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智障學校的學生入學率大大提升。但很多智障學生的動作、語言模仿、人際交往、情緒理解和控制能力都較正常兒童差,甚至他們彼此間都有很大差異性,給教學分層、教法的選擇都帶來難度。但戲劇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有著很大的幫助和教學意義,智障學生們可以通過戲劇的形式來進行教育內容的學習,同時還能夠幫助智障學生提高模仿能力、表達能力、行為表現能力,進一步提高其情緒管理,開發(fā)其想象力,有著多元的教育作用。
關鍵詞:戲劇教育;智障學校;多元作用;
一、戲劇教育的概念
戲劇教育是用戲劇方法與戲劇元素應用在教學或社會文化活動中,讓學習對象在戲劇實踐中達到學習目標和目的;戲劇教育的重點在于學員參與,從感受中領略知識的意蘊,從相互交流中發(fā)現可能性、創(chuàng)造新意義。實踐證明,在小學階段運用戲劇教學法,即運用“戲劇情境”、“角色扮演”、“游戲體驗”、“合作表演”等方法,將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斷提高學生個體對生活質量的生成教育。
二、戲劇教育在智障學校開展的意義
戲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戲劇的表現方式來實現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最終目標,戲劇教育的核心是學習者;戲劇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戲劇作品的表演形式,而是僅僅只將戲劇作為一種用來進行教育的工具和手段。
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智障學校的學生入學率大大提升。但很多智障學生的動作、語言模仿、人際交往、情緒理解和控制能力都較正常兒童差,甚至他們彼此間都有很大差異性,給教學分層、教法的選擇都帶來難度。但戲劇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有著很大的幫助和教學意義,智障學生們可以通過戲劇的形式來進行教育內容的學習,同時還能夠幫助智障學生提高模仿能力、表達能力、行為表現能力,進一步提高其情緒管理,開發(fā)其想象力,有著多元的教育作用。
三、戲劇教育在我校開展階段
2017年9月我校把教育戲劇引入課堂教學,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研討:
第一階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主要是理論學習和評估目標制定及初評工作
第二階段:2018年3月-2019年1月,戲劇教育課堂開展及二三次評估。
第三階段:2019年3月-8月,四次評估及成果展示。
四、戲劇教育在智障學校開展的途徑
(一)理論學習及評估先行,為戲劇教育的研討做鋪墊
開展戲劇教育的前提首先要解決“什么是戲劇教育”“戲劇教育目標是什么?” “應如何量化評估”“如何開展”。通過理論學習相關理論,結合學校6-16歲義務段學生發(fā)展水平和臺灣雙溪量表,從傾聽理解、語言表達、藝術表現三個方面對智障學生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細目對低(一到三年級)中(四五六年級)高(七八九)三個層次學生進行評估,低年級參評學生30人,中年級參評學生18人,高年級12人。通過初評可以看到:
1.低齡段的智障兒童
傾聽能力,多數學生不能在別人對自己講話時注意傾聽;聽懂常用的簡單詞,日常指令等語言理解能力差;不能根據簡單的指令或是簡單詞的描述模仿簡單的動作;僅少數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的學生,可以使用普通話簡短的一兩句語言表達個人基本要求。對角色的表情、情緒不能理解。
2.中齡段的智障兒童
在傾聽中不插話的能力較差;多數學生不能聽懂他人的問詢、簡單的故事、或用一句話表達自己的需求、簡單的自我介紹(表演之前的介紹:下面有請xx同學等)、講述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進行簡單的提問。
3.高齡段的智障兒童
普遍缺乏耐心、認真傾聽的習慣;多數智障學生在聽懂與生活相關話題、能使用語言求救、養(yǎng)成不懂就問、文明友善交流的習慣方面較差并且他們在聽懂任務分工和要求;簡單介紹自己。用電話等通訊工具與他人溝通等條件較差。
(二)以手指操、故事角色表演為依托開展教育戲劇,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促進智障學生良好行為模仿、情感的舒緩和宣泄
1.手指操表演在戲劇教育中活用
智障學生由于大腦損傷,其手指動作的靈敏度受到了影響。對手指動作進行缺陷補償訓練,能促進大腦的發(fā)展。而手指操以其獨特的教育模式,將朗朗上口的兒歌以及手指運動完美融合在一起,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學習。低齡段的孩子對手指操尤為喜愛。
根據學生評估情況我們自行選編、錄制并分解手指操制作成教材,有《十個小朋友》《彩虹橋》等。
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練-演相結合,即跟老師學動作,花樣練習強化,視頻個案錄像,學期中末兩次班級拉練比拼提高孩子的表演欲望,鞏固教育戲劇成果。
“課課定時做,教學結合做,康復靈活做”通過反復嘗試我們發(fā)現手指操對低齡段各個層次的孩子的指令的理解、動作模仿、語言表達、情緒的舒緩都有一定作用。
2.故事表演、角色扮演成為中高年級孩子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
故事角色扮演等戲劇性表演活動,以日常生活、文藝作品為內容,讓智障兒童參與角色表演,通過制作,裝扮,創(chuàng)作,表演等形式再現課堂教學中的學習內容與角色情感,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表現能力,使之在角色表演的過程中,獲得情感,社會,交往等多方面和諧的發(fā)展,在各個學科在都可以使用。
我校常使用這種戲劇性活動的學科有語文、音樂、班會等,主要組織程序有:師生共同制作故事繪本、整理角色和對話、體驗角色情感、師生共同制作道具、舞臺表演等形式。
兩年來,我校中高年級智障學生表演作品有《小兔子乖乖》《家》《小英雄王二小》等。表演中老師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語言理解、表達和表現力(表情、伙伴互動等)承擔不同難度的角色,如旁邊、主角、配角、背景(花、草等),并及時總結指導方法。
五、教育戲劇實踐摸索反饋
經過兩年來戲劇教育進課堂活動的開展,智障兒童的傾聽、表達、藝術表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一些情緒不穩(wěn)定的孩子,在兒歌哼唱、表演熏陶中不良行為都有相對減少的現象。
戲劇教育課堂教學不足:
1.評估、日常指導方法仍有待深入總結形成論文。
2.過程記錄和視頻有待積累。
3.舞臺劇繪本、成果視頻錄制效果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