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敏娟
摘要: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存在審題能力薄弱的問題,這是由于學生以往的知識儲備不足,在審題的過程中較為被動,同時也受思維定式的影響。針對學生在審題能力中存在的缺失,教師要進行針對性的糾正,讓學生在遇到數(shù)學題目之后,可以通過認真讀題、細心觀察、巧妙標識等策略,了解題目中所蘊含的重要信息,完成解題。訓練解題能力可以強化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提高學生認知的縝密性,從而為學生數(shù)學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審題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審題能力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準確度的重要能力。在培養(yǎng)審題能力中,首先,教師需要理清學生在審題中存在相關障礙因素,然后,在此基礎上制定審題能力的路徑,如培養(yǎng)學生認真讀題習慣、指導正確審題方法、重視數(shù)學概念、重視對比教學等方式,最終提高學生審題能力。
一、認真讀題,理清題目的構建思路
學生在遇到數(shù)學題后,可以通過讀題的方式獲取信息,在具體訓練時,前期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認真讀題,并對題目中涉及的幾大知識點進行篩選,對比題目之間的差異,從而找到基本的解題思路。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認真對待題目信息,針對學生只是簡單地看一眼就開始做題導致的出錯問題,可以采用認真讀題的方法,讓學生更加深入、準確地理解題目,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準確理解其中的含義,這樣更利于學生理解問題的核心。例如,在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讀題,邊讀邊想,逐句提取關鍵信息,再結合題目中的提問,排除無關的信息,完成信息的提煉,找出數(shù)量關系,并做到歸納綜合,明確出題動機,從而正確列式計算。在讀題時,教師要讓學生多關注哪些信息是有價值的,并通過總結學生的學習反饋,了解學生對題目內容的掌握情況,從而幫助學生進行推理,建立解題思路。
二、細心觀察,找出題目等量關系
教師在引導學生解題時,要遵循一定的審題順序。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題目中的內容,有順序地理解題目含義,對此,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告訴學生要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從而達到有效觀察的目的。其次,教師要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來理解題目。訓練前期,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必要的提示,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比題目中的相關內容,獲得觀察的啟迪。在最后一步,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審題,找到題目中所蘊含的等量關系,理清這些關系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有效的觀察和認知。例如,在教學“認識毫升”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拿出幾個量杯,向學生提問:如果要盛兩升水,使用哪種量杯最合適?教師要給學生提示:量杯上的刻度是觀察的重點,由于沒有一個量杯可以直接盛兩升的水,所以需要對量杯進行科學搭配,讓學生在觀察量杯之后給出自己的方案。學生在此類直觀的信息展示下,運用觀察、分析和總結,找到等量關系和解題方案,只有學生清楚題目中的等量關系后,后續(xù)的分析歸納才能科學合理。
三、培養(yǎng)學生審題習慣
重視關注學生審題,糾正不良審題習慣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的前提。當學生在拿到題目后,要求其先不要盲目下筆答題,而是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分析,指導其邊讀邊分析,同時教師做好完整的解題示范,在講題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如何分析題意、如何理清已知條件、未知條件,再分析條件與條件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教師還應盡量規(guī)范板書出題中給出的已知條件,方便學生理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并在提高審題能力中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克服畏難情緒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鍥而不舍、熱愛學習、不怕困難的優(yōu)秀品質,促使學生敢于挑戰(zhàn),相信自我,并提高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克服苦難的心理素質。當學生審題能力進步時,教師應及時給予適當表揚和鼓勵。此外,教師在課外可以收集一些新穎、有趣的題目,給學生新鮮感,促使學生發(fā)揮學習主動性,鍛煉其審題能力。如此,可有效避免學生在考試或者學習過程中看到該類型的題目時,手足無措、過分緊張、發(fā)揮失常。教師還可以針對數(shù)學學科的特點,促使學生由以往對數(shù)學知識的理性理解逐漸轉化為感性理解,以便讓學生對數(shù)學提高熱愛,并學會以數(shù)學的角度審視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克服對數(shù)學的畏難情緒,提高審題自信。
五、重視對比教學
慣性思維通常是約束學生思維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尋找糾正方法,促使學生能夠克服慣性思維產生的不良影響。專題式對比教學法可以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相似類型的題目之間存在的異同點,并學會舉一反三,由此可以培養(yǎng)其發(fā)散性思維。如教材拓展題:小明家里的花園中,向日葵有30枝,玫瑰花比向日葵多6枝,請問,玫瑰花一共有多少枝?學生很容易就計算出30+6=36(枝);教師接著出題:向日葵有30枝,比玫瑰花多6枝,請問,玫瑰花一共有多少枝?部分學生受到前一題的影響,把該題也當作是加法算題,導致錯誤,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補充已知條件,并簡單分析。學生經過對比發(fā)現(xiàn),兩題雖然問題一致,但前一題中向日葵是最多的,因此就可以用加法求解,而后一題向日葵是最少的,故而用減法求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該類型對比,可以使學生清晰地意識到“比……多”不一定適用加法求解,同樣“比……少”也不一定適用減法求解,兩者的計算均需要根據(jù)問題已知條件實質進行選擇。此外,教師對于其他混合式題型教學中,也可以采用對比法,以便深化學生理解程度,從而克服慣性思維的消極影響。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培養(yǎng)良好的審題習慣非常重要,針對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馬虎不認真以及解題思路偏差的問題,教師要了解學生出現(xiàn)該類問題的根源,結合認知實踐,為學生提供更加高效、可操作性強的解決方案,讓學生能夠在遇到題目時快速深入到問題的核心,提高解題效率。教師也要讓學生在日常審題時有意識地運用教師教給的審題方法,增強數(shù)學認知能力,從而實現(xiàn)數(shù)學綜合素質的提升與完善。
參考文獻:
[1]李國雄.淺談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J].讀與寫(教師),2020(1):1.
[2]陳小榮.淺談小學數(shù)學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5):72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