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嫻
【摘要】聽、說、讀、寫等語文活動的背后是思維活動,而思維導圖作為一種簡單高效的思維工具,能將大腦思維過程具體化、直觀化。基于部編版教科書的編排理念和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將思維導圖引入一年級語文教學具有可行性,它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筆者結(jié)合所參與研究的課題及自身教學實例,就思維導圖在小學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閱讀教學、說話訓練中的運用進行一些探究。
【關(guān)鍵詞】思維導圖;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實例
一、思維導圖運用于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托尼·巴贊提出的“思維導圖”這一理念在世界范圍內(nèi)被廣泛應用,這些年也逐漸走進了學校,走進了課堂。思維導圖無疑是一種簡單高效的思維工具,但是,思維導圖同樣適用于一年級語文教學嗎?對于思維能力薄弱一年級的學生,給他們講述思維導圖的概念并實際操作,是否會事半功倍?基于部編版教科書的編排理念、思維導圖的特點和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筆者認為,將思維導圖引入一年級語文教學具有可行性。
(一)部編版一年級語文教科書的支持
教科書的編寫要充分考慮兒童的閱讀心理,關(guān)注兒童的閱讀體驗。拿到一年級語文教科書,吸引人眼球的是一幅幅色彩斑斕、富有童趣的圖畫,每篇課文都是圖文并茂,配有不同風格的插圖,可見“圖”在一年級階段學習的重要性。不僅如此,在部編版一年級語文教科書中也運用了思維導圖來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多處出現(xiàn)思維導圖的影子。如,上冊語文園地三中這樣展現(xiàn)“車”的組詞:以“車”為主圖,分散出三個分支,分別為“上車、坐車”“車站、車廂”“火車、馬車、汽車”,這三個分支分別是動詞、地點、交通工具,這樣,教師在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積累詞語的同時引導他們找到相應的分支位置,讓學生一開始就形成歸類的邏輯思維意識。部編版教科書這樣的編排理念恰恰說明了思維導圖運用于一年級語文教學的可行性。
(二)思維導圖能促進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
小學一年級學生處于語言的發(fā)展期,處于直觀形象思維階段。一圖勝于千言,思維導圖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視覺記憶,將抽象的事物形象化,運用關(guān)鍵詞、圖形、連線和色彩將一個知識點、一篇課文、甚至一個單元的知識內(nèi)容進行整合處理成一張圖,直觀地展示學習內(nèi)容,刪除了冗余雜亂的信息,保留了關(guān)鍵內(nèi)容,不僅能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而且能幫助學生構(gòu)建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學生的識記效率。因此,如果能夠?qū)⑺季S導圖科學地引入教學中,教師能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就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事半功倍地掌握知識。
(三)思維導圖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
語文作為語言學科,知識點繁多,需要花大量時間閱讀、理解和記憶。一年級的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障礙:一篇上百字的課文往往會讓他們望而卻步;“請、清、情、晴、睛”等形聲字分不清;課堂上一支鉛筆、一塊橡皮、一聲鳥叫就能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這些障礙都會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屬于起步的階段,“親近圖式”是他們的天性。因此,圖文并茂的思維導圖于一年級學生而言更具吸引力,更加切合他們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在課堂上引入思維導圖,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參與學習的主體性,有效地促進他們思維的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思維導圖在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思維導圖在一年級語文教學中具有可行性,那么,如何發(fā)揮出它的最大作用,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際操作?這個問題值得我們不斷探究。下面,筆者結(jié)合所參與研究的課題及自身教學實例,就思維導圖在小學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閱讀教學、說話訓練中的運用進行初探。
(一)思維導圖運用于識字教學
一年級的學生普遍對識字有著極大的興趣,掌握一個新的生字就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開心自豪,但是識字教學中總會遇到問題:一方面課堂上單純的識字教學難免枯燥乏味,導致一部分學生學得索然無味;另一方面,隨著識記的生字增多且復雜化,學生難免吃力,出現(xiàn)記憶不深刻、易混淆的情況,識字效果不佳。這時候,一幅有趣的思維導圖就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高效地掌握生字起到積極的作用。下面筆者結(jié)合兩個實例進行分析:
1.辨析形聲字
