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蘭
【摘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傳承源遠流長。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認識漢字、積累漢字的初始階段和關鍵時期,關乎著學生未來的發(fā)展狀況。本文主要探討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人文教育;滲透策略
漢字是漢語發(fā)展的重要載體,是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前提。漢字中蘊含了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蘊藏著中華優(yōu)良美德,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漢字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要將人文教育滲透到識字教學之中。
一、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豐富識字教學內容,增加趣味性
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關注漢字的讀音、筆順、字詞組合與積累。教學的邏輯性和智慧性較高。但小學生的思維具有跳躍性的特點,不能夠一直按照教師教學的思路進行學習。傳統(tǒng)的解字識字的教學方法難以激起學生學習欲望,學生對認字學習會產生抵觸情緒。若在識字教學中融合人文思想,將歷史故事、漢字背景、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納入識字教學之中,不僅豐富了識字學習的內容,還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能感受漢字的內在韻味和歷史傳承。
(二)擴展學生文化視野,積累文化認知
漢字歷史傳承悠久,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從漢字的字形、字義、字音等方面延伸出多姿多彩的研究成果。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進行人文教學,教學內容從字的結構、讀音和筆順拓展到字體發(fā)展、漢字歷史和漢字相關的文化習俗等。學生的學習內容跳脫出課本的禁錮,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文文化認知,拓展學生文化視野,積淀學生文化素養(yǎng),培植學生的文化底蘊。
(三)提升語文教學深度,優(yōu)化教學質量
傳統(tǒng)的語文識字教學以漢字本體為教學基準,沒有挖掘出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教學內容淺顯且枯燥。識字教學除了讓學生能夠記憶漢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能夠靈活運用漢字,將漢字的底蘊展現出來。人文教育使學生深入理解漢字,增加文化內涵,同時也傳承了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中華識字學字的傳統(tǒng)美德,實現字以載道的教學目標。
二、小學識字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配合教材融入人文思想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示范性材料,具有知識性和思想性相統(tǒng)一的特征。教師在進行生字教學過程中,利用課本中的文本內容進行教學,聯合詞語、語句和文章片段來教學,實現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的有機融合。教師在教學一篇課文時,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在閱讀過程找出自己不認識和不熟悉的字詞,由教師進行講解,并融合課文的主要思想去理解文字的內涵。以教育部編本二年級上冊中《小蝌蚪找媽媽》一文為例,在對“跳”字進行教學時,讓學生找到“跳”字在文中的位子,發(fā)現是青蛙媽媽說的,“跳”字證明了小蝌蚪已經長出腳來,是青蛙媽媽的孩子,所以它的偏旁是“足”字旁。小蝌蚪向前一跳就到了青蛙媽媽的背上,這個動作快速,體現了小蝌蚪的急切情緒,因此,當跳字與人的內心情感結合在一起時,會加重情緒表達。
(二)聯合生活體驗人文情感
生活是語文教學的天然材料寶庫。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教育,需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聯合生活場景體驗人文情感,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運用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觀察到的廣告牌、商品包裝、建筑物上的文字以及電視媒體上的廣告詞,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能力,實現語文生活化和生活語文化的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蚊”這個字時,利用廣告詞“默默無蚊”來解讀,分辨“默默無聞”中“聞”和“蚊”存在著一定的關系,“聞”在有“聽到”的意思,當沒有蚊子之后,耳朵就再也聽不到蚊子的吵鬧。廣告詞的解析使學生明白文字的運用可以是靈活多變的。
(三)拓展傳統(tǒng)文化,擴展人文視野
漢字從甲骨文一直傳承到現在的簡體字,衍生出許多優(yōu)秀的漢字歷史文化,豐富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漢字類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民族文化,擴展學生的人文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語文教師在教學漢字的過程中,講述該字從甲骨文到現在的演變過程,感受中國悠久的文化底蘊。教師可以用字謎游戲、歇后語、俗語和對聯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內涵,多角度輔助學生對漢字的記憶。例如在教學完生字以后,將所學內容設計成字謎或者歇后語等游戲,讓學生去自主解答,感受文字游戲的快樂,也激發(fā)學生對漢字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興趣。
(四)以字識人,練字育人
俗話說人如其字,字如其人。一個人的書寫能力體現了其自身的品格。中國書法講究以字識人、練字育人。語文教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解讀漢字內涵與字形結構之后,把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融入學習之中,培育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端正寫字態(tài)度。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融入人文教學,擴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積淀了學生內在文化素養(yǎng),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擴大語文教學的深度。語文教師利用教材、生活實例把傳統(tǒng)文化滲透人文教育,完善語文學科德育,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何湘.小學語文教材中運用榜樣人物滲透德育的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看圖讀寫),2019.
[2]汪曉艷.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
[3]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的實踐探索[J].歐艷.新課程,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