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概念是地理學科知識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概念教學是重點內容。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高中地理概念教學要走出傳統(tǒng)單一化的模式,借助直觀圖示,讓概念教學形象化;借助生活事例,讓概念教學生動化;借助對比分析,讓概念教學深刻化。教師通過“三借助”進行地理概念教學,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地理;概念教學;三借助
作者簡介:呂慧琴(1981—),女,江蘇省海安市海安高級中學。
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地理概念的教學常常是教師忽視的部分。很多教師認為,教材已將一些地理概念介紹清楚,學生自己讀讀看看就可以理解。教師之所以有這種想法,主要是因為地理考試的要求。地理考試往往并不直接考查概念,久而久之,學生乃至教師都認為概念的學習并不重要。但無論是從理論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概念都是地理知識中最為關鍵的構成部分,教師對概念教學的忽視容易使學生陷入知識學習困境,難以深入透徹地理解知識本質[1]。今天的高中地理教學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那就是發(fā)展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即發(fā)展學生的人地協(xié)調觀念、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力以及地理實踐力。教師要發(fā)展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理解地理知識是基礎,優(yōu)先掌握地理概念。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教師要重視針對概念的教學,闡釋清楚基本概念。
一、借助直觀圖示,讓概念教學形象化
地理概念具有抽象化的特點,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地理概念,教師要借助直觀圖示進行教學,達到化抽象為形象的目的,從而加深學生對地理概念的直觀化感知。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盡管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直接給學生灌輸抽象的概念。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學習材料越形象,學生的學習過程才會越順利。尤其是對于地理概念學習來說,如果教師能夠借助于直觀圖示,讓學生的概念學習過程變得更加形象,那么學生對這些地理概念的理解就會越深刻,從而可以夯實地理學科知識體系建構的基礎。呈現(xiàn)直觀圖示這種方法相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具有較強的適用性,這主要是因為直觀圖示是具體地理學習對象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有效銜接。地理學科的學習與研究對象應當是真實的、具體的、具有地理特征的事物,這些事物高度復雜,涉及的影響因素很多,如果借助于直觀圖示呈現(xiàn),就可以將其中非地理的因素去除,只留下與地理相關乃至于與某一個地理概念直接相關的要素,基于這些要素的地理概念的建構就會更加順利??傊弥庇^圖示顯示出來的學習對象,對于高中學生而言,既是形象的,又是能夠體現(xiàn)地理學科特征的。
(一)借助直觀圖示,呈現(xiàn)地理概念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圖示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師可以將展示圖示和口述結合起來,這樣能夠體現(xiàn)教學的直觀性特點,也有助于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的圖示包括地圖、圖表等,引入圖示能夠使課堂內容更加直觀和生動,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助于其理解地理概念的良好情境,能夠直擊教學重點和難點。
以“認識區(qū)域”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需要了解區(qū)域的概念、類別以及各自的特點,然后借助圖示的方式,將不同的地貌、地形及其特征直觀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對區(qū)域的概念及其特征有直觀的感知,還能讓他們深入地理解知識點。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圖示的方式呈現(xiàn)不同區(qū)域的降水量,以直觀對比的方式展現(xiàn)其差異性以及干濕地區(qū)的劃分等,幫助學生了解具體的區(qū)域降水劃分指標。
(二)運用直觀圖示,繪制地理概念
圖示法還包括展示繪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仍需進行對應講解,才能幫助學生更直觀、深刻地認知潛藏于概念表象下的知識本質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圖示法可以改變概念內容的抽象形式,使抽象知識以直觀、形象的形式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還有助于學生深化對概念的印象以及認知,最大限度地調動其參與概念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在教學“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一課時,需要特別強調水體分類的相關概念。對學生而言,在初步接觸此類概念時,很難能夠在短時間內深刻理解固態(tài)水、氣態(tài)水的定義,也不能準確把握它們的差異。此時,教師便可引入圖示法。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引入圖示法,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充分的準備,這樣才能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使學生能夠對海洋水、大氣水、陸地水及其各自的占比有較為精準的認知。
從以上兩點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利用直觀圖示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地理概念,使學生加深對地理概念的印象,將地理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中。例如,學生在看到雪時,就知道雪屬于固態(tài)水。當然,這也是高中地理教學的最終目標,學生不僅要掌握教材中所呈現(xiàn)的知識內容,還要做到更靈活、更準確地應用地理知識點。因此,將圖示法引入高中地理教學之后,能夠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二、借助生活事例,讓概念教學生動化
地理概念都能夠在生活中找到對應的現(xiàn)象,地理概念是對生活現(xiàn)象的一種抽象與概括。因此,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事例,讓概念教學生動化,更好地提升學生地理概念學習的效果。相對于前面講的直觀圖示而言,借助生活事例來學習地理概念,優(yōu)點在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可以與具體的生活事例形成直接的聯(lián)系,更加便于學生進行理解和消化。學生對地理概念的理解,可以建立在真實的生活事例基礎之上,此時地理概念就變得不再抽象,就具有了真實的生命力。學生在遇到這些概念的時候,自然就會想到相應的生活事例,而遇到相關的生活事例時,學生又會用相應的地理概念來進行概括與描述。很顯然,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中,生活事例與地理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變得緊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生通過地理概念去描述生活事例,通過生活事例去理解地理概念,可以使大腦中的地理概念更加生動形象,可以更加靈活地運用這些地理概念。教師借助生活事例,可以讓概念學習的過程變得更加生動。
(一)聯(lián)系學生實際,把握概念本質
