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軟新聞的翻譯重在信息的傳達,屬于交際翻譯。譯者在翻譯軟新聞時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譯原則才能使譯文入情入理。本文從切斯特曼的翻譯規(guī)范理論出發(fā),從責任規(guī)范原則、交際規(guī)范原則和關系規(guī)范原則三個方面探討了軟新聞的漢英翻譯原則,以期為譯者從事新聞翻譯提供啟發(fā)。
【關鍵詞】 軟新聞翻譯;翻譯規(guī)范理論;翻譯原則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3-012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3.041
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報道,具有真實性,除此之外,還要有即時性。按照時效性的強弱和題材類型的不同,新聞又可以分為硬新聞和軟新聞。硬新聞語言正式,時效性強,是關于客觀事實的報道;軟新聞取材于社會生活,容易引起大眾的興趣。本文主要探討在遵循切斯特曼翻譯規(guī)范理論的基礎上譯者應采取何種翻譯原則來翻譯軟新聞,保證譯文準確性的同時又不失原文的即時性和吸引力,使得信息能夠有效傳遞。
一、切斯曼特的翻譯規(guī)范理論
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總結(jié)以往的翻譯理論提出了模因(meme)進化論的概念。他認為在人類的文化變遷中存在一種類似于生物學中“基因”的東西,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有的流傳下來,有的被淘汰,這種東西就叫做“模因”,是傳播文化的基本單位。它通過模仿,在同一種文化中傳播,傳播的載體大部分情況下是語言。如果模因要通過語言進行跨文化的傳播就需要翻譯了。而涉及翻譯及翻譯概念和思想的模因就是翻譯模因。當某個翻譯模因為大多數(shù)人所欣然接納,處于主要地位時,這一翻譯模因就成為了翻譯規(guī)范,在翻譯規(guī)范下譯出的文本就被認為是標準的或好的翻譯,否則就是錯誤的翻譯。由此可見翻譯規(guī)范對翻譯理論和實踐具有制約和指導作用。
切斯特曼認為規(guī)范(norms)不同于規(guī)定,是描述性的而非規(guī)定性的。每個人對于規(guī)范都有自己的認識,當這種認識成為一種共識時,規(guī)范就形成了。他把翻譯規(guī)范分為期待性規(guī)范(expectancy norms)和專業(yè)規(guī)范(professional norms)。期待性規(guī)范由目標語讀者期待所確立,受目標文化中的翻譯傳統(tǒng)和平行文本影響,也可能受經(jīng)濟、政治和語言間權(quán)力關系的影響。所以一篇譯文是否符合期待性規(guī)范是很難去衡量的,無法列為翻譯評估的一大標準,下面只談專業(yè)規(guī)范對于翻譯的影響。專業(yè)規(guī)范在翻譯過程中起作用,由專業(yè)譯員的翻譯行為所形成。切斯曼特把專業(yè)規(guī)范分為責任規(guī)范(accountability norm)、交際規(guī)范(communication norm)和關系規(guī)范(relation norm)。在翻譯過程中這三種規(guī)范對譯者有約束和指導作用。下面本文結(jié)合切斯特曼的翻譯規(guī)范理論將軟新聞漢英翻譯原則分為責任規(guī)范原則、交際規(guī)范原則和關系規(guī)范原則并進行例釋。
二、軟新聞的翻譯原則
(一)責任規(guī)范原則
責任規(guī)范是指譯者應該對原作者、翻譯委托者、譯者本人、預期讀者等負責。這類規(guī)范屬于倫理規(guī)范,是對譯者人品的要求。在軟新聞的翻譯中,譯者應該對原文進行斟酌、審查,辨別原文內(nèi)容的真?zhèn)?,也就是譯者在翻譯前要判斷原文是否值得翻譯。遇到原文中與事實不符或者容易引發(fā)歧義的信息時譯者應該在不損害原文大意的情況下進行刪除或修改,對目的語讀者負責。
例1.原文:“我們學英語,絕不是為了趕時髦,而是讓自己更加快樂自信?!崩先藗儺惪谕暤卣f。
譯文:“The reason why we study English is not for following the fashion but for being happy and confident”,said the elders.
