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花
【摘要】高中歷史學科的“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時空觀念”以及“家國情懷”這五種核心素養(yǎng)中,“家國情懷”充分體現(xiàn)出了濃厚的民族情感以及愛國主義精神,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勢在必行?;诖耍疚年U述了高中歷史教學中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作用,結合實際情況給出了優(yōu)化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對策,以求推動高中歷史教學符合素質(zhì)教育的相關標準,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基。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yǎng);家國情懷;培養(yǎng);意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1—0124—02
當下,很多歷史教師并未對家國情懷教育高度重視,錯誤地認為家國情懷教育即愛國教育,所采用的家國情懷教育方式也過于單一。要想讓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教師應當從以生為本、體悟內(nèi)化,滲透浸潤、以情動人,豐富方式、多元育人等方面入手。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三觀。不論何種歷史,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始終是以“人”作為主體,而演變而來的歷史學本質(zhì)上也是針對“人事”進行研究的“人學”,所開展的歷史教學則是讓學生能夠?qū)Α叭耸隆边M行深入的理解,以此來獲取為人處世的基本技巧。因此我們能夠看出,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對人性進行涵養(yǎng),不論是傳授學生基本知識還是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其所彰顯出來的主旨必須與“人”緊密相連,如若產(chǎn)生了脫離,那么歷史教學便沒有了意義。馬克思說,在所有社會關系之中,人類是維持這類關系順暢發(fā)展的根本所在,人類屬于一種社會存在物,自身的發(fā)展和社會及時代的基本特征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就導致了人類必須要對同胞的命運進行關注,這也是孟子所說的“不忍人之心”,是一種較為典型的人文精神。在歷史教學之中,人文精神也有著較為明顯的體現(xiàn),那便是教師引導學生由衷關懷自身的命運、他人的命運以及全人類的命運?;诟咧猩哪挲g特征,他們已經(jīng)形成了初步的價值判斷,但相對而言并不成熟,依舊需要教師做合理的引導,讓學生能夠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來領悟為人處世的智慧,進而成為一個知行合一的大寫之人。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能夠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
第二,有利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xiàn)。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靈魂,是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根本遵循,這與歷史教學的精神內(nèi)涵不謀而合。樹人應當樹立人格健全之人,故而老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應當將學生人格的培育作為教學重點。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大部分歷史教師在教學時都將傳授學生基礎知識、解題能力作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忽視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培養(yǎng)出具備“家國情懷”的學生,是當前歷史教學的核心所在[1]?!凹覈閼选敝饕菍⒅R理解作為其中的基礎,將學生的能力提高作為教學路徑,將完善學生的人格作為根本的目的,能夠在學生后續(xù)的學習以及成長過程中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例如在學習“鄭成功”這一節(jié)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所提供的便利,將相關材料以圖片、視頻以及音頻的形式直觀地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深入的思考來對鄭成功進行評價,進而掌握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方法。
第三,有利于社會教育作用的發(fā)揮。歷史教學具備較強的社會功能,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充分掌握當代社會的實際發(fā)展方向,進而營造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引導個人健康發(fā)展,并對民族精神進行弘揚與傳承。當代社會人們在追求個性化的同時,也很容易讓認識并不成熟的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從眾心理,無法形成堅定的心志。因此,老師通過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能夠起到較強的社會教育作用。正如孔子所言:“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盵2]作為一個高中生,在進行歷史學習時,首先應當明確讀書的意義與價值所在,但僅僅依靠高中生自主的思考無法達到這一目標,還必須依靠教師的積極引導來讓其通過歷史先賢的所作所為明確自身所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如顧炎武所提出的“經(jīng)世致用”這一觀點,哪怕放到當今社會也都是有較強的借鑒與學習價值。
二、優(yōu)化高中歷史教學“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以生為本,體悟內(nèi)化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我們要想真正回到歷史中并不現(xiàn)實,只能借助相關資料的輔助來對歷史場景進行生動還原,進而了解更為真實的歷史。如若歷史材料真實度高,同時又有較為生動的細節(jié),那么就能夠充分引發(fā)人們的心靈感觸,進而彰顯出歷史的基本內(nèi)涵。故而教師在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時,要想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就應當高度重視學生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將豐富多彩的歷史材料進行串聯(lián),以此貫穿到學生的思維之中,通過各類歷史事件的重現(xiàn)來讓學生積極參與,進而實現(xiàn)培育“家國情懷”的根本目的。
(二)滲透浸潤,以情動人
囿于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我們和歷史人物之間必然存在著鴻溝,但這一鴻溝并非難以逾越,只要高中教師引導得當,便能夠讓學生和歷史人物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教師進行“家國情懷”的培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通過生命以及心靈來對歷史進行體悟,讓自身的思想以及靈魂得以升華,最終實現(xiàn)自我的超越。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并不是單純地將自身的“家國情懷”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能夠“用心、用理、用情去體驗感悟并融入歷史場景”。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與歷史人物在情感方面實現(xiàn)交互,構建一個“自我、國家和民族,歷史、現(xiàn)實和將來”的情感橋梁。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根據(jù)自身的想法來選擇合理的觀察視角,明確自身所承擔的責任以及對未來的追求,從而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豐富方式,多元育人
在廣大學生看來,傳統(tǒng)歷史課堂過于枯燥、乏味,加之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便會成為空中樓閣,無法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因此教師應當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來實現(xiàn)多元育人這一根本目的,這樣一來,教師就能夠更為靈活地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學生也能夠更容易地接受[3]。當前的歷史教學手段較為常見的有問題引導法、情境創(chuàng)設法以及講述法等,其中講述法使用頻率最高,主要是指教師通過對教學內(nèi)容繪聲繪色地講述來感染學生,這一手段對于教師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臨場發(fā)揮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在步入信息時代之后,講述法也應當有所變革,教師可以將其與多媒體技術進行有機融合,利用直觀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來給學生講述部分晦澀難懂的歷史知識,這對于促進學生理解大有裨益。而針對部分相對較為抽象的內(nèi)容,教師則可以采取情境創(chuàng)設這一教學方式,組織學生在一個特定的情境之內(nèi)扮演相應的歷史人物,揣摩人物的實際心境,進而深刻領會其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一定可以得以提升,其所具備的主體性也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總之,我國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這意味著如果高中歷史教學還是遵循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勢必無法有效地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基本需求。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素質(zhì)教育,而“家國情懷”教育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教師要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民族情感的重要性,找出培育學生“家國情懷”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分析問題的根源,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解決,充分發(fā)揮“家國情懷”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作用,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王芳.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教育的策略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0(31):132-133.
[2]馬生貴.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20(90):153-154.
[3]唐美玉.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途徑[J].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0(09):108-109.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