在地理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遇到抽象的地理概念,將其與學生的生活及經驗相聯(lián)系,有利于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師需要準確把握學生已經掌握的生活和經驗,也要了解學生比較熟悉的各種事物,這樣才能夠將概念教學深深地融入學生的生活中,更易于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可以主動發(fā)現(xiàn)地理問題,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將地理知識和生活建立起聯(lián)系,能夠使學生感知地理知識的價值,激活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這樣的教學方式顯然貼近學生的學習特點,也能夠有效滿足學生學習需求,還能夠進一步激活學生參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在教學“漢語方言與地理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對當?shù)胤窖缘睦斫鈱嶋H來教學。教師可以先呈現(xiàn)方言區(qū)域分布圖,利用圖示給學生建立直觀感知,使學生可以了解方言在不同區(qū)域的分布,接著提出輔助問題:應該使用怎樣的指標來明確對方言區(qū)的劃分?這種指標應該是單一的,還是綜合的?在劃分方言區(qū)的過程中,應當使用自然要素還是人文要素?借助問題的引領,教師可以順利引入本課所學,同時也能夠使學生深入探索南北地區(qū)的方言特點。
(二)基于社會現(xiàn)象,理解概念內涵
在學習高中地理概念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引導,使學生可以就概念展開深入觀察、細致分析,把握其中的關鍵詞,提煉概念的本質屬性。高中地理教材中所編排的知識與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現(xiàn)象緊密相連,為了幫助學生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刻、全面的了解,教師要在教學時將其與社會環(huán)境、社會現(xiàn)象密切關聯(lián)在一起,不僅要喚醒學生的社會經驗,還要提高其學習參與度。這樣才能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提高學生對地理這門學科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未來的深入學習建立穩(wěn)固的根基[2]。
例如,在教學“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一課時,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社會經驗關聯(lián)在一起。水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對任何個體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設置問題:現(xiàn)實生活中,怎樣才能夠實現(xiàn)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哪些行為是對水資源的浪費?顯然,這些問題能夠將知識與學生的社會經驗關聯(lián)在一起,而且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疤悦姿梢杂糜谙床?,也可以用于澆花?!薄八⒀赖倪^程中不要一直打開水龍頭。”“灑水車用的都是經過過濾的中水?!薄懊總€城市都建立了一整套科學的水過濾系統(tǒng),它能夠保障我們的用水安全。”學生們七嘴八舌地回答教師的問題,然后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梳理總結,就此提煉出一些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方法,也順利引出了相關的地理概念。知識和社會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了學生對知識學習的參與積極性,而且?guī)椭鷮W生實現(xiàn)了有效的知識總結以及靈活運用,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此外,學生還能感受到水資源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要價值以及稀缺性,能夠就此體會水資源保護的重要作用,樹立正確的認知,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
通過以上兩點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借助生活事例支撐起的地理概念學習過程,可以讓學生經歷一個從形象到抽象,用抽象闡述形象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是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的,可以讓學生的概念學習更加有效。
三、借助對比分析,讓概念教學深刻化
如果說借助于直觀圖示與生活事例學習地理概念,是為了讓學生大腦中的地理概念不再抽象機械,那么借助于對比分析來幫助學生學習地理概念,則是為了讓學生對這些地理概念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這是高中地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因為學生只有對概念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才能夯實地理知識學習的基礎,建構起地理學科知識體系的大廈。根據(jù)以往的教學經驗,可以發(fā)現(xiàn)要想讓學生的概念理解變得深刻,只憑重復記憶是不夠的,只憑機械的習題訓練也是不夠的,只有通過對比分析,學生才能在對比分析當中發(fā)現(xiàn)概念間諸多的異同點,在此基礎上,學生對地理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才會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高中學生無論是在生活當中還是在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中,都經常會用到對比分析的方法,這一方法是學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學中,教師在學生對地理概念有了理解與把握之后,要引導他們借助對比分析的策略進行深入學習,從而促進他們對地理概念的深入理解[3]。學生如果能夠充分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那么在理解地理概念的時候,就會更加地輕松。
例如,在完成“城市化”這一概念的教學之后,很多學生都會產生狹隘的認知,認為“城市化”就是指人口逐漸向城市靠攏。教師需要準確把握這一契機,帶領學生找到此概念介紹的關鍵詞,深化學生對此概念的理解。在經過反復閱讀之后,學生就能夠把握這一概念所蘊含的兩大關鍵內涵:其一,體現(xiàn)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其二,體現(xiàn)農村區(qū)域向城市區(qū)域的轉變。又如,在講解“區(qū)時”和“時區(qū)”時,一定要建立對比,為學生建立直觀感知,使其可以在對比的過程中深化對概念的理解,把握兩個概念的差異。學生只有深刻理解,才能夠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自由切換,避免發(fā)生混淆。
從這個例子可以發(fā)現(xiàn),在地理概念教學的時候,教師只要能夠為學生的對比分析尋找到支點,那么學生的對比分析就會自然展開,學生可以在對比的過程當中“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而無論是同的發(fā)現(xiàn)還是異的發(fā)現(xiàn),本質上都是發(fā)現(xiàn)[4]。這種發(fā)現(xiàn)對于概念的建構與理解是非常有利的,能夠讓學生超越原有的直觀認識,對概念的理解從淺層走向深層,從膚淺走向深刻。
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三借助”教學法會對學生的概念學習產生極其顯著的積極影響,教師要意識到地理概念教學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為學生建立地理概念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在深刻理解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更高效的地理學習。
【參考文獻】
[1]吳昊.探析實踐活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4(20):42-43.
[2]李植.概念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意義探析[J].讀書文摘,2016(22):184.
[3]陳詩吉.學科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學路徑:以人教版必修1中的“太陽輻射”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03):49-51.
[4]郭艷芳.高中地理概念的學習策略研究: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