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和平
摘 要: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有效的時間內打造高效課堂是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的關鍵。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效的提問能夠改善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堂所學知識,同時還能避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诖耍W階段的數學教師應針對小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真正有效的問題,從而使小學數學課堂獲得質量更高,學習氛圍更好,使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得到不斷強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
引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發(fā)展問題意識”列為具體的培養(yǎng)目標,可見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培養(yǎng)小學生素質內涵中的重要因素。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教會學生學習數學、運用數學,教會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設計教學時,要注重趣味性、生活性、情境性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學生主動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習效果,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1]。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意義
現代教育的學生觀要求:“學生能獨立思考,有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首先應從課堂提問,讓學生提出疑問開始?!睌祵W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善于設問,還要有所發(fā)現甚至有所創(chuàng)新,在問題提出后,學生積極討論、思考,在思考和分析過程中,學生也能夠對知識點的把握和運用有質的提升。其次,通過教師梯度性、層次性地進行提問,逐步降低知識點的理解難度,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分析、探究數學知識點,讓學生體驗到收獲知識的喜悅,從而對數學學習抱有更高的自信[2]。因而,如何采取有效的課堂提問策略,以問題為介質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打造出高效的交互式小學數學課堂,是各級數學教師需要共同討論的問題。
二、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一)做好課前預設
課堂提問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是否高效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師的提問能力決定的。教師需深入研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教學方向;需讀懂、理解、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內涵、深度和廣度。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有水平、有意義、有思考的好問題,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提問環(huán)節(jié)之中。學生在思考、回答之后形成的良好學習體驗,還能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由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如有報道說“我國某片沙漠由于植樹造林,今年的降水量有所增加,晝夜溫差變小”。這時,教師可以給出以前的晝夜溫差、降水量,提出“現在的晝夜溫差是0.2度,那相比以往減少了百分之多少?往年的降水量是多少毫米,而現在又是多少毫米?過去的雨水量相當于現在幾分之幾”的問題。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將各個知識有效融合在一起,從而鍛煉和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3]。
(二)把握提問的時機
高效率的數學課應當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奧妙,并且使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因此,數學教師需要在提問的時候掌握確切的時機,可以在小學生注意力分散時候進行提問,也可以選擇在小學生感到倦怠的時候進行提問,保證小學生能集中注意力繼續(xù)學習。不僅如此,如果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對知識點產生疑問,教師可以運用提問的方法,引導小學生積極展開思維活動,動腦思考,動手實踐,以有效解決眼前的疑問,從而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更加要關注學生在數學知識探究過程中生成的教學資源,找準關鍵點進行提問,以激發(fā)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品質。
(三)確保提問質量
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探究數學是什么、有什么,同時還要幫助學生能夠將在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并借助所學知識展開思考和實踐。教師在開展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活動時,需提出生活化數學實踐問題,對小學生來說,生活化的問題是他們最為熟悉的,學生在回答和思考這類問題的時候往往表現的熱情和積極性也會更高,這樣方能確保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學“百分數”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和環(huán)境保護有關的植樹問題,并設計“綠巨人小分隊”參與植樹活動。小分隊一共種植了50棵樹苗,其中有20棵沒有存活,那樹苗的存活率是多少?如何提高樹苗存活率?通過這樣的生活化的題目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并通過計算樹苗的成活數和成活率。接著和學生一起探討提高樹苗存活率的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并延伸出地球的森林覆蓋率、水資源的占比等,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通過這樣的問題,不僅提升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tài)觀、自然觀。
(四)結合生活提問,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生活化教學是確保學生能夠將知識運用于生活的關鍵,也是讓其意識到數學和生活緊密連接的前提,在數學和生活的連接下,無形中強化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實踐能力。因而,為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思維,生成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將生活化問題放在首位。
例如,在“圓柱和圓錐”教學中,為引導學生實現圓柱面積公式的推導,教師可以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長方形紙片,并設計問題:“圓柱體在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那么它是怎樣制作的呢?”這時候教師讓學生動手、觀察、分析,將手中的紙片圍成一個圓柱,學生在教師一步步地引導下,發(fā)現長方形圍起來之后就變成一個沒有底的圓柱,而圓柱的表面積就是一個長方形加上兩個底面圓形的和,在教師的生活化問題下,學生逐步推導出公式。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數學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提問,能幫助小學數學教師真正了解到小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對現有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調整,有助于所有小學生開展對數學學科的學習活動。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多種類型的提問策略,讓有意義的提問促進小學生學習和成長,從而使小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并使提問流程的有效性也隨之而凸顯。
參考文獻
[1]周云.通過有效提問讓小學數學課堂更有效[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0(09):100.
[2]陳麗貞.淺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有效性的策略[J].考試周刊,2020(76):60-61.
[3]姜蕾.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0(08):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