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珊珊
摘要:本文主要對“雙減”政策實施下小學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和肇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破解問題的路徑及措施,以期對新時期小學語文教育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教學;難點;破解路徑
引言:當今小學生的課業(yè)壓力主要來源于激烈的升學競爭,同時家長也給孩子施加了許多壓力。對此,教師應當積極響應各項教育改革政策,重視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快樂成長,讓學生更多地享受生活的樂趣,從而達到寓教于樂、教學相長的目的。
一、優(yōu)化預習任務,提高課后效率
預習是一個提前熟悉課本知識的過程,高效的預習能幫助學生為正式課堂上的學習做好準備,一方面,提高課堂上吸收知識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對于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布置課后作業(yè)時,教師也經常將“預習”作為一項作業(yè)任務。但是在布置時,許多教師會直接要求學生“閱讀《×××》并圈出疑惑之處”。面對這樣的要求,有的學生會感到十分輕松,因為教師不會真的檢查每一名學生的課本,這樣的作業(yè)就如同沒有作業(yè)一樣;而有的學生則會感到十分焦慮,因為預習時自己面對的是一篇完全陌生的課文,為了更好地完成預習任務,自己需要花費許多的精力與時間去閱讀、理解、勾畫。學生的這兩種情況都是“雙減”政策不愿看到的?!半p減”政策強調的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設計預習作業(yè)時,教師不妨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特點來分析。由于學生普遍基礎知識不足、思維能力較差,為了使預習作業(yè)難度適宜、可行性高,教師可以結合“因材施教”的理念,將預習分解成一個個難度漸升而又值得思考的小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選擇性地完成預習任務。
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一課前,教師便可以設置不同的預習任務。本文中,作者將陶罐與鐵罐的形象描寫得十分生動,這兩種罐子各自的特點是本篇故事發(fā)生的基礎。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提前完成如下預習任務。①找一找:家里有沒有陶制和鐵制的物品?觀察一下,這兩類物品各自有怎樣的特點?②查一查:通讀課文,查一查文本中出現的生詞的含義。③讀一讀:閱讀課文,嘗試把握文章大意。④演一演:將你找到的陶制和鐵制的物品分別想象為陶罐與鐵罐,演一演它們交流時的樣子。課堂上,教師可以請學生在小組內部分享自己找到的“陶罐”“鐵罐”,并請學生講一講閱讀課文或是角色扮演時是否遇到了困惑之處。同時,教師可以在學生之間走動,一方面,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另一方面,解答學生的疑問。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自己遇到的生字詞及查到的意思進行分享,有意見不同的可以進行辯論,說明各自的觀點,從而獲取正確的結果,提升學生自身對生字詞的印象。如此一來,即便語文基礎水平較低的學生,也可以參與預習活動中來,并從中獲得知識。同時,學生完成預習任務的壓力也會大大減少,體現“雙減”政策的優(yōu)勢所在。
二、完善教育教學安排
減負不是一個新概念,減負的提出是為了緩解各方的教育壓力和焦慮。實際上,這種減負應當包括兩個方面,既要做好學生的減負工作,同時也要做好教師的減負工作。通過禁止校外違規(guī)學科培訓和校內作業(yè)有效減負,目的是有效緩解學生壓力。但是,教師受到績效考核、職稱評定和教務工作等方面的壓力依然不減。因此,在實施“雙減”的同時,不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學校,都應當適度緩解教師壓力,更好地將減負工作落到實處。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要給教師減負,持續(xù)推進教師職稱制度、績效考核改革,結合“雙減”要求加強校內引導和校外監(jiān)管力度,為“雙減”工作落實做好頂層設計,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另一方面,學校應當在教學安排上科學靈活調整,完善教學安排計劃,確保減負工作與正常教學進度相匹配,為教師開展日常教學留夠空間,把課堂教學質量提升作為學校開展教學工作的核心,讓教師回歸課堂。
三、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在“雙減”政策實施以前,學生除了在學校接受義務教育以外,還可以通過校外補習班鞏固學習知識。家長們之所以讓孩子報補習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學到位,想通過課外補習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弄懂。這說明,我們在課堂教學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特別是“雙減”政策實施后,學生的學習陣地回歸課堂,一切教學活動應當以課堂教學為核心,如何讓家長放心,讓學生跟上學習進度,學會弄懂,這是教師要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把教學質量搞上去;另一方面,還需要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統籌課堂教學,讓所有學生都能聽得懂、學得會。
四、運用作業(yè)分層法
根據“雙減”政策和“五項管理”規(guī)定,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yè),因此教師需要設計效果好、負擔小的課堂作業(yè),如課堂對話任務或寫作任務等,從而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小學中段、高段的作業(yè)設計中,教師可以采取分層教學法,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yè),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從而提高他們完成作業(yè)的主動性和責任感。例如,在講完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講故事、寫故事、畫故事三種作業(yè)形式中的其中一種,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形式來完成作業(yè)。教師還可以設計“接力日記”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寫作訓練,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的作業(yè)壓力,還能讓學生取長補短,互相學習。
結語: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為小學語文教學優(yōu)化指明了方向,教師可以分別從課后作業(yè)當中的預習、復習以及家校協作角度切入,豐富作業(yè)形式、增加作業(yè)趣味性、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引導學生感悟語文學科的價值所在,幫助學生在小學階段打下良好的學科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建方,張芳娟,郭海霞,等.優(yōu)化設計,為作業(yè)賦能增效[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12):18-19.
[2]方建蘭,汪潮.“雙減”政策下的語文教學新方案[J].語文教學通訊,2021(3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