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薇薇
關鍵詞:情緒管理;親子溝通;接納;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8-0079-02
這幾天,我接二連三地接到家長的求助電話,內容不一而足。一個5歲的孩子情緒不好,經??奁?,媽媽擔心這孩子別是抑郁了吧。一個高三學生突然深夜發(fā)飆,怨天怨地怨社會,一頓吐槽,父母連夜共商計謀,也沒有找出個讓孩子心態(tài)平和的萬全之策。一個即將迎考的高一“學霸”突然間覺得沒信心了,找不到以往得心應手的感覺,這讓父母也跟著慌了神。一個初三學生面臨中考,反復思量后覺得自己沒有勝算考上高中,于是突下決心不念了!父母當然氣急攻心,可又毫無辦法……
這些父母無一例外地慌了,“HOLD不住”了。有找班主任當救兵的,有求助于孩子好友的,甚至還有慌不擇路求神問卜的……當然也有把我當成最后的救命稻草的:到我這兒基本也折騰了一溜夠,父母也認命了,也漸漸能夠接受孩子的現(xiàn)狀了。作為心理教師,可能是因為工作中天天接觸的就是有各種情緒困擾的學生或成人,我對此的感受閾限很高。當然,我工作時盡力共情來訪者,之后也更容易跳出,不太會被對方的表面情緒迷惑。
某部電視劇中有句經典臺詞:人哪,總有不開心的時候。直白,但確是真理。人有七情六欲,就會有情緒的高低起伏。可是大部分人骨子里有種追求因果的執(zhí)拗情結,對于萬事總想找個原因,然后方能接納。人們對于難以接受的局面經常如此反應:為什么會這樣呢?不應該啊……
生活中能作用于人心的因素太多了,真不是非專業(yè)人士能夠很快理解、領會或是信手就能拈來解釋的。例如,精神分析會從自體發(fā)展、主客體關系角度去剖析深層原因,可這么專業(yè)冷僻的知識真的是為人父母非要掌握的嗎?當然不是。我個人認為,面對孩子的情緒困擾,父母沒有跟著慌神裹亂,就已經大大超出及格線了。
父母的慌亂其實是表明了一種態(tài)度:我不能接受你這個樣子,你怎么能總是哭呢?你怎么會不高興呢?你怎么這么不堅強呢?你怎么……疑問背后顯而易見的是不認同和不接納。最要命的是,這種不接納會立馬被孩子接收到,無論是耐心細致的軟語相慰,還是淚眼婆娑的期待眼神,抑或是恨鐵不成鋼的出聲斥責,無一不在告訴孩子一個答案:你現(xiàn)在這樣是不對的,你要趕快扭轉過來??墒?,有時明明就是很正常的。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發(fā)展處于劇烈變化當中,穩(wěn)定高效的情緒框架正在艱難建設中,再加上學習壓力、課業(yè)負擔、人際交往、情感萌發(fā)等因素的疊加,孩子在某一時刻處于一種情緒爆發(fā)狀態(tài),這是正常的。誰規(guī)定了孩子就得整天情緒平穩(wěn)、昂揚向上?偶爾有個情緒波動是正常的。但有些父母會說,孩子會驟然暴怒、目眥盡裂,樣子十分駭人,這是不是病態(tài)啊?
我個人認為,孩子對情緒的控制方法是在不斷嘗試中慢慢掌握的,有可能是正在經歷的事情對他來說太痛苦了,才導致如此失態(tài)。我們要結合當時的情況來看,不能因為個別現(xiàn)象就盲目擔心。
所以,父母的第一要務,是要學會區(qū)分正常狀態(tài)與非常狀態(tài)。例如,孩子容易哭泣,但若有明顯誘因且沒有嚴重的社會功能受損,如不能上學、不能見人等,那么這種情緒可能就是一個暫時的低落狀態(tài),父母可以再觀察看看。或者說,有情緒問題,但認知功能沒有受損(簡單地說,就是記憶、語言、理解判斷等能力尚屬正常),自知力完整(知道自己的狀態(tài)不好),通常就不會是嚴重的精神障礙或心理障礙。當然必要時,還是要請教專業(yè)人士。
第二,腦中有框架,心里才不慌。陪孩子成長向來就不是個讓人省心省力的活計,為人父母自當要盡心盡責,但百密終有一疏,我們沒必要也必不可能成為完美的父母,所以何不放自己一馬?養(yǎng)孩子得有個框架,例如,哪些是底線堅決不可觸碰;哪些是隱患,需要想辦法調整;哪些是“小小不然”,可以輕輕放過。有了框架,自然就有了分寸,也就沒那么多事無巨細引發(fā)的身心疲憊和情緒崩潰了。
有一天,我的一個同事提到,最近他兒子好像在家表現(xiàn)得不夠有教養(yǎng),長此以往將如何如何,他很不安。
于是我問:“你兒子在外表現(xiàn)得如何?”
他答:“很好,像模像樣,很有禮貌。”
我問:“具體說說,在家表現(xiàn)得如何不禮貌?”
他答:“其實也沒什么,就是不像在外邊那樣坐臥行走皆有規(guī)矩?!?/p>
我笑道:“這就焦慮了?這分明就是孩子在家里非常有安全感,心理有彈性的表現(xiàn)好不好?這都不叫事啊?!?/p>
同事失笑道:“好像什么事兒到你那里都不叫事兒……”
真就是如此。認知心理學認為,左右我們情緒和行為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對事情的看法。例如對待孩子的情緒反應,你覺得是問題,你就會嚴陣以待;你覺得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然階段,你就能平和面對,你平和了,孩子也平和了。
因此,第三,父母要當個好容器,能接得住孩子的不穩(wěn)定。我三歲的女兒非常會撒嬌,當事情不符合心意時,她就會抽抽噎噎地哭起來,極盡耍賴纏人之能事。我從來不吼她,也不會去迎合她,只是把她帶進房間,坐好,然后靜靜地、微笑著看著她,一邊給她擦眼淚一邊表示同情:“嗯,媽媽知道你不開心了,可是沒辦法啊,這件事情是我們提前說好的,真的不可以。來,讓媽媽抱抱吧!”三分鐘之后,我?guī)龇块g時,她已經可以摟著我說笑了。溫和敦厚的老大恰值青春期,也經常有些讓我驚詫的舉動。他某天早起賴床,導致上學出門晚了。他不高興,沖著我們大聲嚷嚷,摔門而去。到了晚上,孩子回來之后,我什么也沒說,只盯著他微笑,他果然很不好意思地紅了臉。
誰都希望自己家的娃懂事明理,好養(yǎng)好帶。的確,無論是自我心理調節(jié)方面,還是人際關系處理上,穩(wěn)定的情緒都會讓孩子終身受益。不過,生活紛繁復雜,成人都難免有情緒失調的時候,更何況是正在成長發(fā)育中的孩子。當遭遇此類狀況時,父母應先能“HOLD住”,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如此,當孩子回望身后時,發(fā)現(xiàn)總有沉著冷靜的爸媽作后盾,想來,他也會隨之淡定從容吧。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