在例1中譯者并沒有把“異口同聲”翻譯出來,而是直接譯為“said”,因為在現(xiàn)實情況下老人們并不能把引號中的話“異口同聲”地說出來。譯文雖把與事實不符的信息刪除卻并沒有損害原文大意,不影響目的語讀者獲取新聞中的信息,這樣才是好的譯文。而譯者在翻譯時遵循責任規(guī)范原則,“恰當?shù)亍狈显髡?、翻譯委托者和讀者的忠實要求,傳達正確的信息。
例2.原文:他們每人都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個個發(fā)音標準。
譯文:All the elders have their English names and can chat in English.
原文中的主語是老人,老人們“個個發(fā)音標準”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譯者改譯為“can chat in English”,使譯文看上去更加合情合理,否則就會使讀者產(chǎn)生誤解,甚至影響到譯文的信任值。
例3.原文:我們都是騎行隊隊員,去年(2012年)去了東三省,來了一趟北國風光游。
譯1:We are the members of the cycling group.Last year (in 2012) we bicycled to Northeast China,including Heilongjiang province,Jilin province and Liaoning province,visiting the scenery of the northland of China.
譯2:We are the members of the cycling group.This year (in 2012) we bicycled in Northeast China,including Heilongjiang province,Jilin province and Liaoning province,visiting the scenery of the northland of China.
例3原文實際上是有歧義的,一種意思是“我們”騎車去了東三省,另一種是“我們”在東三省游玩。但根據(jù)實際情況他們不可能直接騎車去,只可能是在東三省騎車游玩了,所以原文有歧義,譯者應該仔細辨別原文內(nèi)容,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翻譯,使譯文變得清晰明了,否則會使讀者不解。譯文1中“bicycled to”是騎車去東三省游玩的意思,偏離實際。而譯文2“bicycled in”則是騎車在東三省內(nèi)游玩,翻譯比較恰當,譯文2的譯者在翻譯中秉持了責任規(guī)范原則,對原作者、譯者本身、翻譯委托者和預期讀者負責。
(二)交際規(guī)范原則
翻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幫助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之間的人進行交流,傳遞信息,完成交際活動是譯者的使命。尤其是在軟新聞翻譯中,信息的有效傳達顯得尤為重要,屬于交際翻譯。交際規(guī)范屬于社會規(guī)范,切斯特曼將其定義為譯者在翻譯時應該最大程度實現(xiàn)最優(yōu)化交際。譯者遵循交際規(guī)范原則就是要注重讀者的反應,譯文忠實不是翻譯的最終目的,更不是唯一目的。能有效傳達原文的信息,在原文和預期讀者之間實現(xiàn)最佳交際才是譯者所要追求的。
例4.原文:北京共有6人叫“奧運”,北京的“奧運”公民多是2001年前后出生的。
譯文:Among them,only six live in Beijing,who were born around the year 2001 as China succeeded in its bid for the 2008 Summer Games.
例4隱性的信息是2001年中國申奧成功,所以才會導致2001年前后北京出生的許多公民取名為“奧運”,因為這個背景信息大部分中國人都知道,所以原文沒有明顯提出。但翻譯成英語,譯文中增譯了“as China succeeded in its bid for the 2008 Summer Games”,清楚地向目的語讀者交代了原文中未出現(xiàn)的背景信息,使讀者對文章內(nèi)容更容易理解,也更易引起讀者共鳴,譯者最大程度實現(xiàn)了最優(yōu)化交際。
例5.原文:人情花銷高春節(jié)成“春劫”。
譯文:Spring Festival,Spending Festival.
例5是一篇新聞的標題,“春節(jié)”和“春劫”雖然讀音相同,意思卻大相徑庭?!按航佟辈粌H把春節(jié)期間花銷高這層意思表達出來,而且具有藝術效果,可謂一舉兩得。譯者在翻譯時把“人情花銷高”略去不譯,直接翻譯為“Spring Festival,Spending Festival”也達到了與原文同樣的效果,不僅表達了中國春節(jié)花費大,還首字母押韻,可謂做到了“信、達、雅”。既表達了原文意思,也顯示出了原文的神韻,譯者遵循了交際規(guī)范原則。
例6.原文:在游了約3公里后,黃澧的母親擔心女兒會出事,就把她叫上岸??吹脚畠耗槂龅冒l(fā)紫,她趕緊給她喂蛋糕補充體能。
譯文:The girl had covered 3 kilometers (roughly 2 miles) before her mother told her to stop and fed her some cake, seeing that her daughter was cold and her face had turned blue.
