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花
摘 要 初中語文教學中,情境創(chuàng)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往往以“教”為中心,以灌輸為主要方式,這種方法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而借助情境進行課堂教學則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將知識點通過直觀生動地畫面呈現出來,從而幫助師生更好理解教材內容并能快速有效掌握語文思維方式。
關鍵詞 創(chuàng)設情境 初中語文 優(yōu)化教學
初中語文教學中,情境創(chuàng)設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教學方式,它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抽象問題具體化、形象化以及具體可操作化,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來營造一個生動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主動發(fā)現知識點之間存在的聯系。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語文教學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和改進。初中生處于一個特殊年齡階段。在這個時期他們對于世界有自己獨特想法,對外界事物具有強烈的解密欲望,但此時學生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化過程中,因此其學習也就顯得比較困難。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愛好,在課堂上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初中生對語文知識點、重點內容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體驗。
例如:學習《毛澤東》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閱讀。首先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毛主席是一名戰(zhàn)士,其次就是讓學生知道毛主席不僅有思想、有極高素養(yǎng)而且還有很高的文學修養(yǎng)和人格魅力,最后還需要培養(yǎng)孩子熱愛祖國革命事業(yè)。在這個過程中就會使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并愛上語文這門學科。
多媒體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養(yǎng)。但是,由于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和師生地位、角色轉變等因素的制約,教師為了完成既定目標而忽視了對知識點進行深入挖掘與思考。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很有必要,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前、上課時,對語文知識點進行分析和提煉,并通過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
《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主要表達的是離別之情。大多數初中生都是在溫暖的家庭長大的,他們不能準確的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心情,也體會不到為什么分開要這樣悲傷,所以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找到相關視頻,講解詩中兩位主人公之間的故事,同時可以疊加悲涼的音樂,讓學生融入到故事中,加深理解和記憶。
俗話說:以情感人。情感教育是現代教學工作中永恒的德育靈魂,在廣大師生間進行的感情信息雙向傳遞交換與情感反饋工作中,它往往是信息傳送帶、催化劑,可以說是沒有交流情感信息就等同于沒有雙向交流。
《社戲》是一篇充滿著江南水鄉(xiāng)生活氣息的文章,它細致地描繪了江南水鄉(xiāng)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清澈水波和連山,朦朧的月色,含蘊著豆香的水氣,悠揚的悅耳悠揚的銅笛聲,還有許多天真可愛又頑皮善良的水鄉(xiāng)兒童們在一起的偷豆、煮豆時的一幕幕歡樂經歷,讀下來可真令人覺得回味無窮。
學生可以根據課文中某幾典型性情節(jié),將情節(jié)以表演形式進行真實再現。《孔乙己》中,筆者以一張講臺桌設做為柜臺,學生們可以將文中出現的各種情節(jié)理解后以表演的形式再現。個性化閱讀的心理體驗是使學生通過想象、感悟等各種心理過程實現對一個閱讀對象的深入了解,它能夠使學生同步進入一個“主客融合、物我同一”的理想的境界,讓學生完全感受到自己內心的世界與作品中的藝術生命、與小說作者生命零距離地心靈接觸,感受小說豐富深邃的內涵。
選擇與課堂教學內容密切有關的實物激發(fā)廣大學生豐富的學習情感與體驗能力以及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
如《愛蓮說》一文,老師可組織班上學生們一道去荷花池邊觀蓮,要求學生邊看蓮荷邊作畫教師適時提問:”作者在文中為何不用濃文墨重彩寫菊花、牡丹而又偏要重寫著蓮花呢?而寫蓮花的真正可貴處及具體的表現又在哪里?這一連串有趣的小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探索答案的興趣。另外,還可以選擇組織部分學生通過動畫形象的分析、參觀的引導、角色對話朗讀等新方法去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效果同樣也很好。
教師課堂要善于主動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吸引學生,引發(fā)他們積極思考,以提升情感文化體驗,有效促進教師課堂的開展。
[作者通聯:江蘇南通市北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