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珍
關鍵詞:小學 ?數學 ?生活 ?體驗
青少年學生群體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加強對學生的數學教育是筑建美好未來的正確認知和做法,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十分重要,教育工作者要通過數學教學使學生在理想的驅動下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教師通過巧借生活體驗活動能促進數學教育更好發(fā)展,從而教導學生真實做人,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國家培育優(yōu)秀人才。教育來源于生活,并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教育不應僅僅停留在書面上,而是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
一、開展體驗活動,營造數學氛圍
加強學生數學教育,突出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改進數學教育過程中的活動內容、方法、形式是十分重要的,豐富學校數學教育的體驗內容,能夠提高教育工作者開展數學工作實效,培養(yǎng)學生良好數學品質,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小學數學通過生活體驗教學的形式開展,讓學生能夠較為靈活地學習數學技巧。這也意味著要保證數學教育效果的真正落實,課堂教學要有效用性,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同時也應通過豐富有趣的數學體驗活動推動,營造數學氛圍,使得學生在良好的數學生活教育氛圍中更好領悟數學技巧學習。
巧借各種體驗情境,推動數學教育,讓學生通過對于活動的親身體驗和感受,提高數學水平。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游湖,其中學生有45人,老師有兩名,游湖的價格為成人票,每張10元學生票每張6元,(團體票每張8元,15人或15人以上可購買團體票)。在此條件下,讓學生設計出一個學生認為最省錢的購票方案,并算出購票一共需要多少錢。老師在講解的時候,采取學生之間分組相互討論,最后由各組推舉學生代表來進行講解的方案。班級討論的聲音非常的激烈,同學們自己的思考相互討論,得到的最后結果,更深入人心,老師在此過程中充當旁觀者,給他們充分的討論空間。這樣一種模式下的教學,充分的調動了他們根據生活體驗自主學習探究能力。
數學教育始終貫穿生活的每一部分,筆者通過課堂內外不斷開展數學相關的生活教育活動,良好的活動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在親身體驗活動中感受數學的洗滌,提高數學水平。
二、借助生活體驗,直擊數學教學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而教育也來源于生活,并且教育始終要依靠生活,依賴生活。所謂的數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我們首先還是要對于基本知識的傳授提高一定的重視,也只有在我們進行基礎知識的傳授之后,學生才能夠更加廣泛的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并且將實踐活動與數學知識相聯系。數學教學內容生活化的教學設計,首先要重視我們所選教材的生活化,數學教學的內容應當廣泛取材于我們的日常生活,情景導入問題布置等環(huán)節(jié)都應該進行生活化取材。并且基于當前生活資源豐富,生活體驗豐富這一特點,本身我們數學教學活動的生活聯系拓展就進行地更加順暢,所以我們廣大一線數學教師應當利用教育資源,加強數學數學教育與生活體驗之間的聯系。
例如,在學習乘除法的關系和乘法運算律時,可以搭配上日常生活中超市購物的圖片及動態(tài)演示圖,再加入乘除法的運算公式,制成微視頻。學生一看就能結合生活經驗清晰明了的得出答案,了解乘除法的運算規(guī)律。
三、貼合生活體驗,巧借鼓勵機制
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總是通過教師主導的形式,以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數學知識灌輸給學生,但是新型的課堂應當貼合生活體驗,采用鼓勵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讓孩子們建立起對數學學科的充分興趣。
如經典的算父子歲數的問題,就很貼合生活體驗,下面來具體舉例:今年爸爸的歲數是兒子的5倍,兩年后爸爸的歲數是兒子的4倍,問今年兒子和爸爸各多少歲?對于學生,直接不設未知數不列方程就很難解決此問題,因為要用到逆向思維,這不利于學生理清解題思路。我們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和自己的爸爸的年齡帶入題目中,先計算自己與父親之間的年齡差,讓學生們理解這道題目的內核,而其實通過列方程也可以很容易地解決此問題,而且解題思路也會比較清晰。有些同學設孩子歲數為x,爸爸歲數為y,那么今年兩人歲數關系式為:y=5x,兩年后二人的歲數關系為:y+2=4(x+2),這樣一來方程式對題面和解題思路的描述就較為直觀和清晰了。下來只待解方程,最后解得x=6,y=30,即兒子今年6歲,爸爸今年30歲,對于能夠使用方程思維較快解決問題的學生應當給予鼓勵,讓孩子們建立數學學習的信心。
筆者通過深入挖掘知識點中蘊含的數學教育內涵,,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時更加靈活,從熟悉的知識點切入學習,更加輕松,同時采取獎勵策略,在校園數學教育中培養(yǎng)濃厚的數學學習氛圍。我們傳統(tǒng)數學教學策略實際上較為古板,學生在平常的學習中接觸的文本一般較為枯燥,而學習的方式,也是老師在講堂上進行照本宣科式的講解,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逐漸的降低,很難靜下心地去學習數學課上需要大家學習的數學技巧,而現在能夠通過實際的生活經驗,對題目內容進行親身了解,則是一種更為有效的理解方式。當前我們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通常是老師對數學進行講解,而一些很明顯的道理,在實踐教學中卻非常少見,我們所說的讓學生融入生活實踐中,實際上就是在進行情境教學,讓學生深入生活情境來理解題目。讓學生們從自身生活的環(huán)境入手,找到數學學習和生活的密切關聯,這樣一個廣泛觀察、體驗的過程是開拓心胸、增廣見聞的好時機,同樣也能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數學的用處。
四、結語
總而言之,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在生活情景中給學生更好的教學體驗,讓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生活情境下對于數學有更深的感悟,然后使得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在傳統(tǒng)數學教學課堂的基礎上不斷融入生活教學,在老師在生活中創(chuàng)建的生活化學習中,學生有進行自主思考的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不容忽視,良好的數學教育可以成功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雯.以生活為原型,構建多元數學平臺——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構建分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2(07):115-117.
[2]梁德森,張婷婷.生活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助力器[J].知識窗(教師版),2021(1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