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晴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3)
國務院辦公廳2015 年印發(fā)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yè)生更高質量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的重要舉措”??梢?,創(chuàng)新是國家競爭力提升的核心要素,是經濟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是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教育部2020 年發(fā)布的《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要“不斷提高高等文科教育的時代性、科學性和創(chuàng)造性”,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提高文科課程的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知識融通復合型人才是新時代的需要。
創(chuàng)新能力是學生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發(fā)展而來的想出新方法、建構新理論、提出新概念、發(fā)明新技術等能力,它包括自主探究能力、知識應用能力、資料搜索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等具體內容。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離不開思辨能力,知識的積累和運用需要思辨能力的組織和選擇,思辨能力涉及的“分析、推理和評價”三個認知技能是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因此,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同時也應該培養(yǎng)思辨能力。
具有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應該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扎實的科學素養(yǎng),以及開放的思維、勇于質疑的精神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英語作為一門文科類通識教育課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雙重屬性,既重視知識的傳授,也重視技能的提升?;诓煌黝}的語言知識學習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人文精神;基于不同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闡釋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基于語言運用的學習活動有助于增強獨立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大學英語學習可以成為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平臺。
然而,大學英語教學一直面臨著“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思辨缺席”等問題。課堂教學大多圍繞語法、詞匯等知識進行講解,注重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較少開展對不同立場、觀點和認識的討論辯論等活動,大多數(shù)學生習慣于直接接受教師提出的觀點,缺少質疑的精神。課后作業(yè)大多以語言知識鞏固為目的的客觀習題或基于特定主題的寫作為主,較少開展以語言應用為目的的體驗式實踐活動。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壓抑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力;缺乏思維啟發(fā)的機械式客觀練習,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知識遷移和思維加工能力的發(fā)展。
鑒于以上問題,筆者嘗試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實施基于思辨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從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和評價手段三個方面進行改革,以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思辨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
對于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孫有中教授提出了TERRIFIC教學原則,即對標(Target)、評價(Evaluate)、操練(Routinize)、反思(Reflect)、探究(Inquire)、實現(xiàn)(Fulfill)、融合(Integrate)、內容(Content),包括將思辨能力培養(yǎng)納入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進行高階思維訓練、開展反思性和探究式的學習活動、采用富有認知挑戰(zhàn)性的語言材料等。對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岳曉東教授提出了開放性、挑戰(zhàn)性、體驗性的教學三原則,鼓勵學生勇于打破原有知識經驗和結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親身實踐?;谝陨蠈W者的研究理論,筆者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慕課自學探究+課堂研討思辨+課后項目實踐”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完善教學目標和改進評價方式的基礎上,通過選擇富有認知挑戰(zhàn)性的學習材料、開展具有思維啟發(fā)性的教學活動、布置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體驗式學習任務來提升學生的思辨和創(chuàng)新能力。
“慕課自學探究+課堂研討思辨+課后項目實踐”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分為線上、線下和課后三個階段?!澳秸n自學探究”是線上階段的學習,指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慕課視頻、線上測試、討論和作業(yè)等探究式學習活動;“課堂研討思辨”是線下階段的學習,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重難點突破、任務展示、小組討論、分組辯論等研討式學習活動;“課后項目實踐”是課后拓展階段,指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作品創(chuàng)作和項目式實踐任務。
為完善教學目標,將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分成知識、能力和價值三個層次。知識目標設定為增加學生的語音、詞匯、語法、篇章結構等語言知識,提升英語學習和交流的策略知識和中西文化差異知識;能力目標設定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價值目標設定為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樹立愛國情懷,培養(yǎng)辯證思維等。教學目標的確定為教學活動的設計和開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
