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紅英
摘 要:數學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為了幫助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教師需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只有引領學生建立了數學問題意識,才能夠幫助學生在面對生活中的大小事情時積極思考、用心動腦,善于發(fā)現問題,并學會使用自己掌握的數學知識加以突破和解決?;诖?,以下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策略
引言
小學階段是學生發(fā)展的黃金階段,其無論是心理還是身體都處于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傳統課堂中多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久而久之容易出現思維定式。而新課改后,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在教學中通過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認識,可以讓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一、應用課外知識,自由發(fā)揮
部分教師雖然針對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設計了對應的教學模塊,但相關教學并沒有取得預期中的成效:問題的使用權、開發(fā)權被教師掌握在手中,在數學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一直扮演著一個“解決問題”的角色。當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與教師進行互動,教師便認為學生形成了“問題意識”。這樣學生僅具備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并不能對數學問題、數學知識進行綜合應用,數學學習效率較低。配合問題意識的有關概念,教師要嘗試拓寬數學教學范圍,如利用課外數學知識培養(yǎng)小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數學技能。在教學環(huán)節(jié),可圍繞中華傳統數學文化、世界著名數學故事實施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問題意識。以我國數學名著中的經典故事《九章算術》中的“百僧百饅”問題為例:“百個饅頭分百僧,大僧三個更無爭;三個小僧分一個,試問僧人有幾???”一百個饅頭分給一百個和尚,大和尚每人分三個,小和尚三人分一個,恰好分完,問大小和尚分別有多少個?這個問題與雞兔同籠較為相似,都考驗學生的邏輯思維。在解題的過程中,學生要完成翻譯、歸納等任務,數學學習要求較為復雜,但問題意識將快速發(fā)展。而在問題“阿基米德與稱水”中,則要求學生重新應用數學知識:地主拿著兩桶水去找阿基米德,水的重量分別為50kg和30kg,要求阿基米德用一個40kg的天平稱量出60kg的水,應該如何操作?這個問題對學生的數學辨析能力、實操能力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但富有挑戰(zhàn)性。在培養(yǎng)小學生的問題意識的過程中,不能將學生視為“一無所知的孩子”,要積極開發(fā)小學生身上的數學思維與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重新認識數學知識。用問題去啟發(fā)學生,讓學生在思考數學問題的同時歸納數學知識,探究數學方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二、設計趣味性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興趣
首先,確保問題具有趣味性及啟發(fā)性,以此激發(fā)學生思維活性。趣味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而啟發(fā)性的問題則可以提高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思考后獲得成功的喜悅,這自然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考習慣,使得學生主動活躍自己的思維,幫助學生增強問題意識。其次,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學生的年齡。小學階段是跨度最長的一個階段,同時低年級的學生和高年級的學生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師設計趣味性問題時也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設置的問題難度需要低一些,以讓學生通過思考得出結論為基準;而針對高年級的學生,教師設置的問題難度則需要有所增加,使得問題具備一定的挑戰(zhàn)性,這主要因為過于簡單的問題難以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產生相應的思考興趣。最后,教師設計趣味問題時也需要考慮問題的數量,要保證問題數量的合理性,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設置的問題過多會導致學生手忙腳亂,產生疲憊感,部分學生甚至會因為問題過多而對學習內容產生厭煩心理,這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反而降低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三、創(chuàng)設情境,思考問題
為了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的手段進行教學引導??梢哉f,情境不僅能夠引人入勝,還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進行引導,鼓勵學生投入到情境中進行體驗和感受,促使學生結合情境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結合情境建立數學問題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結合情境問題進行積極思考和分析,有效達成數學問題思考意識的建立和強化。例如,在學習《分數乘法簡便運算》一課時,教師為了強化學生的問題思考意識,就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的手段進行教學引導。在課堂上,教師表示:“小明有二分之一塊蛋糕,小紅有三分之二塊蛋糕,現在媽媽要從兩個人的蛋糕上各分二分之一,請問媽媽擁有的蛋糕是多少?”趣味化的情境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使學生主動投入問題分析,憑借自己已經掌握和學習的分數乘法知識進行思考和探究。有的學生表示可以分別計算小明蛋糕的二分之一和小紅蛋糕的二分之一,再將結果進行相加;有的學生則表示可以先將小明和小紅的蛋糕進行相加,再乘以二分之一,得出的就是媽媽的蛋糕量。學生在情境中積極思考,不僅完成了問題分析,還有效實現了問題思考意識的建立。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要關注到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探索精神,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與教師進行問題的探索,不斷的探索數學學科的奧秘,實現數學問題的深度解讀和數學概念的深刻理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畢運.數學教學中的問題意識培育路徑[J].教育家,2021(40):66.
[2]劉煒.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探討[J].新課程,2021(40):67.
[3]顧成媛.“問題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的培養(yǎng)[J].小學生(中旬刊),2021(10):24.9D09CBF0-1C21-4966-A631-43CC5EBDA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