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立足課程理念,在理解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內涵的基礎上,從重構教學內容、學科深度融合、精設項目化任務、搭建網絡教學平臺四個方面入手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進行探索,以期能夠有效提升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學生為本;項目;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2)07-0000-02
● 初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內涵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yǎng)”,經歷了三個階段,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第三階段目標。具體到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接受信息技術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和信息社會責任。
● 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
為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了教學實踐。
1.重構教材內容,以主題設計活動
以教材為基礎,是指不但要吃透教材還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學校以及新科技發(fā)展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加深或者融入最前沿的信息技術知識。知識點的適當加深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拓展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內容中融入信息技術的前沿知識有利于學生了解當前的信息技術并進行探究和展望。
例如,在講授《用仿制圖章工具修飾圖片》一課時,教師不僅應明確教材中用仿制圖章工具直接設置仿點,進行圖片合成的教學目標,還可深挖教材知識,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以此來發(fā)展學生的計算思維,鼓勵創(chuàng)新。所以,筆者將本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設計為:①掌握仿制圖章的使用方法;②能夠使用自定形狀工具創(chuàng)建選區(qū);③了解圖層的基本用法。同時,筆者結合2021年暑假中的熱點事件(東京奧運會、新冠疫情防控、河南鄭州暴雨),以“不同的賽場,中國人都在拼”為主題,設計課堂活動,要求學生用仿制圖章工具合成圖片表達主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2.深度學科融合,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科的融合還可以貼近真實的生活,從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出發(fā),讓學生在用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信息意識,在任務探索過程中實現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在不斷思考、改進、交流以及探究過程中迸發(fā)新思維,培養(yǎng)計算思維。這種將信息技術與多學科有效融合的教學環(huán)境,非常有利于學生文化底蘊的積淀。
例如,在講解《設計與制作演示文稿》一課時,筆者將演示文稿與古詩結合,融合“詩意”設計“想一想”“試一試”等活動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生通過理解古詩的意境,設置古詩在演示文稿中的動畫效果,然后通過小組交流討論碰撞出創(chuàng)意的火花。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有意識地選擇信息技術工具,通過信息技術讓古詩更加有趣、生動、豐富,在技術與文化的有機融合中培養(yǎng)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3.精設項目化任務,用任務驅動教學
項目化教學是指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通常通過聯系論、結構論和結果論三大理念來實施和應用。在信息技術學科中使用項目化教學有利于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是因為項目化教學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其通過對知識與技能的感悟、理解、內化,最終形成自身的能力;同時,項目化教學在項目的策劃和分工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了學生的計算思維,樹立了學生信息社會責任感。此外,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捕獲相關信息,增強了學生的信息意識,提高了學生利用數字化工具探索學習的能力,發(fā)展了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在教授《設計與制作應用文檔》這一章時,筆者對教材進行了重構,將本章知識與作文教學相融合,確定項目名稱為“鐘萃集”,計劃5課時,并將制作應用文檔這個總任務分解為5個子任務:①分類并整理素材;②編輯美化正文;③設計與制作封面;④設計與制作目錄;⑤整合與美化。通過將知識點融合在子任務中,使學生在完成一個個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最終完成項目目標。
4.搭建網絡平臺,跨時空界限學習
網絡教學不僅是教學素材的網絡發(fā)布,更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與合作的實現,這種依托網絡平臺的教學能實現資源共享、實時互動。信息技術教師搭建和開發(fā)網絡教學平臺輔助教學,不僅能有效地促進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而且能有力地推動如項目化教學模式、自主學習模式等新教學模式的開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使其養(yǎng)成與社會相適應的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筆者基于Moodle構建了網絡教學平臺,輔助初中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Moodle平臺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網絡課程管理系統,具有快速安裝、界面簡單、功能強大等特點,平臺提供了網站管理、課程管理和學習管理三大功能管理模塊,其中包含資源管理、聊天室、論壇、投票、問卷調查、測試和作業(yè)管理等模塊。課前,教師上傳資源和素材包至教學平臺的資源中心,在課程管理模塊建立新課程,將項目上傳至課程中心,做好教學中的活動設計(討論區(qū)、問卷調查、測試等),設置分組。課中,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任務。這個跨時空界限的網絡平臺,激發(fā)了學生的計算思維,通過數字化學習培養(yǎng)了其創(chuàng)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下,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明確信息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guī),遵守信息社會的規(guī)則,形成信息社會責任意識,樹立信息社會責任感。
● 結語
總之,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校情和學情需要,創(chuàng)建合適的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注重學科的深度融合,運用項目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其在合作探究中不斷提高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聰聰.項目化教學中面向績效的教學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
[2]周潔.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探討[J].中學教學參考,2021(21):2.
作者簡介:朱云(1983.03—)女,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