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昕
摘 要:在當前時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時代發(fā)展的主旋律。并且,信息技術對于各行各業(yè)的影響也在不斷地加深。基于此,在我國的教育體系當中也逐漸重視信息技術的有關教育,并且在小學階段就設置了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課程。但是如果對學生仍然是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信息技術教學的話,那么就很難實現(xiàn)教學的目標。只有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才可以構建起更加高效且質量更高的信息技術課堂。
關鍵詞:鄉(xiāng)鎮(zhèn)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教學現(xiàn)狀;教學策略
在小學當中對于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的教育,是當前時期進行小學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關鍵。并且通過對于學生進行信息技術學科的教育,還可以不斷地強化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推動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當前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信息社會。但是在我國的鄉(xiāng)鎮(zhèn)小學當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在進行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時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因此,本文分析了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現(xiàn)狀,并對解決策略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一、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現(xiàn)狀分析
(一)信息技術課程沒有受到足夠重視
受限于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桎梏,學校會為學生配置很多的文化課程,以期鞏固學生的文化基礎,而對其他的輔助課程,教師和領導并不會給予過多關注,如信息技術、體育、音樂、美術等。據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當前依舊有很多的小學在分配課程時不重視信息技術課程,通常一周只設置1節(jié)信息技術課,而且在接近期中或者期末考試時,還會出現(xiàn)信息技術課被其他學科教師占用的情況,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必然會妨礙小學生計算機素養(yǎng)的提升。
(二)教師教學方式亟待改進
目前,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上仍舊有很多教師沿用以往單一且滯后的授課方法,在課程活動開展中選用“教師教、學生學”的灌輸方式讓學生學習相應的課程知識,在這種狀況下,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便很難凸顯出來,通常都是教師在課上給學生演示一遍計算機操作流程,然后讓學生跟著一起練習,以便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能夠掌握相應的信息技術[1]。還有很多教師不注重給學生講解,而是讓學生玩小游戲或者看短視頻等,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只會覺得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對他們發(fā)展來說是可有可無的,倘若長時間如此,必然會降低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三)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不均衡
每個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不同,所以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有的學生在小時候就接觸了信息技術,還有部分學生僅僅在校才能接觸到信息技術。但是很多教師并不會按照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只會按照自己的教學進度為學生講授相應的課程知識[2]。如此就會使計算機操作水平較低的學生不能緊隨課程進度,從而慢慢地失去了學習興致,更加不利于學生的良好發(fā)展。
二、鄉(xiāng)鎮(zhèn)小學提升信息技術教學的策略
(一)轉變教學思想,提高學科認識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fā)展,新型電腦﹑智能手機已經廣泛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如果信息技術教師只是安于現(xiàn)狀,止步不前,根本不能滿足現(xiàn)代生活的需求。一是學校積極進行信息技術課程改革,努力轉變信息技術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二是學校要加大對學生信息技術學習情況的考查力度,要加大信息技術考試的分值,尤其是期末考試的分值。同時,考查的內容要更加寬泛,這樣才能提高教師和學生的重視程度。三是加強教師業(yè)務知識和能力培訓,使信息技術教師在思想上高度重視信息技術課的重要性。四是提高各科教師對信息技術課的重視程度,沒有特殊情況,不得隨便占用信息技術課時,以確保信息技術教師能夠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
(二)以游戲為依托,激發(fā)學習興趣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應該是富有活力、有趣的,教師要針對該階段學生發(fā)展的總體特點、愛好來開展多樣的、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師要以趣味游戲為依托,在信息技術課程中采用活動、游戲的形式向學生傳輸新的知識,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為了幫助學生熟練掌握打字指法,教師依據他們的興趣選擇了一個打地鼠加強版游戲,并提前在電腦上安裝好,這款游戲的界面十分可愛,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一共有10個關卡,每個關卡都對應著手指鍵位的分管區(qū)域。教師先給學生講解了每個手指的分工安排,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這個打字游戲的玩法,并要求他們按照游戲中出示的文字要求來敲擊鍵盤,在10個關卡結束之后,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每個鍵位的指法,并在玩打字游戲的過程中進一步熟悉了鍵盤指法。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游戲中練習打字,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喜愛程度,并降低他們學習打字的難度。
(三)尊重個體差異,增強個人能力
受到家庭環(huán)境和性格特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和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重視全體學生的發(fā)展,還需要尊重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在促進全體學生發(fā)展的同時推動學生個體的發(fā)展,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基礎。首先,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優(yōu)勢進行挖掘,給予學生發(fā)揮優(yōu)勢的空間,提升學生的個人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鼓勵學生展示自我,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能力。其次,教師需要針對學生能力的差異,制定完善的個性化教學方案,逐步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培養(yǎng)目標和培養(yǎng)方式等方面入手,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點制定方案,增強學生的個人能力。
(四)開展小組合作,提升自學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與之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課堂主體由教師變成了學生,教師在旁起到幫助和引導的作用。這種教學模式對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許多要求,教師需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科學、合理地確立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中,對信息技術課程進行深度探索并理解,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互相幫助、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進行合作學習,教師進行演示后,學生自行進行練習,遇到困難,可以小組內進行一對一指導,解決了教師面對諸多學生的問題而手足無措的情況。
三、結語
總之,小學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基礎學科,學生只有打好了基礎,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廣大信息技術教師要按照新課改的要求,更新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曹建康 .信息化背景下農村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變革[J].家長,2020(20):109-111.
[2]劉小軍.多元智能視域下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實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