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紅
【摘要】閱讀課堂要有質量意識。高效的閱讀教學應該找準落實語文要素、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點”,引導學生理解體悟“關鍵點”,獲得言語智慧,提升語文學習力。不同特質和文體的文本教學,其著力點應有所不同,抓住富有特殊價值的“關鍵點”,讓學生與文本中的語言文字親密接觸,會讓學生迸發(fā)出學習的激情,生發(fā)言語理解和運用的技能,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力、思考力和表達力。
【關鍵詞】閱讀;關鍵點;文本特質;語文學習力
現階段,閱讀教學倡導閱讀與表達并重、理解與運用并重,閱讀課堂應引導學生與文本中富有學習價值的語言文字相遇。閱讀教學需要準確定位“關鍵點”。所謂“關鍵點”是指基于學生需求和文本特質,能夠有效落實語文要素的支撐點,讓學生汲取語文素養(yǎng)的著力點。引導學生運用適切的方法與“關鍵點”親密接觸,反復玩味,就會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和言語智能,從而提升語文學習力。
一、落實提升理解力的“關鍵點”
1.關注“重復點”,發(fā)現言語“秘妙”
言語形式是文本內容的物質外殼,言語形式的優(yōu)劣高下,能決定文本內容的準確表達。文中反復出現的詞語往往并不是重復、累贅,反而體現了作者錘煉語言的“秘妙”。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橋》一文中,兩次寫“老漢吼道”,這是對老漢語言描寫的“重復點”。前一次是在情況危急,大家都亂哄哄地擠向木橋的時候。老漢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這里引導學生思考:此時此刻,老漢會怎樣想?由此體會這里的“吼”表現了老漢的憤怒——對自己的兒子不徇私情,鐵面無私,舍己為人。后一次是在木橋將要垮塌,父子倆正當危急存亡的時候,“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痹僮寣W生想象:老漢這樣命令,他心里是怎樣想的?由此體會這里的“吼”表現了老漢的情急——深愛自己的兒子,危急時刻斷然命令兒子脫險求生。語言描寫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想象,設身處地進行思考,理解兩次“吼道”的深意,讀出了“關鍵點”的文字背后的意蘊,使學生的言語理解力得到了歷練。
2.整合“類同點”,領悟語言“個性”
落實語文要素,有時需要對某一類描寫的“關鍵點”進行整合。在文學作品中,這樣的描寫往往分散在文中,把它們整合起來,整合后的教學“關鍵點”能夠彰顯文本的言語特質,也為落實語文要素提供了必要的言語情境。教學《橋》時,其中描寫環(huán)境的幾句話往往會被忽視。一位教師把它們整合起來:“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漸漸地躥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薄八郎狭死蠞h的胸膛。”采用男女生對讀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洪水越來越兇猛,情勢越來越危急。再找出對應的描寫人物的句子:“老漢……像一座山。”“老漢突然沖上前……”“老漢吼道……”由此領會環(huán)境描寫對表現人物的作用,學生也就漸漸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花那么多的筆墨描寫環(huán)境。
3.指向“創(chuàng)新點”,培養(yǎng)思維品質
在理解的基礎上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就是創(chuàng)新思維。思維的“創(chuàng)新點”往往就是解讀文本的“關鍵點”。創(chuàng)新性思維是以開拓創(chuàng)新為導向的思考模式,它的結果是思考者先前并沒有思考到的。它是學生獨立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邏輯過程。閱讀教學要借助文本,創(chuàng)造獨立解決問題的情境,激活語言庫存,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實踐機會。教學《窮人》一課,在理解課文后,再以問題激發(fā)學生:打漁歸來的漁夫知道桑娜已經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了嗎?由此引發(fā)學生再讀文本時的思考:桑娜為什么不在漁夫進家時就告訴他抱回了西蒙的孩子?這是指向思維品質提升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問題,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與創(chuàng)新性。
二、夯實培養(yǎng)表達力的“關鍵點”
1.抓住“共鳴點”,體會文本表達
對于富有情感特質的文本,要做一個感性的參與者,表達自己的切身體驗和精神發(fā)現。教師要善于發(fā)揮文本的情感感染作用,讓文本彰顯詩意的靈魂。在同一篇文章里,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也可能不同,有的直接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有的把情感融入到具體的景物描寫和事件敘述之中。走進作者的心境,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朗讀,是理解和感受作者表達情感的一種方法,也是習得情感表達方法的路徑。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草原》時可以發(fā)現,作者把對草原的熱愛之情融入到了景物的細致描寫中。第一段描寫“草原風光”,其中色彩描繪、動靜結合、寫景與敘述感受相結合,給人一種愉悅的審美享受。一位教師執(zhí)教時先出示視頻,展示草原美景,創(chuàng)設情境,再配樂朗讀——語調的輕重、語氣的急緩,都使學生在如臨其境的視聽中,更加準確地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培養(yǎng)了他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關注“興趣點”,激發(fā)生活體驗
閱讀教學要致力于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遷移運用是閱讀課堂不可或缺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但是,在遷移運用中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如果學生興味索然,教師還是強勢拓展遷移,那么未必有所收獲。閱讀文本應關注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興趣點”,學生就會樂于借助文本語言的學習收獲,進行表達實踐。在《那個星期天》一文中,第4段描寫“這段時間不好挨”_____________,作者運用了一系列動作描寫。教師設計練筆:寫自己因為某件事情挨時間的系列動作。“這段時間不好挨。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位同學寫道:“我撥弄著鉛筆,擰著文具盒的蓋子,等待考試結束鈴響;從草稿紙上撕下紙片,十、九、八、七……”這位同學寫出了自己的心情有多么無聊,時間有多么難挨。寫得這么形象生動的原因是:在閱讀教學中把學生的生活體驗與課文中的內容巧妙地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產生共鳴,他們就能寫得得心應手。
3.形成“互動點”,點燃表達熱情
對話教學的要訣是要找準“互動點”,提升表達力也應著眼于“互動點”。《海底世界》中有一段話:“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有的像小鳥一樣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樣汪汪……”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很有必要積累和運用這些描寫聲音的擬聲詞。一位教師這樣設計教學活動:一是啟發(fā)學生思考:把句子中的“嗡嗡”“啾啾”“汪汪”都換成“叫”,感覺有什么不同?學生在體驗中懂得了:都換成“叫”,就不能寫出這些小動物獨特的聲音了。二是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這些疊音詞生動地寫出了小動物的叫聲,你能說出這樣的詞語嗎?學生回答出“嘰嘰、喳喳、喵喵”等。三是引導學生運用文中的語言:運用“有的像……一樣……”的句式,展開想象。學生說,“有的像喜鵲一樣喳喳”“有的像小羊羔一樣咩咩”。這樣,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完成了與文本、與教師的對話互動,不僅理解、內化了語言,也在模仿中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言語表達。
高質量的閱讀教學是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在與文本、與教師、與自己的深度對話中,提升閱讀力、思考力、表達力,學會自主閱讀。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要講求時間成本。“關鍵點”的確定與教學組織顯得非常重要。基于“關鍵點”的落實是一種深度學習,能夠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語文要素,并在言語體驗與表達實踐中提升語文學習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海縣石榴街道中心小學)6122E2CD-BCF3-4BEC-BBFD-EF58EDAB3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