能讓學生產(chǎn)生厭煩心理。對于三、四年級以上的學生,若還采用類似識字教學方法,語文學習就會出現(xiàn)本末倒置的現(xiàn)象:學生識字能力得到了提升,但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卻下降了。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所處的階段,適當調(diào)整識字教學方法,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3?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
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識字能力需要遵循兒童識字認知規(guī)律,基于學生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巧妙地分析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尋找適合小學生的識字教學方法。
3.1遵循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
中國漢字發(fā)展經(jīng)歷了各個階段,一些結構復雜的文字越來越簡化,眾多文字從構成來看是有跡可循的,可通過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方法進行教學。
3.1.1象形字的教學
象形字的教學比較適用于低年級的學生,將實物圖片與漢字構造對比:一方面能幫助小學生加深文字記憶,另一方面能幫助小學生理解文字的來歷,使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有初步了解。例如,學習“山”字,教師將一幅跌宕起伏大山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指出“山”字就是眾多山峰的一部分,學生看到山的圖片自然會想到“山”字;“坐”字如同兩個人坐在一駕馬車或座位上,教師可將二人駕馬車的圖片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尋找漢字與圖片的特點。這樣的教學方法具有趣味性,能夠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3.1.2指事字的教學
指事字是在原本文字基礎上增加了新的筆畫、偏旁、符號,使原來的漢字變成另外一個漢字。例如,“刀”字前加上“丶”,就變成了“刃”字,“刃”字下面再增加一個“心”字就變成了“忍”字,從“刀”到“刃”再到“忍”字,只是增加了新的筆畫、偏旁或符號,卻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nèi)認識了三個字,三個字之間又存在著形體和意義上的聯(lián)系。
3.1.3會意字的教學
會意字的教學一般是將某個漢字拆解,分解成若干個構件,再將每個構件重新組合,讓學生從字形、字音、字義方面深刻理解文字的意義。例如,“休”字可以分解成“亻”(人的變形)與“木”兩個部分,“休”字注音為xiū,解釋為“休息、休憩”,從字形上看就是一個人累了,靠著一棵大樹或者木頭歇息,這樣會使學生很容易理解“休”字的意義。
3.1.4形聲字的教學
形聲字的教學是最常見的一種識字方法,一般先讓學生掌握偏旁部首要義,從偏旁部首看文字的含義。例如,與“青”字有關的漢字有“清、情、請、晴”等字,“氵”偏旁代表與“水”有關,則“清”意為水清、清澈;“忄”偏旁代表與“心”有關,則“情”意為友情、愛情、親情等情感;“讠”偏旁代表與“語言”有關,則“請”意為禮貌性用語,一般說“請進、這邊請”; “日”偏旁代表與“太陽”有關,則“晴”意為晴朗、晴天、天晴。學生根據(jù)漢字的偏旁部首,就能夠猜測到該漢字的字義,揣摩該漢字的應用場景。形聲字的教學不僅可使學生掌握相似文字的識字規(guī)律,而且可使學生有效區(qū)分一些易混淆的字,以此掌握更多自主識字的方法。
3.2遵循兒童識字認知規(guī)律
小學生識字一般需要經(jīng)歷感知漢字、分析字形、記憶文字三個階段,從字音、字形、字義三個方面建立內(nèi)在聯(lián)系,理解和掌握漢字的應用場景。我國兒童6歲入學,根據(jù)這個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教師要總結識字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為今后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2.1突出教學重點
低年級小學生對漢字的感知停留在識認文字的大體輪廓,比如,“未”字從大體輪廓上看可能讀wèi,也可能讀mò。低年級小學生對文字細微差別的辨識能力不強,經(jīng)常會將看著相似的文字認錯。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習慣,將漢字的字音、字形、字義結合起來教學,分析相似文字的筆畫、讀音、結構,突出重點文字的識字要點,使學生真正將所學文字爛熟于心。
3.2.2降低識字難度
研究表明,小學生識字主要靠形象記憶、整體記憶、機械記憶,學生憑借良好的記憶能力能在較短時間內(nèi)識字、辨字、寫字,但若不掌握科學的識字方法,僅憑腦力記憶漢字,過一段時間就會忘記,會無形中增加小學生識字的難度。因此,教師應該從教法的層面,教給學生自主識字的方法,降低學生識字難度,縮短小學生每天識字時間。教師在備課時要對識字內(nèi)容進行加工,分析文字的構成規(guī)律,讓學生以增加或減少偏旁、筆畫、符號等形式認識新的漢字。這種方式能減少學生識字的“工作量”,簡化大腦的記憶過程,有助于降低識字難度,提高語文識字教學效率。
3.3遵循識字教學規(guī)律
識字教育要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漢字構成規(guī)律,在遵循規(guī)律基礎上的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1識字以字形為突破口
識字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層面,新課標要求學生不僅要識字,還要知道具體漢字的構成和字義。中國漢字看似繁而多,被國際譽為最難懂、最難寫、最難記的文字,但若掌握其字形規(guī)律,以字形為突破口,將漢字的字音和字義相結合,就不難理解了。
3.3.2識字與聽說讀寫相結合
識字是小學語文學習的基礎。只有當識字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學生才能有效閱讀,理解文章大致要義。識字學詞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為了在對話場景、閱讀材料、寫作表達中應用自如,所以教師一定要將識字教學與語文閱讀和寫作有機結合起來。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小學生的識字能力是學好語文的基礎,專家和學者也研討出多種識字方法。但無論是哪種識字方法,都應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習慣,在此基礎上總結識字規(guī)律,分析漢字字音、字形、字義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將識字與語文聽說讀寫訓練相結合,綜合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趙凌云.探析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 文理導航(下旬),2018(11):14-15.
[2]王漱瑜.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提升方法探尋[J].內(nèi)蒙古教育,2019(12):64-65.
[3]謝艷霞.論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教學方法[J].教師,2014(4):53-54.
[4]蔡泳.淺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路徑[J].新課程(小學),2019(11):75-77.
[5]黃蕓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