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莉
摘要:教學時根據(jù)教材與學情兩個重要維度,結合統(tǒng)編教材單元語文要素選取每篇文章的緊要處,按照“精準目標—問題驅動—自主實踐—適切支架—高階認知—形成能力”的教學路徑,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予以重點突破,最大程度優(yōu)化教學內容,調控課堂活動,簡化教學程序,打造高效課堂。
關鍵詞:選點突破 信息技術環(huán)境 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當下,我們正置身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教育教學變革之中,部分中小學語文教學名家有關選點突破的研究與實踐為我們探尋語文教學走向至簡至真指明了行動方向,帶來了行動自信。
余映潮老師提出板塊式教學理念,提倡以教學板塊來整合學習內容,形成教學流程,體現(xiàn)訓練要點。具體指在一節(jié)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幾次呈塊狀分布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即教學的內容、教學的過程呈板塊狀分布排列。教學思路力求選點突破,積極倡導閱讀教學的選點切入,多、快、好、省地完成教學任務。
鑒于此,我們在教學時就可以根據(jù)教材與學情兩個重要維度,結合統(tǒng)編教材單元語文要素選取每篇文章的緊要處,按照“精準目標—問題驅動—自主實踐—適切支架—高階認知—形成能力”的教學路徑,每篇課文精選點、重突破,拓展延伸,一課一得,梯度上升,當學生思維跟不上的時候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予以重點突破,最大程度優(yōu)化教學內容,調控課堂活動,簡化教學程序,打造高效課堂。
一、靶向施策,提升教學精準度
(一)緊扣語文要素,精準把握方向
統(tǒng)編版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一單元的篇章頁都明確地提出本單元的教學方向,把語文要素——“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良好的學習習慣”分散在每一單元的課文中。以搜集資料這一能力培養(yǎng)為例,統(tǒng)編版教材貫穿了三到六年級:學習搜集資料的基本方法,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借助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等等。再如復述這一能力的培養(yǎng),統(tǒng)編教材在不同的年級中也分別設置了詳細復述、簡要復述等不同的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能夠精準地把握教材的特點,熟知教材、統(tǒng)攬教材,既要看到“一棵樹”,也要看到“一片森林”,合理地設置教學目標,同時注意語言要素的螺旋上升,使語文素養(yǎng)能夠在不同年級精準落地。
(二)巧用信息手段,課前精準預設
對于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學生學習起來有難度的課文,教師可以在課前依據(jù)單元語文要素,結合課后習題整體設計相應內容,借助問卷星等信息手段進行學情調研,對學生經(jīng)驗、知識儲備、學習能力進行分析,篩選出學生比較感興趣同時比較有教學價值的內容,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制定精準的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比如在執(zhí)教《冀中的地道戰(zhàn)》一課時就可以設計“你眼中的抗日戰(zhàn)爭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要開展地道戰(zhàn)”“地道的作用是什么”“你認為地道戰(zhàn)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么”“你在課堂上還想弄懂什么問題”等調研內容,在課前根據(jù)調研結果確定適當?shù)姆椒?,上課的時候對學生最想弄懂的地方進行認真研讀、重點突破,對學生已經(jīng)讀懂的地方一帶而過,實現(xiàn)課堂的簡約、高效。
(三)活用助學系統(tǒng),目標精準落地
