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中小學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師短缺、難以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況。對此,南寧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研發(fā)心理微系列作品,并運用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在具體實踐中,要注意心理微系列作品的設計原則、輔導主題的選擇和確定、輔導內(nèi)容和學情的分析以及資源要素的設計等,從而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微系列作品;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4-0007-04
【作者簡介】楊斌勇,南寧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南寧,530023)心理健康教研員,高級教師。
心理微系列作品指采用微視頻和短文呈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各項內(nèi)容的一種作品形式,包括心理微課、心理微電影、家教微講堂、心理微廣告、心理微故事等形式的心理作品。這樣的作品具有短、快、精、大眾參與性、隨時隨地性等特點。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已成為當下的教育熱點,如何構建信息化的課程教學形式、將信息技術運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也越來越受關注。南寧市立足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探索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機結合,圍繞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價值、設計原則和實施策略等進行實踐探索,從而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一、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價值
(一)提高心理輔導課教學效率
心理輔導課注重參與者的參與程度和體驗感受,常常將與主題相關的游戲和活動納入課程設計中。將心理微系列作品引入心理輔導課,可以讓學生靈活地選擇學習內(nèi)容和時間,更好地滿足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這樣,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多數(shù)學校心理輔導課課時較少的缺陷,從而提高心理輔導課的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心理微系列作品中的積極因素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產(chǎn)生自我成長的積極力量,預防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
(二)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心理微系列作品這一舉措對心理健康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師除了要做好日常工作外,還要掌握制作心理微系列作品的相關技巧,并巧妙地將不同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nèi)容設計成心理微系列作品,形成新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這一過程能促進心理健康教師對專業(yè)知識的思考,有利于其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另外,心理微系列作品互動性強,能夠促進同行之間的交流和探討,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師資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改善家庭教育效果
心理微系列作品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孩子成長各階段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學習科學的教養(yǎng)方法,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改進家庭教育方式,提高養(yǎng)育水平,從而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
(四)豐富課堂教學資源
心理微系列作品包括心理微課、心理微電影、家教微講堂、心理微廣告和心理微故事5大類型,內(nèi)容包括認識自我、學會學習、情緒管理、人際交往、生涯規(guī)劃、社會適應、生命教育、青春期輔導等。多樣化的心理微系列作品豐富了心理課堂的教學資源。
二、心理微系列作品的設計原則
(一)計劃性原則
一個完整的心理微系列作品包含眾多知識點。因此,設計心理微系列作品要有計劃性,要將知識點按照一定的邏輯規(guī)律進行分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要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發(fā)展任務確定心理微系列作品的主題。
(二)針對性原則
心理微系列作品以短小、精練為特點,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因此,在設計心理微系列作品時要符合針對性原則,在內(nèi)容上要做到“近、小、實”?!敖奔葱睦砦⑾盗凶髌芬N近學生的興趣和需求,貼近教育教學實際和學生生活;“小”即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切入點要小、主題范圍要小;“實”即內(nèi)容真實、效果實在,必須觸動學生的情感,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深刻思考。
(三)實用性原則
心理微系列作品的設計與開發(fā)應以實用為原則。因此,在進行心理微系列作品的選題時,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或教學重難點,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優(yōu)勢是時長較短,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讓學生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心理微系列作品一定要高度簡練、重點突出且有效,作品時長最好控制在5~8分鐘之內(nèi)。
三、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實施策略
(一)輔導主題的選擇和確定
1.突破心理輔導課的重難點。
教師可以通過心理微系列作品引導學生理解相關心理學知識,突破心理輔導課的重難點。例如,在“認識情緒”主題的心理輔導課中,理解情緒ABC理論是難點。教師將“半杯水”“秀才趕考”“老奶奶的心事”等故事制作成形象生動的心理微系列作品,請學生觀看并思考:面對同一件事,為何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然后,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討論,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讓學生理解情緒ABC理論。這樣就使得原本難懂的心理學知識簡單化、生活化,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2.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心理需求。
不同學生會對不同問題產(chǎn)生心理困惑,因此,從個性化學習的角度來看,只要學生產(chǎn)生不能自我調(diào)節(jié)的心理困惑,就可以制作成心理微系列作品。當然,在制作的順序和優(yōu)先級上,可先考慮重點和難點問題。例如,中學生對異性交往、避孕的方法、認識性自慰等內(nèi)容感興趣,但心理輔導課涉及這幾方面的內(nèi)容較少。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心理需求,制作《如何認識性自慰》《避孕的方式方法》等心理微系列作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注重形成系列化知識。
