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蘭
摘要: 現(xiàn)代社會,不僅要求公民要具有科學素養(yǎng),還需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而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特性。在當今的語文教學領域中,有些教師只重視知識和能力訓練,而輕視了人文精神融入,這不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語文教師要在語文課堂中,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回歸到語文教學中來,并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我們的語文教學。
關鍵詞: ?語文教學 ? 中華傳統(tǒng)文化 ? 回歸 ? 融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主要包括儒學、美德、禮儀、民族精神、道德經驗等方面的內涵?!冻踔姓Z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指出語文的總目標之一:“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見,致力于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培育學生的人文素質,是當今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在當今的語文教學領域中,有些教師只重視知識和能力訓練,而輕視人文精神的融入。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在語文課堂中堅守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家園,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回歸到語文教學中來,并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很好地融入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中。
一、 挖掘語文教材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
在部編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的都是一些文辭兼美的文章,帶給學生美好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比如:《愚公移山》使學生既欣賞了中國古代神話的奇幻又能體會到深刻的道理;《壺口瀑布》使學生體會了我國大好江山的文化氣息;《智取生辰鋼》使學生感受了我國四大文學名著的迷人魅力;《中國失掉自信力了嗎》能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這一篇篇美文,積淀了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和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因此,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在把握先進的教學理念的基礎上,認真挖掘教材中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涵,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和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自覺地傳承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使語文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二、領悟字詞教學中濃厚的文化色彩
從小學到初中,學生能認識三千五百左右的漢字,教學時,通過對漢字的起源、形體、構成及文化的介紹,使學生了解漢字和漢字所承載的中國文化內涵,從而使學生更加的熱愛漢字和中華文化。
(一)介紹漢字的起源和構造的過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漢字的起源,最有影響的說法是“倉頡造字說”。 當然,教學時也應告知學生,文字并不是一人獨創(chuàng)的,是先民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不斷創(chuàng)造逐漸積累而成的,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智慧結晶。
(二)學習漢字的構造讓學生感受漢字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熱愛漢字的思想感情??蓮南笮?、指事、會意、形聲幾種構造去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特點。
象形:描摹事物的圖形,是最早造出來的漢字符號。如:“日” 、 “月”、“水”、“牛” ?。
指事:“指事”即象形字加上符號構成新字。如: “旦” 字寫成,意為太 陽 出 地 平線而升起?!叭小痹凇暗丁奔右稽c,表示刀口;“甘”在口內加一點,表示口中含有甘美的食物。
會意:多文結合形成新字,如“休”字,意為一人倚在木頭旁表示休息。
形聲:用表義的形旁和表聲的聲旁結合起來構成的字。如“扌”是“手”,以“扌”為義符的字表示某種手部動作,“打、撲、批、扣、扶、摳、扼”。
三、培育古典詩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是“詩的文化”,古典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在語文教學內容上,古典詩詞占據了一定的比重,也體現(xiàn)了語文應該傳承中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特性。因此,發(fā)揚我們民族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及其蘊含的高尚情操是我們所有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家的情操
如文天祥的《己亥雜詩》是千古名篇,其中的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更是膾炙人口,表達了詩人關心國家命運,不忘報國之志的一腔熱情。教學這首詩歌,通過反復吟誦,研讀,賞析,體會詩人超凡脫俗的寬廣胸懷,同時也可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短靸羯场で锼肌肥惆l(fā)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xiāng)的愁苦之情,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
(二)培養(yǎng)學生關注民生,熱愛人民的感情
張養(yǎng)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以歷史的眼光揭示出一條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表達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還有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的是自己數間茅屋被秋風所破之苦,表現(xiàn)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教學時,教育學生,我們應該從學生時代就關注民生,出來社會后不管從事什么行業(yè)都能真真正正地為人民服務,為天下蒼生著想。
四、經典誦讀,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傳統(tǒng)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重視經典誦讀,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還能讓學生更好地吸收中華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學??蓪ⅰ兜茏右?guī)》、《論語》、《三字經》和經典古詩文作為學生誦讀的主要內容,按不同的年級布置下去,由語文教師負責,語文教師在誦讀新的內容前需要花一定的課時對通讀的經典進行指導。誦讀的時間安排在早讀、晚讀的前十分鐘,以及上語文課前的三分鐘。在一個學期結束之前,每位學生需要對經典寫作經典誦讀的感悟,在第二個學期開學后語文老師要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并評出相應的獎項,以鼓勵學生更多地去參與經典誦讀。
五、開展豐富的競賽活動,激發(fā)學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
現(xiàn)在,許多學校都非常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為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我們語文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開展豐富的語文競賽活動,既能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又能激發(fā)學生對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我們可開展以下活動:
(一)古代名人故事講演比賽
挑選一位在地方上有影響的古代文化名人,組織學生對該名人的故事進行講演比賽,既弘揚了地方名人文化,又推動了讀書活動的開展,進而豐富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建設的內涵。
(二)成語接龍擂臺賽
成語是我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很大一部分成語是從古代沿承下來的語言詞匯,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組織好成語接龍擂臺賽,能促使學生學好成語、積累成語、用好成語成語。
總之,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本,我們深情地呼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我們必將用我們的教學才智使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語文教學中來。這就需要廣大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時時做個有心人,細心地去挖掘,領悟,幫助學生汲取豐富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營養(yǎng),并將成為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肖作鈞,戴建平《活動課程》,中國人事出版社,1996。
[2]李臣之 《活動課程規(guī)范化問題探討》,教育研究,2000,(12)。
[3]龍文懋、崔永東《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沉思》,內蒙古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