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就需要從整合性教學入手?!按蟾拍睢苯虒W為教師整合性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方案,開創(chuàng)了新的途徑,它通過對教材內容深度解讀,將概念進行抽象概括,在縱向和橫向上進行拓展,形成網格化結構,提升了教學成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大概念”;單元整合性教學
作者簡介:張慧敏(1995—),女,江蘇省南通市城港小學校。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大概念”教學指教師對數學學習中的核心概念進行深入剖析,并通過具體的語言表述,從不同視角反映數學思維,將數學觀、數學價值淋漓盡致地體現在教學中。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教學脫離生活實踐,學生學到的知識也不夠系統(tǒng)化。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圍繞“大概念”展開教學,深度理解教材內容,拓寬教學面,讓學生廣泛吸收數學知識,促使學生快速有效地提升數學應用能力,強化學生的整體邏輯思維。
一、突破思維定式,促進知識拓展
一般來說,思維定式就是習慣性思維。小學生的思維定式指他們會按照傳統(tǒng)、固定的思維去思考、分析并解決問題。思維定式在小學數學學習中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它也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不利于學生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教師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大概念”進行單元整合性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實驗教學、研究性教學等不同的教學手段,給學生帶來全新的課堂體驗,促進他們的思維創(chuàng)新,拓展其學習范圍,從而使學生形成全新的知識結構體系。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講解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讓學生找出教室中的長方形物體,從而向學生提出問題:長和寬不相同的物體怎么才能判斷它的面積大?。拷處熆梢赃m時提醒學生,首先測量物體的長和寬,然后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計算出物體的面積。在學生掌握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教師再給學生出這樣一道題目:操場的周長是100米,長是20米,它的寬是多少米?教師讓學生在草稿紙上自主計算答案。此時,學生容易受面積公式的影響,沒有留意到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方法不同,認為兩者有共同的長和寬,計算方法也一致。教師則要適時提醒學生,帶領學生發(fā)現二者的差異,并計算出正確答案,最后再讓學生展開討論,就長方形的面積和周長公式進行對比分析。
可見,學生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容易有先入為主的慣性,他們在思考時容易受思維定式的影響。教師在教學小學數學的過程中,要將不同的知識綜合在一起,引導學生辨析問題的差異,從而促使學生拓展知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二、課堂比較歸納,引導學生進階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在以“大概念”為核心的單元整合性教學背景下,教師不能單純就某個概念進行講解,這容易造成學生知識攝入的局限性,很難在后期學習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從多個角度進行比較和分析,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識同辯異,通過對比和歸納知識,更好地理解知識,并不斷接受新知識,突破小學數學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進一步發(fā)現知識的本質,讓這些知識形成層次分明的結構體系。教師還要盡量歸納總結“大概念”知識,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進階,讓學生更加輕松、愉悅地學習。
例如,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教師要給學生講解分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再引導學生應用分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在應用分數的過程中分數表現形式的不同。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通過比較的方法,將不同階段的知識串聯成線,編織成網,能讓學生明確問題間的聯系。這樣既能引導學生形成數學知識網絡,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三、橫向拓展知識,分層遞進建構
在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講解知識。雖然教材各章節(jié)的內容大體上有緊密聯系,但教材編寫者多是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知識連貫性編寫教材的,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少能將同一類型的知識綜合到一個章節(jié)來講解,這就容易造成小學數學知識學習的碎片化和零散化。小學數學的學習是系統(tǒng)化的學習,需要教師以“大概念”為核心,進行單元整合性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橫向拓展學習,讓他們在吸收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初步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態(tài)度,掌握數學學習方法,理解數學知識蘊含的原理和本質,讓數學學習能力發(fā)展實現螺旋式遞進[1]。
例如,在教學“公頃和平方千米”一課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以學校的教室、課桌、操場等為例,讓學生用面積單位來表示學校的占地面積,向學生明確提問:教室的面積是50平方米,課桌的面積是50平方分米,課本的面積是25平方厘米,那么學校的占地面積單位可以是什么?如果將學??闯梢粋€正方形,它的長為100米,面積是10000平方米,其長和面積可以用其他單位來表示嗎?此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公頃的概念:1公頃=10000平方米。教師在為學生講述平方千米和公頃之間的關系后,再讓學生比較米、分米、厘米,時、分、秒等單位,讓學生闡述大單位中所包含的多少小單位,從而使他們在腦海中初步形成單位間的架構關系。
可見,教師在教學小學數學時,帶領學生在新知識的基礎上溫習舊知識,可以讓他們不斷重構數學知識體系。通過以“大概念”為核心的單元整合性教學,學生能了解到知識的分層遞進關系,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內涵。
四、縱向深化知識,感悟數學內在
小學數學的縱向教學,主要指教師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拓展,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由低階邁向高階,讓學生深度學習數學知識,促進其發(fā)掘知識本質,感悟數學思想[2]。在當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更多是基礎知識,很少針對某一知識點進行深挖和探究,學生的思維也僅限于淺層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因此,基于以“大概念”為核心的單元整合性教學理念,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針對教學內容進行縱向延伸,傳授更為嚴謹深刻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對數學活動進行分析與比較,從而更好地感悟數學思想。
