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榮
摘要: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對學生的學習標準和要求也有了極大地提升,整個教學中不再注重學生單一的學習技能培養(yǎng),而是將教學轉向學生全方位的培養(yǎng)深化,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獲得更好的發(fā)展。作為語文教學板塊中的重要內容,作文是整個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而素材積累作為影響語文水平的關鍵,對作文水平提升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就以此為例,展開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素材積累;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實踐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部分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是整個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有著非常直接的影響。作為影響學生作文水平提升中的關鍵,素材積累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為此想要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掌握素材積累的方式,通過多種方式進行,使得積累更具有效性。下面就對具體的積累途徑進行分析。
一、重視課堂教材發(fā)掘,加強寫作基礎掌握
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語文作為整個教學階段的重要科目,學生在科學中的掌握實效對日后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是結合實際的教學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指導,忽略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致使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掌握不足,學生在課堂中形成的作文思維較為局限。為此,想要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實效,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就要注重改變這一不良的觀念,發(fā)掘教材中的內容,繼而更好的引導學生掌握其中的內涵,以此提升課堂素材積累的質量。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中的《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教師應當將課堂的主權交還于學生,引導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更好的獨立探究,感受其中的寫作意境和內涵,為保障學生的積累實效,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境;其次,教師則引導學生畫出文章優(yōu)美的詞匯和語句,還可以摘抄在素材積累本上,便于后期的鞏固;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掌握其中的寫作方式,并深化學生對語言表達的理解。例如“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其中抽出一詞生動地體現(xiàn)出了樹木的生長特征,并且給人一種迅速、有力的感覺,使得這個情景更加生動、形象,這樣的積累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1]。
二、重視課外閱讀深化,促進寫作能力提升
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到自身發(fā)展特征的影響,在學習中會出現(xiàn)或多或少的問題,若是教師不加以重視和引導,學生很容易在其中產生負面的行為和意識,對其后面的發(fā)展不利。也就是說,在此時期,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理解能力較弱,對外界的事物有著積極的探究心理,但是整體的表達能力較弱,借助作文寫作的方式能夠強化學生的語言邏輯,對其發(fā)展很有助益。但是受到自身特征的影響,學生積累到的知識較少,很多語言不知道如何表達,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可以采用借助加強課外閱讀的方式強化學生的語言基礎,以此提升學生的作文寫作實效。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中的《趙州橋》時,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為其制定適宜的閱讀計劃,通過大量的閱讀,豐富學生認識觀的同時加強素材的積累。此時期學生已經有了獨立探究和閱讀的能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在閱讀中理解這一橋的特征和作用、歷史等,教師在進行深入的引導。除此以外,教師還要注重為學生制定相應的閱讀計劃,如向學生推薦相關的書籍,再一次強化學生對趙州橋的理解?;蛘呓處熯€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制定不同的閱讀計劃,如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進行具有深度的文本,如《福爾摩斯探案合集》;低年級階段則進行《十萬個為什么》《伊索寓言》等,以此建設學生的語言架構[2]。
三、重視生活案例融入,鞏固寫作整體實效
小學階段的學生進行作文創(chuàng)作時經常會出現(xiàn)不知道如何下筆的現(xiàn)象,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的素材積累不足。若是不加以重視和管理,學生很容易在其中負面的寫作心理,如抵觸寫作或者寫作容易出現(xiàn)流水賬等,不僅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技能,反而會造成學生的負面心理加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實效。為此,在素材積累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的思維引導,通過觀察生活案例的方式加強學生的寫作興趣,繼而為后期的作文創(chuàng)作夯實基礎。舉個例子,在學習部編版中的《慈母情深》時,教師除卻注重學生的課堂引導外,還可以通過寫作觀后感的形式加強學生的文本的深化,同時使得學生能夠在其中更好的體會和加強自身思想?;蛘邔W生還可以通過文章仿寫的形式進行,主題就以“我的媽媽”為例,然后引導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觀察媽媽的一舉一動,對自己付出的愛和具體行為,以此進行創(chuàng)作,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篇課文的寫作內涵,同時在仿寫過程中能夠融入自身的情感,真情實感的寫作才能更好地為作文賦予生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養(yǎng)成寫周記或者日記的習慣,提升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夯實寫作基礎[3]。
結束語:總的來說,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到自身發(fā)展特征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xiàn)或多或少的問題,特別是作文的教學,始終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素質教育下對學生的作文教學目標和標準作出了相應的標準和規(guī)定,為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作文水平,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學生的素材積累實效,為學生的作文寫作夯實基礎,繼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顯鑫.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積累習作素材的途徑探究[J].考試周刊,2020(5):2.
[2]宗仁玉.積累素材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中華少年,2019(22):1.
[3]鄭繼濤.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實踐策略[J].中外交流,2019,026(03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