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軍林
【摘要】詩歌是中國文化精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核心內容之一。隨著高考評價體系的正式落地,高中語文教學將進一步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水平。因此,文章立足于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通過分析當前的詩歌教學現(xiàn)狀,提出了幾點教學思考和建議,旨在全面提升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詩歌鑒賞和創(chuàng)作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語文綜合學習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教學;高考;評價體系;策略思考
高考評價體系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有了更高、更全面具體的任務與要求,也提出了更多新教學目標,大多數(shù)以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多項能力為主,如注重加強學生的詩歌基礎知識;積極開展詩歌文學社、詩歌創(chuàng)作朗誦會;能靈活運用工具書查閱資料等。這些要求都給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帶來了更大的教學挑戰(zhàn)。
一、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情感共鳴
詩歌是一個時代的烙印,它能映射出一個時代的歷史特征。同樣,詩歌的內涵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詩人思想和品格的真實反應。但是,由于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與現(xiàn)代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巨大的歷史差距,導致學生較難更加深入理解詩歌所蘊藏的豐富內涵。因此,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為賞析詩歌創(chuàng)設合理化的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去感受領悟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使得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有效地喚起學生共鳴,讓學生更好地走近詩人,走進詩歌,為學生的詩歌理解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例如,教學高中語文第一冊《再別康橋》這一首詩,這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教學時,在了解詩歌內容之前,教師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料,創(chuàng)設一個背景故事情境,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初步感知徐志摩的生平、創(chuàng)作背景等。其次,通過交流互動的方式,讓學生談談自己最喜歡的詞語或句子,從而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句品讀詩歌,進入到作者所構建的情感世界中,去感知作者離別康橋時的起伏變化的感情。這樣既避免詩歌教學中"重情感分析輕詞句品讀"的現(xiàn)象,又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把握語言的準確性,富有詩意性,注意突出重點,這樣才能更容易喚起學生的共鳴。
二、重視朗誦,體悟韻律之美
區(qū)別于散文,詩歌的語言節(jié)奏鮮明又富有韻律之美,從整體上來看它是一個集韻律、情感為一體的和諧統(tǒng)一體,朗誦就是一個重要的載體。所以,在高中詩歌教學中,教師要遵循高考評價系統(tǒng)原則,重視學生對詩歌的朗誦學習,加強技巧性的方法指導,通過"先讀后導"的方式,能更加有效地讓學生在讀中逐步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和詩歌的韻律的和諧之美。如在學習中國古代詩歌鑒賞時,教學李煜的《虞美人》,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虞美人"這個詞牌名的知識,然后對詩人李煜的生活背景做詳細的介紹,通過播放朗讀音頻,教師范讀,學生領讀,跟讀等方式品讀詩詞中詩人究竟有何"愁"事,進而促使學生在朗讀中完成對詩詞的賞析,鼓勵學生大膽分享自己的讀后感悟,在感受到詩歌的韻律美感同時,激發(fā)學生對詩歌感性的探究能力。
三、啟發(fā)想象,引導聯(lián)想入境
詩歌的意境從定義上來說,就是一種"文字描畫"的情境,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良好的畫面感,并通過這些畫面來深入體會其中的情感、含義。因此,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緊扣詩歌中的"意境",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不斷的想象,而去感受其所營造的畫面氛圍,從而更好地理解其整體內涵,有效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力。例如,學習《再別康橋》這首詩歌時,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感受其中的音樂、建筑、繪畫等方面的美感,從而學會賞析詩歌。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賞物-悟情-明旨"層層遞進的方式來達到教學目的。首先,教師要緊扣作品的意象(即物象,融入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讓學生著手去找出詩歌中的意象,如: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些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物象。接著,帶領學生由這些景、物入情,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金柳,夕陽,青荇等意象所組合成的畫面,進而去感悟畫面特點(即意境特點),體悟情感。隨著詩歌的學習推進,又跟著詩人來到傍晚泛舟而歸時,水光交相輝映的星輝斑斕的夜景,去深刻感受詩人為景所感的場面,從而來讓學生揣摩作者的"主旨",即深刻感受到詩人的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破滅之后的感傷之情,這也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不難看出,詩歌教學是一場美的修行,通過將學生代入詩歌中的"意境",啟發(fā)學生去聯(lián)想、想象,引導學生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才能更好地體味出詩歌中詩人所表達的內在思想感情。在這個過程中,也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發(fā)展學生的閱讀鑒賞、思維想象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詩歌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它是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高考評價體系的視域下,賦予了詩歌教學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立足全面發(fā)展的育人目標,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從詩歌情感、韻律、意境等方面出發(fā),來激發(fā)學生對詩歌學習的熱情,通過分析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故事,來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作者在詩歌中表達的情感,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同時,要注重詩歌朗誦教學,讓學生跟著作者的情感起伏一起去感受最深層次的詩歌韻律之美,蘊涵之美。此外,也要注重詩歌教學的實踐性,通過創(chuàng)建詩社、詩歌創(chuàng)作比賽等活動,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和創(chuàng)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夏玉庚.從知識到審美的突破———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方向探索[J].語文教學通訊 D刊(學術刊),2020(06):33-35.
[2]范曉杭.高中現(xiàn)代詩歌研究性學習實施的難點與對策[D].遼寧師范大學,2020.
[3]王厚淳.基于新課標的高中語文現(xiàn)代詩歌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20.5F205054-FABA-472C-BF81-EB31AFBEB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