統(tǒng)編版教材的語文要素是教師備課時的重要依據(jù),教材的助學系統(tǒng)包括課后習題、略讀課文和策略單元課文中的學習提示、教材“泡泡”中的內容和小貼士等。以課后習題為例,教師如果能準確把握習題背后教材編者的設計意圖,準確把握課標和單元教材的語文要素,合理利用課后習題,就能在學生個體經(jīng)驗建立與課程目標落成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例如,教學四下第五單元《記金華的雙龍洞》時,可以抓住單元語文要素“了解課文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學習按游覽順序寫景物”,結合課后習題“理清作者游覽雙龍洞的順序,把路線圖補充完整,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孔隙的狹小和自己的感受寫清楚的”來制定教學目標。在大單元視角下,交流平臺專門對《記金華的雙龍洞》的學習做了具體指導:“可以把吸引你的景物作為重點來寫。如《記金華的雙龍洞》重點寫了外洞和內洞之間的孔隙。”鑒于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就可以綜合單元要素、課后習題和交流平臺三個方面來制定,其中“學習可以把特別的景物作為重點來寫的方法”應該是重點教學目標之一。如此制定的教學目標,使得教學更有針對性,學生能從典型文本中學會寫游記的方式和方法。
二、搭建支架,指向“一課一得”
(一)圖示輔助,操作具體化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努力建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部分有這樣的表述: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yǎng)成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yǎng)。圖示的使用對于語文學習效率的提高是有助推作用的,教學一些需要復述的課文時就可以使用圖示。例如三年級下冊《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一課要求借助表格復述故事,可以借助課后的表格對課文脈絡進行梳理,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把握。讀課文后在表內填上關鍵詞,梳理故事內容,了解“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過了一天”急性子顧客的要求和慢性子裁縫的反應。然而僅僅借助課后提供的表格進行生動復述是有一定困難的。此時,可以在原有的表格基礎上引導學生繪制圖示,梳理人物之間的關系(對應的語言與動作等),比如摘抄表示人物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詞串,提供人物細節(jié)描寫復述的有力支撐。學生依據(jù)表格和詞串對照人物不同的行為和性格,連點成面,使復述變得翔實清楚、精彩紛呈。
(二)微課介入,重難點直觀化
選點突破,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2022年5月中第14期(總第114期)學生學習要經(jīng)歷“在哪里”“到哪里”“怎樣到哪里”的一個過程?!暗侥睦铩笔悄繕?“在哪里”是學習的起點;“怎樣到哪里”是連接二者的橋梁,尤為重要。對于一些比較難的問題,教學時可以巧妙地引入微課,通過微課展示使知識點形象化、直觀化。例如四上第六單元語文要素之一是“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旨在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學習用批注的方法加深、豐富對課文的理解。在本單元第一篇課文《牛和鵝》中,什么時候批注、怎么批注是這節(jié)課的難點。課上先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本篇課文與其他課文的不同之處從而引出批注,在課本空白處呈現(xiàn)學習伙伴的批注,觸發(fā)學習任務;接著學生自己試著讀書批注;繼而播放微課,讓學生通過這種生動有趣的直觀方式跟著微課中的小伙伴學習批注的方法和批注的角度,明白可以從“有疑問、感興趣、寫法”等不同角度進行批注;再利用課文改編的差異性資源,比對今年和去年語文書上批注的改動,激發(fā)學生批注的興趣,由扶到放,從而使其掌握批注的方法。
(三)視頻播放,理解縱深化
