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娜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持續(xù)化改革與落實,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音樂技能的學習與掌握,而且要全面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與藝術修養(yǎng),以此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本文即以音樂教育新體系為研究背景,首先提出了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總結了音樂教育新體系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改革的路徑與策略,以此為廣大音樂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音樂教育新體系;小學音樂;教學改革
2021年7月,我有幸參加了中央音樂學院以“素質型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為主題的貴陽市中小學音樂骨干教師教學技能培訓班,經(jīng)過6天的集中培訓與專題學習,我們通過實踐研討、教學觀摩與反思交流中收獲滿滿,不僅對音樂教育新體系有了深刻的認知,而且還形成了全新的音樂教育理念,為進一步推動小學音樂教學改革提供了關鍵動力。
一、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音樂教育新體系建設前,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第一,音樂課程設計缺乏根本目標與基本方向。在小學階段,音樂課程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其一要求學生能夠具備理解和欣賞音樂作品的歌詞、節(jié)奏、旋律等要素;其二要求學生能通過欣賞、表達或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進而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達到愉悅心情、放松壓力的目的。但此兩點并沒有表現(xiàn)出音樂課程的核心要素,一方面缺乏“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引導,無法對學生的品德、思想以及精神產(chǎn)生正向激勵;另一方面未能展現(xiàn)出音樂藝術的“情感表達”本質,對于學生審美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成效有限。
第二,學校與教師對音樂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隨著現(xiàn)代素質教育的發(fā)展,音樂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其對于學生未來成長的影響與作用越來越強,但學校與教師對其重視程度仍未達到更高要求。其一,在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教師并沒有不斷開發(fā)新的教學方式,也沒有針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做出改變,使得音樂課程的發(fā)展與改進較為緩慢。其二,在教學氛圍方面,學校更重視語數(shù)外等課程的建設與改革,而對應的音樂類課外活動、學生社團組織也相對較少,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對音樂課程的重視度。
第三,在教學方法與教學形式上存在一定的落后性。由于音樂課程建設與改造活動較少,音樂教師的課程改革積極性與主動學習的意識不強。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既沒有積極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以達成良好的激趣效果;又沒有采用多元化、融合化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失去了新鮮感,進而弱化了音樂課程的指導價值與教學效用。
二、音樂教育新體系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改革路徑
音樂教育新體系是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的老師們針對當前中小學音樂課程建設提出的教學理論,為我們構建全新小學音樂教學體系提供了全方位保障。音樂教育新體系的基本理念在于突出音樂的情感藝術本質特征,并由此實現(xiàn)“立德樹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等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通過音樂形成交流、表達與應用等活動,進而學會鑒賞、表達和創(chuàng)造音樂。因此,音樂教育新體系下小學音樂教學改革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堅持立德樹人,落實以情感人
在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指導下,小學音樂課程改革必須以落實德育工作為根本目標,同時全面深化音樂學科的“情感藝術”本質特征,進一步突出“以情感人”與“以美育人”的教學目標和功能。
1.推動音樂課程的德育屬性建設
教師可以通過兩方面落實音樂課程與德育教育的融合,第一,可以深入挖掘音樂課程中的德育元素,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適當延伸與拓展,以提高學生的德育認知。第二,可以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開發(fā)對應的德育元素,并通過情境、案例、音樂賞析、音樂游戲等形式或活動進行呈現(xiàn)。
例如在學習音樂欣賞課《舞龍》時,本課主要引導學生學習和聆聽民間傳統(tǒng)打擊樂,并能夠觀察“舞龍”與音樂之間的協(xié)同關系,進而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深刻印象,以此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第一步,教師應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在播放音樂《舞龍》的同時播放對應的舞龍活動,讓學生觀察節(jié)日里人們舞龍時的慶祝場面與喜悅氛圍。第二步,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活動,要求學生在觀察舞龍時,找出龍的各種姿勢與形態(tài),并結合音樂的變化與節(jié)奏,找到舞龍的簡單規(guī)律。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舞龍相關的紀錄片,節(jié)選其中的關鍵段落,讓學生了解舞龍文化的背景與起源,并由此對舞龍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第三步,組織學生開展演奏活動,教師為學生播放舞龍的畫面,需要學生通過敲擊堂鼓等打擊樂器,讓音樂節(jié)奏與律動能夠與舞龍動作配合。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將立德樹人與音樂學科教育建立深度聯(lián)系。
2.增強音樂學科的情感育人特征
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形式,因此在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熟練掌握情感教學法,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要素,并由此對音樂的表現(xiàn)力與特征產(chǎn)生深刻認知,進而能夠通過音樂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情感。
