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博
摘? ?要:首先,課文解讀應當是理解學生的世界,只有知道學生的世界是什么樣子,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解讀課文。其次,還應當知道文本的世界,只有知道文本的世界是什么樣子,才能引導學生走入文本。從教學的角度來看,站在學生的視角去讀懂課文、看懂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引導學生走入文本世界的過程。任何對課文的解讀,本質上都是指向“語用”的,這是一個工具性與人文性并存的過程。有了這樣的過程,就能打開語文學習的通道。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材分析
《樹和喜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是一篇童話,是著名作家金波的作品。從故事本身來看,《樹和喜鵲》的故事情節(jié)并不曲折,只是通過樹和喜鵲在數(shù)量上的變化,闡述了友情帶來的快樂。故事本身很簡單,學生在初次閱讀的時候不會感到生澀,他們很容易叩響解讀課文的大門。然而在解讀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完全滿足于這樣的簡單解讀,而應從簡單的故事中讀出世界的豐富多彩。因此,引導學生走入《樹和喜鵲》的世界,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教學思路。
一、《樹和喜鵲》里的現(xiàn)實世界
縱觀《樹和喜鵲》這篇課文,可以發(fā)現(xiàn)故事采用三段式結構:先寫樹和喜鵲都很孤單;再寫那里種了樹,來了很多喜鵲,樹和喜鵲都有了鄰居;最后寫樹和喜鵲都很快樂。描寫了三個場景之后,作者又各起一段,用一句話寫出樹和喜鵲的感受。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這種三段式結構的故事比較容易理解??梢钥隙ǖ刂v,幾乎所有學生在初次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首先感知的都是一個現(xiàn)實的世界。誠然,學生都知道樹和喜鵲不可能會有“孤單”的心理,但是在學生的世界里,這并不是一個理解上的障礙,他們會感到這樣的課文非常自然。學生對課文的認知,往往反映著學生對現(xiàn)實世界的理解。
在解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有一個重要的選擇,那就是讓學生一邊閱讀課文,一邊畫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這實際上是一個將文字信息轉化為圖像信息的過程,更是一個促進學生理解文本、構建出自己所理解的世界的過程。于是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看到學生畫出一棵樹,在樹上畫出一個鳥窩,并在鳥窩里畫出一只喜鵲。尤其值得關注的一個細節(jié)是,不少學生在表現(xiàn)樹和喜鵲的孤單的時候,將樹葉畫得耷拉著,將喜鵲的頭也畫得低著……這樣的一種結果反映了學生什么樣的認知呢?筆者認為,其實它反映了學生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識,當學生讀到課文中“孤單”這個詞的時候,他們想表現(xiàn)的樹和喜鵲的形態(tài),其實就是他們在生活中感覺到孤單時的狀態(tài)。而當學生表達“好多好多樹”“每棵樹上都有鳥窩”“每個鳥窩里都有喜鵲”的時候,他們的選擇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重新拿出一張紙去畫,而更多的學生是在原來那張紙上添加了許多樹、鳥窩和喜鵲……這反映出,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其實也是有所不同的。此時去聆聽學生的心聲,教師就會聽到學生說:“我希望看到的是一棵棵樹在原來那棵樹的旁邊長了起來,一只只喜鵲飛了過來……”而這不正是學生對世界的一種理解與認識嗎?學生有了這樣的理解,不也是基于課文構建出了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嗎?