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知識內(nèi)容非常豐富。在制作心理微系列作品時,對于短時間內(nèi)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其拆分成幾個心理微系列作品來解決。這對于后續(xù)心理微系列作品的設計至關重要,可以使單一知識點形成系列作品,促使心理微系列作品資源整體化。例如,在教學“認識自我”“情緒調(diào)節(jié)”“人際關系”“戀愛與性”“壓力與挫折應對”“生命教育”等主題時,可以將每個主題細化,制作成一個系列的心理微系列作品,貫穿于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或課后輔導中,形成豐富的教學資源。
(二)輔導內(nèi)容分析和學情分析
在設計和制作心理微系列作品前,教師需要進行輔導內(nèi)容分析和學情分析,從已有的知識結構、學習動機、學習風格等方面進行前期分析。
1.以學生為輔導對象的心理微系列作品。
以學生為輔導對象的心理微系列作品是學校心理微系列作品創(chuàng)建的主流方向。這類心理微系列作品應立足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需求,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zhì)。這就需要教師有扎實的知識功底和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深入了解教學對象和教學內(nèi)容,制作適合學生的心理微系列作品,并靈活地應用于課堂教學或課后自主學習。
2.以教師為輔導對象的心理微系列作品。
以教師為輔導對象的心理微系列作品主要用于促進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這里尤其注重教師心理微系列作品的開發(fā)培訓,可以是專家的示范引領、青年教師的成長展示,也可以是年輕教師之間的專業(yè)技術能力交流。一方面,教師在學習心理微系列作品制作技巧的過程中,促進自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促進心理微系列作品資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心理微系列作品的交流能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水平,培養(yǎng)出一支具備現(xiàn)代教育技能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型團隊。
3.以家長為輔導對象的心理微系列作品。
心理微系列作品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學校和家庭搭建一座交流的橋梁。以家長為輔導對象的心理微系列作品正是適應這一需求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指導家庭教育的心理微系列作品可以科學地傳授家庭教育知識,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長科學教養(yǎng)孩子的能力。
(三)資源要素的設計
心理微系列作品設計的資源要素包括教案、課件、微視頻、微反思、微反饋、微點評等。下面以心理微課為例,分析心理微系列作品的資源要素設計。
1.心理微課的教案編寫。
心理微課的教案編寫包括課題名稱設計、教學目標確定、重難點確定和時間安排等。課題名稱是對心理微課內(nèi)容的概括或提要。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基本前提,為教學任務是否完成提供測量和評價的標準。在重難點確定方面,每一節(jié)心理微課包含的知識和技能是多方面的,因此要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區(qū)別輕重緩急和深淺難易,突出重點、攻破難點。在時間安排方面,心理微課一般運用視頻進行教學,省略了教師答疑和學生活動的時間,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掌握情況合理安排時間,使整節(jié)心理微課有條不紊地進行。
2.心理微課的內(nèi)容和要求。
教師應精心選編心理微課的內(nèi)容。心理微課的內(nèi)容可以是某一個知識點,也可以是一節(jié)課內(nèi)容的某一個方面。教學內(nèi)容應該盡量選取學生通過自學理解不了、具有較大教育教學價值且相對簡短又完整的知識內(nèi)容。必要時,教師可以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募庸ぁ⑿薷暮椭亟M,使教學內(nèi)容更精簡、完整,更符合心理微課的教學形式。
3.心理微課的課件設計。
好的課件不僅能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而且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教學過程變得豐富多彩。因此,課件要做到美觀簡潔、形象生動、操作簡便,可以在課件的操作界面設置寓意明確的菜單、按鈕和圖標,最好支持鼠標操作,盡量避免復雜的鍵盤操作,避免層次過多的交互操作,設置好各部分內(nèi)容之間的轉換。
四、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實踐反思
(一)技術普及存在一定困難
心理微系列作品是近些年隨著“翻轉課堂”興起的一種多媒體心育方式,教師除了需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知識之外,還需要掌握視頻編輯、錄屏等心理微系列作品制作技巧。這些在傳統(tǒng)師范院校并沒有系統(tǒng)教授,需要教師在工作之余自主鉆研學習,對于年長的教師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除了參加賽課之外,一些教師很少制作微課。因此,心理微系列作品的普及存在一定的困難。
(二)內(nèi)容開發(fā)不均衡,缺少整合
教師在嘗試制作心理微系列作品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形式特別適合某些心育主題,如記憶、情緒調(diào)節(jié)等知識性較強的主題。在沒有特定要求的情況下,心理微系列作品則會傾向這些主題,而有些主題相比較而言資源比較匱乏,如人際交往等互動性較強的內(nèi)容,導致心理微系列作品的內(nèi)容開發(fā)在一定程度上出現(xiàn)了不均衡的現(xiàn)象。另外,教師在制作心理微系列作品時因為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容易出現(xiàn)不同教師間心理微系列作品的重復和相似增多,教師的備課效率難以提高,無法實現(xiàn)課程資源的共享。因此,將零碎的心理微系列作品整合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三)心理微系列作品重知識、輕體驗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重體驗、重感悟的學科,所以將心理微系列作品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似乎存在一定的局限。心理微系列作品在短短的幾分鐘內(nèi)說清楚一個知識點并不難,但要想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心理體驗則頗具挑戰(zhàn)。另外,心理微系列作品學習通常是一對一的形式,缺乏人際互動性,不適合“人際交往”主題的心理輔導課。它可能只能是某些心理知識學習的輔助手段,教師在使用心理微系列作品之余還要注重課堂活動體驗、鼓勵分享。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fā)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0-12.
[3]李玲.淺談云端教學平臺下微課程的制作與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5):18.
[4]林雯.微課教學設計的原則與三個關鍵問題探討[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6):26-30.
[5]李夢婷.問題解決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微課設計——基于浙江省首屆中小學心理微課設計大賽經(jīng)驗[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29):32-35.
[6]蔡映紅. 微視頻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