例如在學習活動課程“動物聯(lián)歡會”時,本課主要目標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十二生肖歌》,進而了解不同的動物形象特征,并由此表現(xiàn)出不同的歌曲演唱效果。本課是教師落實“以情感人”的有效途徑。首先,教師可以結合十二生肖的故事為學生創(chuàng)建情境:在征集十二生肖的排位過程中,小老鼠搭乘老黃牛的便車,獲得了第一名,因此表現(xiàn)的沾沾自喜;老黃牛則表現(xiàn)出腳踏實地、成熟穩(wěn)重的性格特點……其次,通過描繪出十二生肖的性格特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同學們,小動物們不會說話,那么你們能模仿他們的叫聲,并表達出不同動物的性格特點嗎?在該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建立小組,學生們相互模仿不同的動物叫聲,以表達不同的情感與情緒。最后,在學唱《十二生肖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唱到對應動物的部分時,可以結合動物的性格特征進行表演,由此讓學生進一步學會利用音樂表達情感與情緒。
(二)堅持多元教學,培育感性經(jīng)驗
在音樂教育新體系下,教師在開展音樂課程時還應掌握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與技能,以有效培育學生的感性經(jīng)驗,進而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音樂知識、律動水平、團隊合作能力、想象與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飼養(yǎng)。
1.深化小組合作,組織音樂表演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獨立學習能力較差,因此小組合作是教師必須掌握的重要方法,可以通過學生小組的團隊力量互相彌補與完善缺陷,進而達到簡化課程難度的效果,以此幫助學生科學成長。
例如在學習歌劇表演課程《猴子蒸糕》時,教師就可以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的教學優(yōu)勢。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猴子蒸糕》的動畫片作為情境,讓學生了解該動畫片表現(xiàn)的故事,由此讓學生了解“不勞動者不得食”的道理。與此同時,教師則要由此引出本課所學的音樂作品《猴子蒸糕》,通過播放這首歌曲,讓學生對照動畫片進行思考,了解其歌詞的大致含義。其次,進行初步學唱指導,教師組織學生跟隨音樂學唱第一段與第二段歌詞,并找到其旋律的差異性,要求學生思考小狗兩次拒絕小猴子后,小猴子會有怎樣的心情。其三,組織學生建立小組開展表演活動。學生需要分別扮演猴子與小狗等角色,同時需要兩名學生進行伴唱,要求表演的學生能夠根據(jù)歌詞進行表演,并表現(xiàn)出歌詞對應的動作與神態(tài);演唱的學生則要根據(jù)不同段落的歌詞內(nèi)容,搭配學生的表演進行演唱,并展現(xiàn)出小狗與小猴子不同的語氣特征。在該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在小組內(nèi)通過相互交流與協(xié)作,不斷提高小組的配合默契,進而展現(xiàn)出更好的演出效果,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2.開展活動教學,落實即興創(chuàng)作
在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還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編能力,以此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音樂表達能力。
例如在學習《動物說話》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即興創(chuàng)作平臺。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初步聆聽與跟唱,了解本首歌曲的旋律特征、節(jié)奏以及曲風。其次,要求學生嘗試自主學唱,根據(jù)小雞、小鴨、喜鵲、青蛙等不同動物的叫聲差異,完成這首歌曲的準確表達。其三,在學生掌握這首歌曲后,教師則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即興創(chuàng)作活動,讓學生找尋自己生活中見過的動物,比如小狗、老狼、蛐蛐等,并將他們的叫聲融入歌曲之中,以此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融于音樂創(chuàng)編之中。
(三)堅持終身學習,提升教學水平
音樂教育新體系的建設與落實還需要教師作為實施者,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必須通過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以此促進音樂課程教學改革的持續(xù)化推進。
1.轉變教育理念
在新的教育環(huán)境下,教師必須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與思維。一方面,教師應堅持以生為本的基本思想,通過轉變自身的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角,并與他們建立友誼,形成師生伙伴關系,由此讓學生更樂于主動表達和參與活動。另一方面,教師要堅持因材施教思想,在教學設計中應針對學生的興趣與需求進行優(yōu)化,使用符合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情境案例與交互方式,讓學生適應新的教學氛圍。
2.堅持終身學習
知識與能力是教師教學水平的根本,教師應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和態(tài)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培訓活動,提高自身的文化積累、教育理論、音樂知識等,能在教學時為學生提供更多層次的解析與引導。另一方面則要加強反思,教師應定期回顧自身的教學記錄與表現(xiàn),同時根據(jù)學生或家長反饋,及時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由此形成動態(tài)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
3.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表現(xiàn)在其基本功與個人魅力之上,教師不僅要掌握演唱、樂器、舞蹈、表演等各類教學技巧,同時也要展現(xiàn)出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以此潛移默化地轉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讓學生更愿意感受音樂,并通過音樂表達自身的情緒。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音樂教育新體系”的專題教學培訓活動,我深刻認識到當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因此亟待改革與優(yōu)化,我們應深入貫徹音樂教育新體系建設思維,并通過融合立德樹人理念、開展多元教學、提升教學水平等途徑與措施,為學生創(chuàng)建全新的音樂課程,進而用音樂放飛學生的遠大理想,為他們的未來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淳.新時代背景下小學音樂學科課堂教學改革初探[J].新課程導學,2020(S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