教學“晴”字后,筆者讓學生回憶含有“青”的字,激發(fā)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同時在黑板上畫出簡單的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區(qū)分這些字:“清”,三點水,表示與水有關(guān)系;“請”,言字旁,表示與說話有關(guān)系;“情”,豎心旁,表示與心理活動有關(guān)系;“睛”,目字旁,表示與眼睛有關(guān)系;“晴”,日字旁,表示與太陽有關(guān)系。形象化的圖片讓學生在識字的同時能理解字的意思。在筆者板書的同時,學生也饒有興致地在練習本上跟著畫。接下來筆者通過讓學生組詞來檢測學生掌握情況,發(fā)現(xiàn)后進生也能過關(guān),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的識字教學,由一個字拓寬到一類字,利用有趣的思維導圖工具,使識字教學情景化、趣味化,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思維導圖如下:
2.辨析形近字
教學《古對今》這課生字時,剛好遇到“圓”這個二類字,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以前學過的“園”,這兩個字讀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不一樣,但學生很難分辨,很容易混淆。怎樣幫助學生區(qū)別這兩個字呢?筆者結(jié)合低年級學生認知能力情況,想到了用思維導圖的方法。筆者在黑板上列出“園”,讓學生組詞:校園、花園、公園、菜園、幼兒園等,接著提問學生:這些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學生回答:這些詞都表示一個地方。筆者在黑板上又列出“圓”,讓學生組詞:圓圈、湯圓、圓球、圓形、圓月等,進一步引導學生歸類:這里的“圓”是我們看到的圓圓的物體的形狀。最后,筆者與學生一起得出了一個通俗易懂的總結(jié):“園”表示建筑,“圓”表示形狀。為了鞏固這兩個形近字,筆者再出選字填空練習,經(jīng)過了思維導圖的辨析,全班學生都能填對。
另外,“的”“得”“地”的規(guī)律把握、辨析多音字等教學,都可以用思維導圖工具來輔助完成。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識字教學,既直觀又形象,展現(xiàn)了漢字的神奇美妙,大大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是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使學生觸類旁通,也會學著繪制這樣的識字圖。
(二)思維導圖運用于閱讀教學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閱讀屬于一種思維活動,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認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欣賞能力等。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恰當?shù)剡\用好思維導圖,就能使難懂、復雜的內(nèi)容更為清晰、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出來,使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入,記憶變得更加容易。筆者以部編版一年級下冊《四個太陽》的教學為例,進行簡單論述。《四個太陽》這篇課文共4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寫了一個季節(jié),按照夏天、秋天、冬天和春天的順序敘述,段落結(jié)構(gòu)相似,都是先寫畫什么顏色的太陽,再寫在陽光照耀下,這個季節(jié)呈現(xiàn)的美好。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指導他們動手畫思維導圖:中心圖的詞語是課題“四個太陽”,接著一級分支分別畫出四個不同顏色的太陽,寫上對應季節(jié),最后引導學生找到二級分支關(guān)鍵詞(對應景象及特點)。根據(jù)最后一個自然段,筆者提問學生:為什么要給春天畫一個彩色的太陽?為什么說春天是個多彩的季節(jié)?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學生找到關(guān)鍵詞并不困難,畫起來也興致勃勃,整個過程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和語言積累,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真可謂一舉多得。思維導圖如下:
(三)思維導圖運用于說話訓練
一年級“說”很重要,“說”是為了給二年級的“寫”打下堅實基礎(chǔ)。很多學生在說話訓練時,出現(xiàn)無話可說的現(xiàn)象,很大的原因是學生還沒有梳理好自己的思維邏輯,所以要說出一句完整的話很困難。思維導圖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上,起著積極的作用。如,在教學“介紹自己喜歡的季節(jié)”時,筆者先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季節(jié)圖案,并寫上中心圖的詞語,即四個季節(jié)之一;接著,引導學生尋找一級分支關(guān)鍵詞,即對應季節(jié)的富有特色的景色、事物;然后,更深入地拓展三級分支,即景色、事物的具體特點;最后,筆者引導學生看著思維導圖進行說話訓練。由于有了思維導圖的幫助,說話練習的難度大大降低,學生說話的欲望也變得強烈起來,說出來的語句條理更清晰了,說話的能力也有所提升。某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思維導圖如下:
思維導圖以圖式的方式將原本不可見的思考方法和思維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出來,是個很好的思維可視化工具。它在一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不局限于識字教學、閱讀教學、說話訓練,對于復習課等也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梳理、歸類、分析,為學生的語文學習開啟另一扇窗戶,使他們主動學習、善于學習、樂于學習。由于個人能力有限,未能進行深入探討,今后還會繼續(xù)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思維導圖,并進行記錄和總結(jié)。
參考文獻:
[1]張升美.淺談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讀寫算,2016(24).
[2]侯紫茵.思維導圖在語文閱讀中的應用[J].師道:教研,2015(3).
[3]張東升.思維發(fā)展型語文教學22講[M].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