例6中譯者沒有把“臉凍得發(fā)‘紫’”譯成“turn purple”而是譯成“turn blue”。因為英語國家描寫一個人面部因受冷而變色是變成“blue”,與中國人的觀念略有不同,如果直譯會讓讀者不知所云,意譯更能有效傳達原文信息。譯者在這里也遵循了交際規(guī)范原則。
例7.原文:這支老年騎行隊是“夕陽紅騎行隊”。
譯文:This bicycle touring group was called “Red-sunset Cycling Meetup”.
例7中“夕陽紅騎行隊”是一個由老年人組成的騎行隊的名稱,看似簡短,翻譯難度卻大。譯者并沒有直接把其翻譯為“cycling group”,而是翻譯為了“cycling meetup”,因為許多英語國家的騎行隊的名稱后面都統(tǒng)一為“meetup”,這樣貼近目的語的翻譯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實現(xiàn)最優(yōu)化交際。
(三)關系規(guī)范原則
在原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之間除了存在著“等值”關系,還存在著其他關系。有時某項翻譯任務要求原文與譯文存在形式相似性,例如法律文本的翻譯和詩歌翻譯,有時另一項翻譯任務又要求原文與譯文產(chǎn)生的效果要相似,例如廣告翻譯。因此原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之間的關系要根據(jù)文本的類型、原作者的意圖、預期讀者的假定需求等來確定。切斯特曼認為關系規(guī)范就是譯者應該明白原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應該在哪種程度,哪些方面相似,考慮優(yōu)先滿足哪種關系。這樣切斯特曼就把原文與譯文的關系拓展開來,而不僅限于“對等”。
在軟新聞的翻譯中,譯者首先要保證傳達出原作者的思想,讓英語讀者聽懂“中國故事”,了解中國所發(fā)生的事情,引起讀者的興趣與共鳴。
例8.原文:中國有4449人與奧運“福娃”同名。
譯文:4,449 Chinese share their names with the Beijing Games' mascots,F(xiàn)uwa (literally good-luck dolls).
福娃有兩種翻譯方法,一種是音譯保留中國特色——“Fuwa”,另一種是側(cè)重于目的語翻譯為“the Five Friendlies”。在翻譯時譯者要根據(jù)關系規(guī)范原則進行選擇。這篇新聞重在講中國故事,讓目的語讀者了解中國發(fā)生的事情,所以音譯能更好地讓讀者知道這是中國獨特的標志。
例9.原文:該書近日由中國華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fā)行。
譯文:The novel was published recently.
例9中譯者并沒有把“中國華僑出版社”翻譯出來,因為英語世界的普通讀者并不了解中國的出版社,也不會關心這本書到底是哪個出版社出版的,只需要讓讀者知道這本書已經(jīng)出版即可。如果逐字都翻譯出來會加大讀者閱讀的難度,不利于讀者獲取關鍵信息。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清楚原文與譯文的關系,而不是盲目翻譯。
三、結(jié)語
軟新聞的翻譯追求的是信息的有效傳達,而非只是形式或意義的對等,所以翻譯也更加靈活多變。切斯特曼的翻譯規(guī)范理論從根本上否定了傳統(tǒng)的“對等”概念,不是將“對等”作為翻譯的標準:符合標準就是翻譯,不符合標準就不是翻譯或者不是好的翻譯。相反,“對等”只是譯文與原文的一種關系。這就為軟新聞的翻譯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翻譯規(guī)范理論關注翻譯活動本身,提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遵循的三種專業(yè)規(guī)范,使譯者從事翻譯活動有理可循。
參考文獻:
[1]Chesterman,Andrew.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
[2]安德魯·切斯特曼.翻譯模因論——翻譯理論中的觀點傳播[M].傅敬民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6.
[3]王慶萍.翻譯規(guī)范模因論視角下的零翻譯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20.
[4]馬蕭.從模因到規(guī)范——切斯特曼的翻譯模因論述評[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5,(03):53-61.
[5]廖七一.翻譯規(guī)范及其研究途徑[J].外語教學,2009,(01):95-98+103.
[6]韓洪海.切斯特曼翻譯規(guī)范論介紹[J].外語研究,2004,(02):44-56.
[7]陳曉莉,文君.英語新聞標題中的模因現(xiàn)象[J].上海翻譯,2011,(02):51-55.
[8]馬蕭,陳順意.基于模因論的翻譯規(guī)范思考[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06):1-7+22.
[9]俞建村.論新聞報道的翻譯特點[J].上??萍挤g,2001,(03):25-27.
作者簡介:
張宇秋,女,漢族,山西晉中人,天津外國語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