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云
摘 要: 語文教學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其他功課的教學,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能力勢在必行。書讀多了,理解透徹了,感悟能力就會提高,同時也會磨煉意志力,增強抗挫折能力。
關鍵詞: 感悟生活 意志力 抗挫折能力 自學 與人共處
21世紀的教育是以終身教育和個性教育為特征的,它要使受教育者學會求知,學會共處,學會做人,這些都是使受教育者終身受益的。因此,作為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就應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種種能力。語文課不同于其他課程,它有著極強的育人優(yōu)勢,因此,在語文課上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借助其育人優(yōu)勢,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下面我準備從四方面入手:(1)培養(yǎng)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2)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3)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4)培養(yǎng)學生與人共處的能力。
一、培養(yǎng)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闭蛉绱?,在語文教學中,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yǎng)學生的靈性應該是核心的任務。所謂靈性,其實就是感悟力。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不僅能讀懂文章的大意,而且要對文章進行深刻的挖掘、感悟,只有這樣才能對文章的主旨有透徹的理解。然而文學是人學,是對現實生活的描述與刻畫,不僅要讓學生感悟文章的深刻含義,更要讓學生借助對文章的感悟,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從而更好地為社會作出貢獻,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
對于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文章,除了讓學生感悟文章的語言美、形式美、韻律美之外,更主要的是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意境美。如教讀《廬山的云霧》一文,除了讓學生反復誦讀文章外,還要讓學生借助文章的描述,想象那優(yōu)美的意境,然后依文作畫,讓學生感悟大自然的美麗,感悟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tài)、瞬息萬變,并讓學生體會作者之所以再現云霧的美是因為他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這樣逐層深入地啟發(fā)、引導,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課內引導到課外,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思想,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與探索,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活對每一個人的考驗都將是嚴酷的。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的寵愛與優(yōu)越的家境,使他們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較弱,鑒于這一點,語文老師應結合語文課的特點,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頑強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質。
表現人的頑強意志的文章很多,但《軍神》一文堪為典范。在講授此文時,我先讓學生反復研讀沃克醫(yī)生為劉伯承做手術的細節(jié)描寫部分,學生先是流淚,繼而深思,最后他們終于悟出堅強的毅力是克服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重要保證。
另外,針對現代學生喜歡順境,不愿受挫這一普遍現象,如講授《臥薪嘗膽》一文時,重點講述了越王勾踐面對吳王的無理刁難而表現出來的忍耐力,并告訴學生這種忍耐力正是他日后成就大業(yè)的條件。類似這樣的文章,教師只要善于引導,啟迪思維,點撥得法,自然有助于學生戰(zhàn)勝自我,樂觀向上。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興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鉆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學習才會更主動,積極地學,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進入主動的、努力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下列辦法激發(fā)學生自學的興趣:
1.以疑激趣:在學生遇到疑問時,教師應因勢利導,激發(fā)他們自學的欲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要使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學會設疑、釋疑。
如教《秋姑娘的信》一文時,讓學生根據題目質疑:秋姑娘用什么來寫信的?秋姑娘寫信給誰了?她分別寫了什么?由于抓住主要的問題來設問,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很快便弄清課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脈絡。
又如教《亡羊補牢》一文,引導學生讀課題,質疑題目中的“亡”“牢”分別的意思。讓學生對“亡”“牢”兩個字的含義產生了疑問,再通過查字典或者聯系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反復地推敲,最終弄清兩個字的含義。通過對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激發(fā)學生自學、鉆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并抓住反復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2.以境引趣: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如教學《臺灣的蝴蝶谷》、《鳥島》時,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再現書中所寫的情境,播放配樂課文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以讀生趣: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情,使他們通過朗讀,自己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把握事情發(fā)展的脈絡,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自學課文。如《鳥島》一文,我采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并配合采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fā)情思”、“多讀激發(fā)情思”等方法,激發(fā)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教師再對重點、難點的詞句進行適當的點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經過反復朗讀后,針對課文中的內容,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就證明學生真正把這篇課文讀懂了,是主動學習的具體表現。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語文教學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使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
參考文獻:
[1]教學大綱.
[2]第四冊語文參考書.臺灣的蝴蝶谷.鳥島.
[3]第六冊語文參考書.廬山的云霧.
[4]第六冊語文參考書.雪兒.
[5]第五冊語文參考書.臥薪嘗膽.
[6]語文教育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