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洪波
摘 要:語言是一門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屬性的學科,在過去的教育實踐中,大多數(shù)小學語文老師更多地關注語言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語言的人文屬性。小學生處于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其內(nèi)在的思想素質、品德素質都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在此階段,教師要運用語言的人文特性,對學生進行道德和法制教育,既可以提升小學語文的整體教學效果,又可以促進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因此,文章從道德和法制教育的重大價值入手,深入探討了目前小學語文課程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滲透;道德與法治教育;策略
前言
德育和法制教育是一種終身受益、無時無刻不在體現(xiàn)德育和法制教育成果的成果。在當今社會,由于考試的壓力和提高學習成績的原則,往往存在著思想品德方面的問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德育和法制教育,使其在學科教學中的人格修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全面發(fā)展。
一、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現(xiàn)狀
(一)開展方式落后
在小學語文的德育和法制教育中,大部分老師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課堂上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上,而忽略了德育和法制的內(nèi)涵,這就導致了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傳統(tǒng)。這就導致了大學生在學校的活動中不能進行道德實踐,而語文課堂活動又不能充分發(fā)揮德育的作用,只能說,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制約著德育工作的開展與執(zhí)行。
(二)忽視了道德與法治教育
根據(jù)當前的教學狀況來看,還是有不少小學語文教師沒有注重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致使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時候,沒有辦法對學生的價值觀念進行指導。道德與法治教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法治思維,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并且推進學生對正確思想觀念的構建。加之有很多小學語文教師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就比較缺乏,導致教師自身都無法提升自己對于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自信。除了上述的缺陷以外,還有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或是法治教育的時候,由于沒有充足的專業(yè)知識,致使學生思想上存在的問題無法實時得到解決,最終使得道德與法治教育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學生可以通過對道德與法治教育內(nèi)容的理解,養(yǎng)成一種正確面對人生困難的態(tài)度,而這些其實都歸屬于語文學科教育的關鍵內(nèi)容。在教育體制不斷發(fā)生變革的今天,小學語文這門課程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轉變,根據(jù)當前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礎進行分析,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學生的道德品質以及法治觀念,學生能夠在良性的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內(nèi)涵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念和價值觀念。依照當前的教學情況,小學語文教育自身就是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以及智力教育的融合,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育的時候,不僅僅要看重學生的語文成績,還要偏向于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和法治觀念的形成。除此之外,學生本身就要在小學語文的課程當中,增強自己的人文素質和思想修養(yǎng)。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應該要改善自身的教學觀念,滲透道德與法治的教育,讓學生在提升基礎知識能力的同時,強化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思維內(nèi)涵。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情境
小學語文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時候,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中心思想,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從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自身情感上的共鳴。依照當前的實踐教學過程進行分析,能夠發(fā)現(xiàn)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情境,可以有效增強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果,所以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根據(jù)教學的具體內(nèi)容和學習情況,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文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語文教學的情境當中,獲取優(yōu)質的德育教育,還可以讓語文教學形式在情境教學的開展和使用過程中,取得持續(xù)性的完善和改革。
(二)積極開展高效道德與法治教育
每一個教師都在持續(xù)不斷地進行著這一層面的實踐和探究,特別是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都在研究如何利用語文教材內(nèi)容對學生展開優(yōu)質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在新課程改革開始逐步推行之后,小學基礎教育時期就開始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而道德教育以及法治教育就是其中的教學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學校在小學教育的不同科目中,都對學生展開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小學語文教師也成為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踐行者。在語文教學的實踐過程當中,教師應該把教材內(nèi)容當做關鍵,并利用教材當中的優(yōu)質內(nèi)容,對學生展開高效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
(三)積極延伸實踐教育
科學化的課外活動能夠在完成課程教學目標的同時,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進行教學實踐時,要進行語文課外活動計劃,在保證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會側重于小學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但除去課堂教學以外,教師還可以開展一些合理的課外教學活動,并從中融合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教師在開展課外活動的時候,需要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并針對這樣的差異性,進行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設。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nèi)容,組織一個演講比賽和作文大賽。教師還可以結合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需要紀念的節(jié)日來開展課外教學活動。比如國慶節(ji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去往當?shù)亓沂考o念館,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教師還可以組織一個關于“建黨、建國”主題的作文大賽,讓學生通過自主性的了解,增強自身的愛國思維。
四、結語
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道德與法治教育是一個值得被推行的教學策略,但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一些問題,教師在注重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同時,還要重視小學語文學科本身的學科教育。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需要重視對學生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質的培養(yǎng),并在持續(xù)性的實踐過程中,找尋到正確的實踐策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強化學生的道德教育。
參考文獻
[1] 姜永麗. 如何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道德與法治教育[J]. 語文課內(nèi)外,2019(9):308.
[2] 張福芝.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道德與法治》教育[J]. 魅力中國,2020(37):87.
[3] 劉漢東. 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滲透的意義及途徑[J]. 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1):62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