二、《樹和喜鵲》里的學生世界
很顯然,學生在解讀課文的時候,不會只停留在對現(xiàn)實世界的感知上,他們一定會在課文閱讀的基礎上營造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這個世界可以被稱為“學生世界”。學生世界是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在學生世界里,往往有著屬于學生個體的對于文本的理解,這種理解有可能與成人概括出來的課文主題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從成人的角度來看《樹和喜鵲》這篇課文的主題,一般會認為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告訴讀者,每個人在社會上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只有和朋友們在一起,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才能享受真正的快樂。這樣的認識當然是合理的,但是學生在解讀課文的時候,并不一定會產(chǎn)生這樣的認識。因此,立足于學生感知到的現(xiàn)實世界,幫助學生豐富內(nèi)心世界,從而構建出一個符合課文主題的學生世界,也就成為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課文時的一個重要任務。
例如,課文一開始在描述樹和喜鵲的時候,用了三個“只有”和三個“一”。這樣的描寫實際上是很有沖擊力的,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也能感覺到這種沖擊力。如果說學生在分別畫出一棵樹、一個鳥窩和一只喜鵲的時候,體現(xiàn)的還是學生“寫實”的思路,那在此基礎上的想象,就構建出了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有學生問:“這里為什么沒有美麗的花朵?為什么沒有其他的動物?”在這樣的問題背后,是學生對屬于自己的世界的建構。因此,教師在這個時候可以以開放的態(tài)度,讓學生基于自己的想象、理解與需要,構建出一個圍繞“樹”和“喜鵲”的世界。于是在學生的畫紙之上,就可以看到茂密的森林、美麗的花朵、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很顯然,這種學生世界與課文一開始描述的現(xiàn)實世界是有區(qū)別的。而學生所建構出來的這種世界,與課文的主題其實又是相通的。正是由于學生有了這樣的需要,當學生讀到課文后半段時,他們自然能夠讀懂鄰居、朋友對樹和喜鵲的重要性,明白在生活中應當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而言,這樣的認識更多的是學生自主建構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聯(lián)想能夠抵達課文的內(nèi)核。例如,有學生認為在生活中不能被動等待朋友,我們應當主動與他人友好相處,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人際關系變好。由此可見,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應適當給予學生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能夠自由想象。當課文的解讀與學生的想象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學生的世界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三、《樹和喜鵲》里的成人世界
在課本里,成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學生感知課文主題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學生走向成人世界的過程。成人世界里存在的是對客觀世界的準確認識,是對學生成長的期待。當成人編寫出教材,并呈現(xiàn)給學生的時候,實際上也就是成人世界與學生世界對接的時候,課堂教學便是二者對接的橋梁。從這個角度看《樹和喜鵲》中的成人世界,可由“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這一句來解讀:樹為什么快樂?喜鵲又為什么快樂?在探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認識到:雙方的快樂其實是因為環(huán)境能夠滿足個體的期待,而個體又能夠滿足他人的期待,正是這種相互滿足,使得大家有了快樂的源泉……
其實,成人世界與學生世界并不矛盾,對于教師來說,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便是引導學生從學生世界走向成人世界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緩慢的,也是曲折的,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是有意義的,因為課文的解讀過程常常意味著“曲徑通幽”,學生所能領略到的最美的風景不在路徑的終點,而在探究的過程中。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任何對課文的解讀,本質上都是指向“語用”的,這是一個工具性與人文性并存的過程。對于低年級語文教學而言,語用訓練應該聚焦詞語和短語,在教學中要緊扣學段教學的核心目標,開掘多維的語用訓練,搭建扎實的語用平臺,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循序漸進,凸顯學段語用訓練的層次性;巧妙鏈接,凸顯學段語用訓練的生活性;分層設置,凸顯學段語用訓練的針對性。當學生能夠真正將課文解讀的收獲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時,課文解讀的意義就會凸顯出來。
參考文獻:
[1]穆文紅,楊敏芬.讓情感體驗和語言訓練交融——《樹和喜鵲》教學建議[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8(4):38-39.
[2]曹愛衛(wèi).《樹和喜鵲》文本解讀及教學設計[J].小學語文教師,2017(3):47-49.
[3]韋艷和.《樹和喜鵲》文本解讀[J].小學語文教學,2019(17):46.
[4]李敏.低段語用訓練,不能脫離年段特征——以一年級下冊《樹和喜鵲》的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0(1):56-57.◆(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黨寨鎮(zhèn)中心學校)
296250118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