《四季之美》按一年四季的順序描寫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黃昏和冬天的早晨等不同時間的景致,這和我們一般選取素材的角度是不一樣的。首先,引導學生通過圖片感受春天黎明的色彩美和動態(tài)美,通過三種夜晚的比較,領悟作者獨特的審美情趣,通過朗讀古詩詞中秋天的詩句感受清少納言筆下文字的獨特韻味,想象“鋪滿白霜”或“無雪無霜”的早晨手捧火盆穿過走廊的場景。在此基礎上,播放日語原版《四季之美》的朗讀視頻。學生通過原汁原味的視聽體驗,通過美輪美奐的鏡頭和輕柔舒緩的朗讀,沉浸在清少納言的文字中,感受平凡的事物中的脈脈深情,以及語言背后傳遞出來的細膩情感。結合清少納言的資料,以及《枕草子》文集名字的由來——“清少納言在皇后給她的那沓紙上陸陸續(xù)續(xù)寫下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發(fā)表自己對自然對人生的感悟,最后她給自己的這本集子取名《枕草子》,即放在枕邊的書,想到什么就記什么”——學生就能更好地感受到清少納言的文字“機警之中留存著女性優(yōu)婉纖細的情趣,所以獨具一種特色”,也明白了作者之所以選擇文中的素材和她的女官工作作息有關,她在這些時間段才有閑適的心情去感知周圍的一切。
三、自主實踐,形成高階認知
(一)深入探究,提升綜合素養(yǎng)
五上第七單元習作《我想對你說》給出了“對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說”這一習作視角,“忠于職守的警察、社區(qū)工作者、快遞員、志愿者們……”這類距離身邊比較遠的人和事寫起來是有難度的,這時候資料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在教學時把習作七和第13課《少年中國說》課后題結合在一起進行綜合性學習,開展“最欽佩的人”評選活動,布置學生做手抄報,搜集相關文字資料、視頻,每個學生用具體的事例說出自己心中最佩服的人以及理由。學生在課堂上呈現(xiàn)搜集的戍邊戰(zhàn)士陳祥榕、水稻之父袁隆平、抗擊疫情醫(yī)護人員的典型資料,用最直觀的方式了解他們的事跡,進行素材的取舍和重組,自然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在習作中,學生動情地對科研人員這樣說:“2021年,疫苗終于成功研制出來,中國成為第一個有效控制病毒的國家。病毒很狡猾,不停地變異。病毒很險惡,人心卻很堅強。你們的努力,為我們構筑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在藍天下自由地呼吸,真好!”
(二)拾級而上,經(jīng)歷思維進階
語文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的能力也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學生能力的形成往往需要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掌握—運用”幾個階段。例如五上第19課《父愛之舟》是一篇回憶性散文,課文以夢的形式呈現(xiàn)往事,描寫了作者和父親在一起的一個個生活場景。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jié)中蘊含的感情”,由此可見場景的概括應該是教學的重難點。在教學時,展示老師概括出的“父親賣繭子,給我買枇杷”“父親雨雪天背我上學”“父親送我入學,為我縫補棉被”三個場景范例,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場景分別對應哪一段,把概括性的內容在段落中圈出來,發(fā)現(xiàn)場景概括的方法。學生發(fā)現(xiàn)這三個例子都是用關鍵的語句概括出“父親為我做了什么事”,即用“主要人物和主要活動”概括出場景。學生了解了這種方法,練習對其他四個場景進行概括,之后運用希沃助手投到大屏幕上。通過學生之間的分享,采用切實有效的操作策略,指向重點、難點和創(chuàng)新點的突破,學生能夠找到思維的路徑,在實踐中循序漸進地實現(xiàn)思維的進階。
(三)具身學習,實現(xiàn)能力內化
五年級的習作要求已由中段的“寫清楚”過渡到“寫具體”,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習作寫具體,統(tǒng)編教材的每一篇課文都在為習作蓄勢,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一些可操作的方法,教學時可以多引導學生具身學習,實現(xiàn)能力的內化遷移。例如五上第七單元《即景》要求學生寫短時間內的景物變化,在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鳥的天堂》描寫鳥的那一部分內容指導學生想象仿佛自己就站在大榕樹下,進行實景誦讀,假設自己是一名攝影師,用慢鏡頭通過不同角度、不同狀態(tài)捕捉鳥的樣子和動作。學生通過自主實踐,發(fā)現(xiàn)每一個瞬間都可以在作者的匠心獨運之下,展現(xiàn)出鳥的天堂的熱鬧來,進而把這種能力遷移到習作中去。學生通過觀看樹枝從樹干上落下的視頻片段,寫出自己眼中的變化:枯樹枝是脆脆的,一點也不堅固,一根樹枝被強風一吹,“咔”一聲脆響,樹枝脫離了母體,落在地上發(fā)出“嘣”的聲音,微微彈起幾厘米,最終安靜地躺在地上睡著了。
責任編輯:丁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