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軍亭
摘? 要:作為高中階段的主要課程之一,高中歷史課程在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文章探究如何對高中歷史教學進行改革,開發(fā)探究式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
關鍵詞:高中課程;歷史教學;模式改進;探究式課堂;實踐與思考
高中歷史課程的開設目標之一是引導學生了解歷史,豐富他們的知識體系。我們要注重對這一基礎課程的探究式開發(f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探究問題和具體歷史事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
一、當前高中歷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1. 教師的教學理念過于固化
高中歷史教學內容豐富,很多教師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快速學完教材上的內容。教師利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將教材上的全部教學內容灌輸給學生,而不是從學生的視角來進行教學。在這樣的教學觀念下,教師要求學生被動記憶歷史教材上的內容,不能根據(jù)高中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開展探究式教學,導致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單調、乏味。學生無法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無法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 學生的學習方法不科學
高中生學習任務繁重,有些學生不能科學合理地安排各門學科的學習時間。他們會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高考的主要科目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系統(tǒng)、全面地學習歷史課程。同時,教師不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引導學生掌握歷史的學習方法,不能及時關注到每名學生,只能采取大班式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形勢下,學生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效率不高,歷史課程的學習效果自然也不好。
3. 歷史史料的運用方式不合理
歷史史料的作用主要是對高中歷史課程內容進行補充,達到輔助學生理解相關內容的目的。歷史史料是探究式教學開展的主要載體之一。有的教師認為歷史史料對高考復習沒有用處,他們在課堂教學中極少引用歷史史料,沒有深入挖掘歷史史料和教學內容的貼合性。因此,很難讓學生擁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有的教師雖然認識到了歷史史料對于學生學習和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促進作用,但是卻過于重視歷史史料在課堂上的地位,使得課堂主要教學內容變成了歷史史料的分享。這樣的課堂雖然更加輕松,也能實現(xiàn)探究式教學,但是學生從中能夠學到的教材理論知識不足,不僅不能夠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而且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二、開展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的策略
1. 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在高中階段,教師不能再秉持著應試教育理念進行教學。為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高中歷史教師應該通過不斷優(yōu)化歷史教學方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進行課程設計,積極挖掘合適的歷史事件,在歷史課堂上合理運用歷史史料,作為探究式教學的切入,為學生提供探究話題。同時,歷史史料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能再把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指標,要把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yǎng)和學習態(tài)度等因素列入評價范圍。這樣才能激勵學生主動學習,鼓勵他們不斷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從而達到發(fā)展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2. 結合鄉(xiāng)土史料開展歷史教學
高中生一般缺少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他們很少有機會走進社會去了解歷史史料,導致在常規(guī)歷史課堂上面對一些歷史事件會“無話可說”,這樣不利于探究式教學的開展。相反,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鄉(xiāng)土史料往往能夠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深入研究并收集與歷史教材內容相貼合的鄉(xiāng)土史料,與教材內容完美融合,通過鄉(xiāng)土史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材的內容。例如,在學習抗日戰(zhàn)爭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適當引入當?shù)乜h志上的記錄性資料,通過學習當?shù)乜谷諔?zhàn)士的故事輔助開展歷史課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鄉(xiāng)土史料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增強歷史的可接觸性,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課程,能夠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歷史探究環(huán)節(jié),有利于課程的開展和學生的更好發(fā)展。
3. 采取更加開放的探究式教學模式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較為開放的小組探究教學模式。根據(jù)“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對全班學生進行適當分組,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并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小組給予適當?shù)莫剟?,提高他們的課堂學習積極性。課前,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為每個小組指定一個預習任務,并引導小組內的學生共同參與。教師鼓勵學生主動搜集并參考相關資料進行探究學習,對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總結。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不再扮演主要角色,而僅僅扮演著輔助角色。每個“主講人”都會走上講臺,帶領全班學生回顧自己的小組搜集、整理的資料,并介紹教材中的一些歷史故事。當一組的解說結束,另一組可以提出疑問,也可以進行補充。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以解決各小組存在的學習問題。這種開放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結束語
在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中,教師要在新的教學理念的引領下,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探索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性學習,積累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經(jīng)驗。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探索精神,從而使其得到更好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英. 問題情境在高中歷史大概念教學中的創(chuàng)設途徑[J]. 基礎教育論壇(下旬刊),2021(10).
[2]宋東映. 落實核心素養(yǎng),上好“有料”的歷史課[J]. 科教導刊(中旬刊),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