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
摘要:美術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美術教育被邊緣化,即使課表中安排有美術課程,也常被其他主課所占用。由于應試教育只注重成績,因此美術教育就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美術教育一直被忽略,地方民間美術更是被委棄泥涂了。實際上民間美術是人民大眾的智慧結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力,若將其與初中美術教學相結合,可以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同時也有助于發(fā)揚多民族特色,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添磚加瓦。本文主要就基于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民間美術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民間美術;初中美術教學;應用
原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并舉里就提到了美術教育,可見美育教育對于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性。西方許多發(fā)達國家都將美術教育作為一門必修學科,但在我國,美術教育卻處于一種比較尷尬的局面,自上至下重視度不夠,導致我國美術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遲緩。我們是多民族國家,具有豐富的美術資源寶藏,如果在初中階段將美術教育與民間美術相結合,加強中學生對民間美術的了解,就能更有效地促進我國民間美術文化的持續(xù)性發(fā)展。
1.地方民間美術概況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辛勤的勞動人民用雙手創(chuàng)造了許多璀璨文化,并在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如今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也在逐漸全球化,我國文化不僅向外輸出,西方國家的文化也在向我國滲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傳統(tǒng)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在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民間美術是一個重要分支,因此,學校作為美育的主要承擔者,需要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民間美術的價值,樹立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意識,在思想層面建立對民間美術的客觀認知,才能從根本上將我國傳統(tǒng)藝術發(fā)揚光大。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的美術類型多種多樣,由于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因此民間美術有一種質樸大方生動鮮活的特點,而且實用性很強,能夠體現出社會生活的需求。此外,為了美觀,老百姓們還將自己的審美情趣融合在作品里,無論是剪紙還是農民畫,生動活潑的造型與鮮艷明快的色彩都體現出了人們在精神層面的審美追求。
2.初中美術教學課程標準與學情分析
現如今,我國在基礎教育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相關的改革,創(chuàng)新了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內容,對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開始逐漸由具象向抽象發(fā)展,并且思想具有明顯的主觀能動性,也對未知的新鮮事物充滿了興趣,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因而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應該多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在美術教學中多融入民間美術的內容,提升學生興趣,做到因材施教[2]。
3.地方民間美術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中學美育是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是為我國培養(yǎng)具有人文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審美品位和美術素養(yǎng)的現代公民。因而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將民間美術融入其中,幫助學生理解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的意識。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民間美術種類多樣,例如剪紙類、繪畫類、雕塑類等,且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而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盡量以當地的特色民間美術形式為主[3]。
3.1選擇合適的民間美術教學內容
民間美術是勞動人民的智慧成果,地域不同,民間美術的類型也不同,因而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該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fā),盡量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藝術作品,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少數民族的服飾為例,我國有56個民族,民族不同服飾也不同,如苗族、維吾爾族、傣族等民族服飾各有特點,教師可以收集各個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服飾圖片,利用多媒體展示服飾的款式及裝飾圖案,講解款式和圖案的演變過程,讓學生了解各個民族的發(fā)展歷史及文化,也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范圍,還可以對典型圖案進行現場示范繪畫,講練結合,學以致用。
3.2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根據美術課程標準和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美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能力。因此,在將民間美術與初中美術教學相結合時,也應遵循此目標,美術課不僅是讓學生學畫畫,它的最終落腳點是弘揚民族文化,樹立正確的文化認知[4]。以年畫為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將年畫的起源及發(fā)展作為教學內容,列舉學生比較熟悉的年畫,對其賞析解讀,再分析我國年畫文化的影響,讓學生理解其背后深層次的文化價值。
3.3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
現如今互聯網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對教學模式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互聯網技術出現之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主要采用講授法,但此種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主要是對學生單方面的知識灌輸,缺乏交流與互動,課堂氣氛比較單調枯燥,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和參與度不高,因此在當下新的教育環(huán)境中,很難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隨著互聯網技術在基礎教育中的普及與應用,使得教學模式變得豐富多彩靈活多樣,在展現教師教學能力的同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5]。以陶器教學為例,教師在講授這一內容時,可進行多媒體教學,提前制作好內容豐富形式精美的PPT課件,運用分類比較的方法,收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陶器圖片,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根據展示的圖片進行歸類,學生討論結束后,推薦小組代表進行交流,再由教師總結,這樣的課堂就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堂氣氛也活躍熱烈。
結論
民間美術作為我國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中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教師更應該在日常的教學中強化其對民間美術的認同感,激發(fā)學生的民族情感與文化自信,將民間美術與初中美術教學相結合,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五項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更有助于中國傳統(tǒng)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
參考文獻:
[1]敬威.傳統(tǒng)民間美術的當代性探析[J].文化產業(yè),2022(04):79-81.
[2]陳丹.民間美術文化在美術繪畫中的應用探究[J].藝術評鑒,2021(24):15-18+22.
[3]劉肖溪.小學美術教育中民間美術教學的運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22):174-175.
[4]呂思敏,劉公.新時代中國民間美術資源在美術教學中的融入與探索[J].時代報告(奔流),2021(11):140-141.
[5]趙國強.民間美術資源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創(chuàng)新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1(20):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