3.2.1 線上慕課自主探究
大學英語線上學習采用本校自主研發(fā)的“主題英語”在線開放課程。授課內容以語言模塊、句子結構、短文寫作、主題研討和中國文化為主要內容,供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教師通過慕課平臺補充文學名篇、報刊文摘、名人演講、新聞報道、影視片段等內容,方便學生進行閱讀和聽力技能訓練。補充學習材料精選自權威原版英文書籍、報紙雜志和網站,要求具有一定的難度、主題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需符合“富有認知挑戰(zhàn)性”的要求。圍繞在線課程主題和補充學習材料,展開在線討論,話題設計遵循開放性和思維啟發(fā)性原則,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表達觀點。線上作業(yè)為探究應用型學習任務,如段落語言特點分析、錄音演講、句子翻譯、主題寫作等,引導學生靈活使用所學知識和策略。
線上學習集內容、操練、思辨為一體,能幫助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3.2.2 線下課堂研討思辨
線下課堂采用翻轉課堂+BOPPPS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和反饋。課堂教學活動豐富多樣,包括口頭任務展示、學習檢測、重難點講授以及討論辯論等??陬^任務展示屬于探究性、實踐性的學習活動,學生根據(jù)教師提前布置的內容進行資料搜索、知識整合、歸納點評,并形成口頭報告在課堂展示,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學習檢測和重難點講授由教師主導、師生共同完成,解決線上學習和課前預習反饋的疑難問題。討論和辯論圍繞課文主題,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涉及如何有效解決社會問題、如何傳播中國聲音、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等熱點話題;辯論涉及電子書閱讀的利弊、出國留學的利弊等學生關心的問題。討論和辯論能調動學生的分析、推理和評價等多種能力,是訓練學生高階思維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提升思辨能力。
線下課堂是師生高度互動、思想火花相互碰撞的開放性課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以提升,學習效果更好。
3.2.3 課后項目實踐拓展
課后拓展階段由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作品創(chuàng)作和項目式學習任務,是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過程。
首先,學生需要獨立完成對課文的反思、點評寫作任務。學生運用慕課和課堂所學語言知識和閱讀、寫作技能,發(fā)表對指定話題的看法,提出獨特見解,提升語言應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其次,學生組成小組共同完成英文海報、電子報制作等創(chuàng)作型學習任務。海報制作需要小組成員搜索采集素材、提煉主題詞句,排版編輯內容等;電子報制作需要撰寫新聞稿件、發(fā)表新聞評論、設計結構布局等。團隊創(chuàng)作型學習任務既能促進學生對語言、結構知識的應用,又能提升團隊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最后,學生小組需完成1 次采訪調查項目式實踐任務。小組成員基于課文主題,結合校園生活或社會熱點,精心設計采訪問題,走出課堂,來到食堂、體育館、廣場、車站等公共場所調查公眾對話題的看法,最后形成英文文字報告或視頻作品提交。調查實踐任務是具有挑戰(zhàn)性和體驗性的學習任務,學生需要扮演問題設計者、記者、作者、視頻制作者等角色,需要充分發(fā)揮交際能力、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課后實踐將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知識技能相互融通,有利于知識的內化和綜合能力的提升。
大學英語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綜合考慮教師評分、學生互評和自評的結果,多維度、全方位考核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過程性評價占總成績的60%,其中研討性、反思性、實踐性學習任務的考核占主要部分,例如任務展示、討論辯論、反思寫作、項目式實踐等活動的完成情況占線下學習成績的六至七成。終結性評價占總成績的40%,采取面試和筆試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考查口語、聽力、閱讀、寫作和翻譯等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評價和測試是檢測教學效果、保證教學質量、推動課程建設的重要手段,科學的教學評價有助于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筆者所在課程團隊在大學一年級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中試點實施了兩個學期的“慕課自學探究+課堂研討思辨+課后項目實踐”的混合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得到了學生的肯定。課程結束后,筆者通過問卷對參與教學改革的6 個班級共154 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分別針對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價值目標的達成情況設計問題,結果顯示,約9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語言知識、學習策略和文化差異知識得到了增長;88%左右的學生肯定了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分析評判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在學習和實踐中得到了提升;約90%的學生認為課程拓寬了國際視野、提升了文化自信??梢?,基于思辨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較好地達成了預期教學目標,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綜合能力和價值素養(yǎng)。
以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本文構建了“慕課自學探究+課堂研討思辨+課后項目實踐”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課程補充富有認知挑戰(zhàn)性的語言學習材料、開展思維啟發(fā)性的互動討論、布置知識應用型線上作業(yè);線下課堂開展探究式、思辨式的任務展示和討論辯論;課后拓展布置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任務式、體驗式的作品創(chuàng)作和項目式實踐任務。教學改革力求以“兩性一度”金課標準來設計教學活動,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獲得知識水平、思辨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為成為適應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