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一課時,教師不應直接給學生講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而是讓學生列出三角形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在這兩種面積公式的基礎上,帶領學生探尋梯形面積公式的計算方法。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梯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這三種圖形,并借助動態(tài)效果,為學生演示分割梯形的過程。在分割梯形的演示過程中,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梯形能轉化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接著,教師再利用動態(tài)效果,將梯形的上底和下底逐漸變小,直到變成一個點,這樣梯形就會變成兩個底邊不同的三角形,而如果將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顛倒并拼接在一起,就會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三種圖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讓學生學習追求知識背后的本質,引導學生探究知識間的關聯性,讓他們縱向學習、深入思考,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領悟數學思想的內在統(tǒng)一性。
五、跨越學科學習,實現學科融合
教師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受自身能力及思維模式的限制,他們的教案設計很多時候只能考慮到單一的數學教材內容,很少涉及數學教材之外的教學資源,小學數學教師也很少關注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但是,小學階段的課程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要想實現跨學科教學,教師就需要具備綜合教學觀念和素質。小學數學教師將數學和其他學科有機結合在一起,就能夠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寓教于樂,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最終實現學科融合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容積和容積單位”一課時,教師可以將數學和科學知識結合。教師可以提前準備量筒、水等教學材料,再讓學生認識量筒上的刻度,并借助實驗了解50毫升、200毫升、500毫升的水在量筒中大概有多少。隨后,教師拿出大小相近的杯子和礦泉水,讓學生判斷是一瓶礦泉水的容積大還是一杯水的容積大。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將礦泉水瓶中的水倒入杯子,如果他們發(fā)現杯子并沒有滿,則可以判斷杯子的容積大于礦泉水瓶的容積。如此一來,學生便可以在觀察、實驗和感知中認識容積的意義。教師也可以以此為基礎,讓學生說一說容積和體積的區(qū)別與聯系,并讓他們判斷物體在容積相同的情況下,其體積是否相等。學生通過討論,可以對容積的概念有更透徹的理解。
教師若在課堂中將數學學科和科學緊密結合,讓學生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學習數學知識,數學課堂則會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實現學科間的有機融合。
六、構建綜合體系,提升學生素養(yǎng)
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整個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主。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的知識局限于課堂,限制學生潛能的充分發(fā)揮。以“大概念”為核心的單元整合性教學則突破了這些局限性,它將知識有機聯系在一起,不僅能讓小學數學中的知識點形成網絡化結構,還能讓數學與其他學科融合,從而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構建綜合的知識體系,為未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統(tǒng)計圖”一課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統(tǒng)計圖的類型及方法,統(tǒng)計圖分為條形統(tǒng)計圖、折線統(tǒng)計圖和扇形統(tǒng)計圖,進而向學生提問:這些統(tǒng)計圖都有什么特征?它們能直觀反應什么情況?教師再讓學生對這幾種統(tǒng)計圖進行分析,并總結每種統(tǒng)計圖的優(yōu)缺點。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展示網上關于小學生早餐情況的統(tǒng)計圖,并讓學生觀察探究。根據統(tǒng)計圖可知,早餐喝牛奶和吃雞蛋的小學生最多,而喝粥的小學生比較少,還有一些小學生吃麥片、面包等。教師提問:你的早餐都吃什么?根據你的經驗,哪些早餐更有營養(yǎng)價值,不容易讓人產生饑餓感?它們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分別是多少?早餐在什么時間吃更有利于身體發(fā)育?不吃早餐對生長發(fā)育、學習、身體健康等有什么危害?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統(tǒng)計圖傳達的知識,可以讓他們拓展知識儲備。
通過上述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在講述統(tǒng)計圖的基礎上引申出早餐飲食健康的知識,從而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關注自身的發(fā)展。這既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又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七、精心設計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練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較大作用,它是針對所學知識而設計的有目的性的教學訓練,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知識,發(fā)展學生智力,還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在現實教學中,很多教師只針對當節(jié)課程設計練習題目,這就會讓學生的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達到系統(tǒng)性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完成新知識講解后,不僅要鞏固學生學習的新知識,還應該將相關的知識整合在一起,形成知識網絡,促進學生知識正遷移,提高學生的綜合解題能力。
例如,在“行程問題”教學完成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出這樣一道練習題:甲乙兩地相距720千米,一輛汽車由甲地向乙地行使,汽車行駛3小時走了全程的1/3,如果汽車繼續(xù)按照同樣的速度行駛,還需要多長時間到達乙地?
這道題目看似簡單,實際上它包括分數、倍比關系、行程問題等多個知識點。學生會在探索的過程中給出不同的解法。
解法1:學生按照題目中已知條件,求出汽車的行駛路程為720×1/3=240千米,已知路程240千米和時間3小時,求出汽車行駛速度為每小時80千米,用剩余的路程除以速度每小時80千米等于6小時。
解法2:設路程總長為單位1,并列出算式1÷1/3×3-3,其中1÷1/3×3代表行駛完該路程需要的總時間,進而求出剩余時間。
解法3:列式3÷1/3-3=6小時。
在解題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計算總計需要的時間為9小時,再減去已用時間,得出剩余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利用不同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可以提升思維靈活性。
課堂練習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從學生的長遠發(fā)展考慮,不僅要關注學生當下的學習狀況,更要為學生未來發(fā)展奠定基礎。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練習,不僅能拓展學生的思維,還容易收獲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之,小學數學實施以“大概念”為核心的單元整合性教學,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逐漸形成完整的數學學習體系,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升個人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夏丹丹.小學數學個性化單元教學改革的個案分析[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8(07):27.
[2]宋倩.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
[J].文理導航(中旬),2022(0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