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盈
摘? 要:民族音樂是反映中國各民族文化傳統和地方風俗習慣的一種有特色的音樂形式。它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關系不大。教師需要做好鋪路工作。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重視民族音樂教學。在此基礎上,本文分析了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音樂;民族音樂;融入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音樂教學已明確指出,課堂中積極吸收民族音樂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需要根據音樂教學課程標準,深入分析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使得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應以多種方式將民族音樂融入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豐富多彩的音樂課堂。
一、轉變教學理念
教師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要先轉變音樂教學理念,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興趣愛好設計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通過豐富、有趣的教學環(huán)境,提高學習音樂的興趣,并在歡快、輕松的氛圍中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增強充沛的情感體驗。另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講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類型的傳統民族文化,并在講解的同時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使學生能夠獲得完整的音樂認知。不同的民族音樂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不一樣的人文風情,如《阿細跳月》、《彝家的娃娃真幸福》、《新疆好》等,能夠激發(fā)其學習其他民族文化的興趣。對于低年級學生,傾聽其他各民族的傳統歌謠能夠形成一定的音樂基礎,提升對音樂的感知力;對于高年級學生,民族音樂代表著不同民族的文化,能夠從音樂中了解到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例如,在教學人民音樂出版社三年級上冊《草原》一單元時,這是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歌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學習基本的蒙古族舞蹈來感受蒙古族兒童的歡樂和無憂無慮。
二、改進教學方法
課堂是學生學習音樂課程最主要的教學場所,教師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固定的教學空間內提升音樂課堂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從感性的角度出發(fā),將音樂作為一種傳播情感的手段,讓學生從中體會音樂的情感傾向,從而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具有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傳統音樂。例如,教材三年級上冊《草原》一單元中有許多的民族曲目,學生可從中體會到草原人民身上豪放自由的精神,并且感受其民族特色。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教學,將學生分為男生組和女生組,組織其進行民族舞的練習,以教材中的情境為藍本,在課堂上進行練習。在活動開始前,首先,教師組織學生共同觀看相關的音樂片段,然后教會學生基本的動作;其次,在跳舞時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練習;最后,教師對所有學生的表現進行鼓勵和評價,幫助其增強演唱的自信心,并且激發(fā)其對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三、滲透傳統文化
民族音樂的魅力不僅表現在美妙聽覺效果上,還有其中蘊含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精神。不同的民族具有風格迥異的民族音樂,這些民族音樂的形成源自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和地域文化。因此,在教學民族音樂時,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向學生普及各民族的地域文化和人文風俗,讓學生從背景文化中對各民族及其音樂產生大致的了解,然后播放傳統民族音樂,幫助學生在音樂中進一步了解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例如,在教材三年級上冊“放牧”課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在播放西部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同時,講解其中的地域文化。以蒙古族的《吉祥三寶》為例,其中涉及很多西部的地域特色,如雪山、草原、蒙古包、牲畜等,讓人一聽就能感受其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在講解完西部音樂文化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使用馬頭琴等具有西部特色的樂器演奏民族音樂。教師可以先用馬頭琴示范演奏一首民族曲目,以激發(fā)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然后教授學生基礎的演奏方法,并鼓勵其嘗試演奏,提高其對樂器演奏的成就感。
四、擴展教學內容
小學音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音樂素養(yǎng),才能有效探索民族音樂的內涵。小學音樂教學內容包括西方音樂、民族音樂等多個方面,教師要發(fā)揮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引導學生在學習流行音樂、西方音樂的同時,探索民族音樂的奧妙,認識更多民族樂器,提高民族音樂素養(yǎng)。在教學民族音樂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專業(yè)的民族音樂講解課程,讓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的內涵,然后設計一套完整的課件,包括各民族音樂的特點、各民族音樂的代表作、各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樂器等,使學生能夠全面了解民族音樂的特色及各民族的代表作品。另外,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演奏,增強其對民族音樂的認知。
五、課后持續(xù)教學
課后持續(xù)教學的前提是家長的配合與學生的興趣,教師應做好家?;ヂ摴ぷ?,為學生搭建民族音樂相關的樂趣平臺。藝術實踐中切身鍛煉音樂水平。音樂有關的藝術實踐種類多樣,唱、奏、演是比較常見的實踐活動,且與民族音樂的表現形式比較契合,所以教師可以先挖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之處,在校內或是班級內組織民族音樂文化節(jié),讓學生在展示交流中鍛煉自身音樂水平,培養(yǎng)民族音樂技藝能力。例如在四年級學期學習完民族音樂相關章節(jié)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音樂進行演唱學習,或者是舞蹈學習,然后專門抽一節(jié)課進行“民族音樂交流會”,請學生自己談談對民族音樂的感受,或者是自己表演一個小節(jié)目。學生在課后自己學習歌曲或舞蹈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想到課上教師在教學中提到的演唱技巧或是各種樂理知識,在將理論知識轉換到外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會對民族音樂有更深的理解。興趣小組中不斷提高音樂素養(yǎng)。針對小學年齡段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學校內設立民族音樂興趣小組,根據各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及校外優(yōu)質資源,開展種類豐富的音樂小組,如合唱組、舞蹈組或是器樂組等,讓學生對民族音樂有更廣泛的認知。
六、結語
在外國音樂文化和流行音樂的沖擊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因此,將民族音樂融入小學音樂課堂已經成為音樂教師必須關注的課題。民族音樂教學首先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感性模仿或視聽欣賞。多元化的民族音樂教學方式可以為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提供堅實的保障,有利于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更好推廣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原海榮.對民族音樂文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傳承分析[J].文化產業(yè),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