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鳳娟
摘 要:高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波動較為頻繁的階段,其心理特點已趨近成熟但還未成熟,屬于相對敏感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其心理困擾及沖突最多,對挫折的適應能力尚不成熟,且心理防御機制還不夠完善,正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本文立足于高中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培養(yǎng),分析并研究具體的培養(yǎng)路徑,以期真正解決高中學生的某些困惑,幫助其走出心理困境,增強抗挫折能力。
關鍵詞:高中學生;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路徑;路徑分析
高中學生在遇到挫折時,容易產生消極抵抗的情緒,以意志消沉、驚慌失措甚至是萎靡不振為突出表現(xiàn)。此種情況對學生而言是一種精神上的挫敗,長此以往,對其今后的發(fā)展將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積極探索培養(yǎng)高中學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真正幫助其擺脫精神困境,對其個人發(fā)展意義重大。教師以及學校應該積極與家長保持溝通,爭取家校聯(lián)動共同幫助學生,使其能夠自信、自主對抗挫折,提高心理素質,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升。
一、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
高中生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在于兩點:一是針對學生本身而言;二是針對社會而言。首先,針對學生本身來說,其自身的發(fā)展需要該方面能力的提升。高中學生正處于學業(yè)繁重階段,對知識的理解及吸收直接影響其今后發(fā)展,因此面臨的壓力也就越大。在此階段,若不能夠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疏導、引導,將會使其被眼前的困境所打敗,甚至一蹶不振,于身心發(fā)展都具有非常不利的影響。而若是能夠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與提升,則可以幫助其正確認識生活中出現(xiàn)的難題,努力尋找辦法去解決難題,進而達到能力上的提升,使其更加有勇氣面對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其次,針對社會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每一項價值體現(xiàn)都需要靠個人不斷的努力與拼搏而達到,國家每一位公民都應該能夠挑起責任,推動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向前。此過程中,公民個人抗挫折能力、綜合素質的提升,會帶動整個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因此從高中時期就接受這樣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對其今后于社會發(fā)展方面貢獻巨大,不容忽視[1]。
二、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的原則
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并非盲目的奮進,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及原則,使學生在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真正得到心理素質的提升。第一點要遵守的原則,是教師引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意思是說教師在引導學生克服恐懼、戰(zhàn)勝挫折的過程中,不能替代其經歷某些挫折,而是以關鍵時刻的正確引導為主,尊重學生主體性、主觀能動性,相信其能夠戰(zhàn)勝一定的困難。第二點原則,是共性與個性相結合。教師應該明確全體學生與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培養(yǎng)是面對全體學生而言,但具體過程要依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展開針對性引導。處理學生間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時,應以不同方法對待。
三、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的路徑研究
高中學生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的具體過程,最需要考慮現(xiàn)實情況?,F(xiàn)階段學生心理層面存在一些共性和給共性問題,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真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挫折意識,勇敢面對并戰(zhàn)勝挫折。
(一)正確認識挫折
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挫折ABC理論,這是一種挫折認知理論。該理論認為,引起主體情緒以及行為的直接原因,是主體對挫折的觀點及想法、信念等,也就是說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導致學生對挫折產生錯誤認識的是,其本身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因此,教師應該在學生遇到挫折的第一時間,引導其正視挫折本身,認清自身對具體挫折的態(tài)度,以此來了解內心真實的想法,進而尋找到針對性解決辦法,去克服心理障礙,得到思想意識方面的升華,真正找到面對挫折的突破口[2]。
(二)敢于試錯
挫折本身具有兩面性:給人以精神及行為方面帶來不適感;鍛煉人的意志力。在正確認識挫折的基礎上,教師應該首先引導學生要敢于試錯,對待不利于學生成長的某些因素,教師及家長應該給予學生更多面對的機會,使其在真正經歷挫折后懂得如何面對、如何戰(zhàn)勝。某些時候,給予學生太過周到的照顧,反而不利于成長。例如某些“高分低能”學生,就是在父母的照顧下,最終變成只會學習的“機器人”,而喪失了生活的能力,連簡單的穿衣吃飯都無法獨立完成。當學生遇到困難不知如何解決時,教師及家長不要急著說“放那,我來”,而是鼓勵其嘗試不同方法,看最終哪個方法應用起來最有效,進而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擇中選優(yōu)。
(三)抓住成長關鍵期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便是人們嘗試認識中的“激勵理論”,人的需要分不同層次,處于不同時期的人需要層次不同。通過了解主體目前的需要狀況,進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其心理想法進行有效干預、激勵,進而產生積極的效果。高中學生正處于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心理較敏感時期,同樣是其人格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的學生更加渴望得到他人關注,希望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能夠得到別人認可,因此,教師可以針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墓膭罴耙龑В鶕?jù)該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個性化引導,使其在充分得到肯定的基礎上,擁有更多自信力,更加敢于面對挫折、戰(zhàn)勝挫折。
(四)家庭、學校、社會多元互動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及社會的多方影響,而家庭及學校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社會的縮影。在培養(yǎng)學生抗挫折能力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三方聯(lián)動作用,使學生在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環(huán)境中成長,有助于正確思想意識的樹立。學校應該盡可能挖掘一切有關挫折教育的資源,于日常教學活動中,融入挫折教育理念,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參加社會活動拓寬視野,放開心胸。家庭應該有主動培養(yǎng)抗挫折能力的意識,積極與學校進行溝通,營造和諧統(tǒng)一社會環(huán)境,鼓勵學生積極面對挫折、戰(zhàn)勝挫折。家庭、學校、社會的多元互動,會直接影響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培養(yǎng)[3]。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直接影響其今后的學習與生活,甚至于參加工作后仍會受這一時期的心理素質影響。因此,教師及學校應該高度重視于這一時期對學生進行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積極采取有關措施,依據(jù)該時期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及規(guī)律,因材施教,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引導,使其能夠在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上,正確認識挫折,增強抗挫折能力,使自身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楊遠新,周斌. 失敗是堅忍的最后考驗——談高中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培養(yǎng)[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19):168.
[2]劉烈文,吳瑤. 家校合作共促高中生應激和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培養(yǎng)[J]. 魅力中國,2021(10):233-234.
[3]周霞琪. 應對學業(yè)挫折,幫學生建立”心理能量加油站”[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8):50-53.
此文為重慶市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9CQJWGZ3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