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世揮
摘要:雙減政策下學校和教師在教學改革中可結合系統(tǒng)化的歷史學科體系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歷史教師隊伍素質,深入學習歷史知識和挖掘歷史教育教學本質,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能夠以此切實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符合新時代新課改的要求。本文立足于初中歷史教學角度,分析了雙減政策下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效率的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雙減;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引言:歷史這門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也是雙減政策下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切實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越發(fā)重要,因此,對于雙減政策下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效率的策略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分析
對于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一是初中歷史教師資源較為匱乏。通過調查了解,部分初中學校因歷史教師專業(yè)素質不符合要求,且對這門課程不夠重視,所以初中歷史教師在提升自身專業(yè)水平上比較困難。二是學生平常不重視歷史這門課程,課堂中經常不認真聽講,從而對歷史知識點無法有效掌握。三是由于受當前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還在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這不僅無法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還不符合當前新課程的教學要求。對于這些問題,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應該足夠重視,教師應該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結合教材內容實施相應的教學方法。
二、雙減政策下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效率的策略
1.巧妙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激發(fā)學習興趣
初中歷史教材中蘊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為了幫助學生掌握關于歷史事件的記憶方法,教師可以以學生更感興趣的形式進行新知識的導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時,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高度集中注意力,消除傳統(tǒng)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的枯燥乏味感,教師就要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在課堂上以視頻和圖片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鋪墊。在這節(jié)課的學習活動中,學生需要了解絲綢之路的發(fā)展歷程,掌握絲綢之路給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帶來的影響,進而以辯證的觀點看待歷史事件,學會分析時代背景對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首先,教師在講解知識點前可以先播放有關絲綢之路的歷史紀錄片,讓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然后,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完成層層遞進的講解,并以知識導圖的形式呈現更加直觀立體的歷史知識點,促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上有更深刻的學習感悟。
2.巧妙開展情感教育豐富學生學習體驗
情感教育對青少年的發(fā)展也是極為有益的,能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指明正確方向。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也要巧妙地完成情感教育的滲透,讓學生能受到更強烈的感染,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而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歷史八年級上冊第21課《敵后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時,教師要聯系學生的認知完成相關知識點的講解,更好地在其中滲透情感教育,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認識到抗日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等各種與外國侵略者斗爭的歷史事跡,也能讓學生加深對愛國歷史人物的了解。在講解這些歷史事件的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主動搜集整理有關愛國人物的故事,感受其驚天動地的愛國表現,加深對愛國主義的認識,充分激發(fā)愛國情感。而且,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講述農民及其他階層群眾積極支持抗日戰(zhàn)爭的事跡,引導學生分析不同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更好地達到情感教育的目標,讓學生油然而生地產生各種情感,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3.走進教育過程,了解師生情況
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存在偏差。歷史知識涉及到的內容十分豐富,時間跨度較大,且內容比較瑣碎,所以導致部分學生難以對歷史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此外,還有不少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認識停留在只需要看一看,背一背的觀念上,無需進行思考和分析。這使得學生即便投入了不少的時間,但依然收效甚微。
教師教學活動的準備范圍比較狹隘。部分教師割裂了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在教學中所關注的僅僅是一節(jié)課的內容,而除此之外的準備工作則并不充分。同時,還有教師將教學活動局限于教材內容,從而導致學生的知識積累比較薄弱。教師對學生缺乏了解。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僅僅會從自己的觀點出發(fā)設計教學方案,而對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則沒有充分的了解,對學生認知能力的把握不到位,這導致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不相符,甚至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
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不足。盡管新課標一直在強調調整教學方法,轉變教學觀念。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并不充分。受此影響,學生的作用在課堂中無法得到有效地發(fā)揮,課堂環(huán)境也十分壓抑,從而難以使學生真正理解歷史知識的內涵。
對教學資源的利用不足。在現階段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能夠接觸到的教學資源十分豐富。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這導致教師沒有利用恰當的方法將教學資源融入教學活動。這不但導致學習方式比較枯燥和單一,而且影響了學生知識視野的拓展。
結論: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雙減政策的出臺對教育工作者也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對于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學校和教師必須及時解決,同時還要加快教學改革工作的推進。
參考文獻:
[1]張新勝.淺談新課改下如何上好一堂初中歷史課[J].學周刊,2021(05):45-46.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5.022.
[2]施養(yǎng)達.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新智慧,2020(35):21-22.
[3]王培敏.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整合策略探討[J].新課程,2020(45):149.
[4]李夢芝.《初中歷史課本圖畫解說》(新課標)即將出版[J].歷史教學,200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