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摘要:化學是一門與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科學,它的神奇之處在于將一百多種元素巧妙地結合起來,構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向學生展現(xiàn)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知識,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和渴求答案的心里,使學生感到化學就在生活中,使化學課堂具有趣味性、新穎性,促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自己身邊的問題展開探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學生應用化學知識的能力,實現(xiàn)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感知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化學知識。[1]
關鍵詞:生活化場景? 化學課堂教學? 實施方法? 實施案例
一、借助生活導入,增強學習興趣
在當前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新課的引入往往都是平鋪直敘,學生學習化學,也只注重書中知識,不能很好地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導致學生感覺不到學習的激情。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些生活經(jīng)驗。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基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考慮新課的引入環(huán)節(jié),深入挖掘教材,借助學生身邊的生活實例引入新課,這樣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時,我就采用了學生身邊的生活現(xiàn)象———有關酸雨的內(nèi)容引入新課。教師先把從環(huán)境網(wǎng)站上搜尋的有關酸雨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如一片由于受到酸雨的侵蝕,不堪入目的廠房; 經(jīng)歷酸雨的洗禮已經(jīng)開始泛黃污濁的高大建筑的墻體;由于酸雨殺死了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導致地里的莊稼長得矮小發(fā)黃,……面對這些有關酸雨的真實圖片,學生對酸雨對人類生活的危害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很想知道酸雨為什么會造成這么嚴重的危害,對新知學習充滿了期待。
在教學化學材料與生活時,播放如何鑒別衣服用料視頻,每當購置一件新衣服后,你一定很想自已鑒別它是什么類型的紡織品吧?其實這并不困難。只要從衣料角上各抽幾條經(jīng)緯線,用火柴點燃并觀察其灰燼、聞其氣味中正確判斷。要是纖維在點燃后會邊熔融邊徐徐燃燒,灰燼以呈亮棕色硬玻璃狀并有嗆鼻子的特殊氣味放出,便可確認是錦綸(尼龍)織品?!暗拇_良”的化學成分是聚酯,主要是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所以布料的經(jīng)緯線燃燒會產(chǎn)生上述現(xiàn)象時便可確認是“的確良”制品。布料要是纖維,燃燒后無灰燼而燃燒殘留部分呈透明球狀,同時又會出現(xiàn)一股明顯的石蠟燃燒氣味,則是聚丙烯特有的性質。棉布是天然纖維織品,這類織品的經(jīng)緯線被點燃時易燃,灰燼呈灰色且量少、質軟,并有燃燒紙的那種氣味。而毛織品纖維在燃燒時呈熔化狀收縮,燃燒緩慢,灰燼呈黑色且具脆性,同時燃燒時又會放出一股較為強烈的燒焦毛似的氣味,則是所有毛織品的特色。
在教學物質的組成的表示時,可讓學生搜集一些藥品、食品的說明書導入新課,通過啟發(fā)設問,讓學生知道它們的的組成元素、物質成分及含量,讓學生逐步體會到化學學科從宏觀到微觀、定性到定量的發(fā)展趨勢,幫助學生初步認識辯證唯物主義的一些觀點[2]。
通過把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用于新課引入,成功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生活情境,讓學生思維能夠迅速處于活躍狀態(tài),為學習新知奠定基礎。利用生活現(xiàn)象引入新課,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二、借助生活體驗,培養(yǎng)思維能力
學生除了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還具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瘜W知識中一些概念很抽象,學生直接理解就會出現(xiàn) 一定的困難,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先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實例入手,有效引導學生學習化學概念,這樣學生在頭腦中就會對概念形成理性認知。
如在教學從微觀結構看物質的多樣性時,教師先拿出一塊玻璃,然后用平時切割東西的刀子切割這塊玻璃,學生很清楚,是不能把玻璃切割開的。這時,教師拿出了一個特制的刀子,教師指著刀子的最前端告訴學生說這個是一小塊金剛石,然后拿著這把特制的刀子去切割玻璃,只見教師在玻璃上劃了一下,玻璃就一分為二了,學生一下就驚呆了,教師告訴學生這是專門為切割玻璃制成的刀子———玻璃刀,剛剛是金剛石的作用才使得玻璃被分開的。接著,教師又讓學生拿出寫字用的鉛筆,教師指著鉛筆芯告訴學生,這個是石墨做的。教師接著說,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組成的,但是它們的內(nèi)在結構卻是不一樣的,導致物理性質不一樣,這個現(xiàn)象就是同素異形現(xiàn)象。這樣的教學,學生在金剛石切割玻璃和用鉛筆寫字這些生活經(jīng)驗中,充分認識了同素異形的概念,并能準確地掌握其內(nèi)涵。通過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入概念,對學生深刻理解概念有很大的幫助。要想得到準確完整的概念,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激發(fā)探索熱情
學生都具有很強的好奇心理,尤其對于身邊生活中的現(xiàn)象,好奇心理更強。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積極心理,為學生設置生活問題情境,讓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與缺乏理論支持的心理產(chǎn)生沖突,產(chǎn)生探究欲望,激活思維,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3]
如在教學燃燒與滅火時,讓學生說說家里物品著火,你會怎么辦?然后讓學生回顧燃燒的條件,得出滅火的辦法,明白滅火的原理:隔絕氧氣、降低溫度、隔離可燃物。最后讓學生比較得出不同的火災如何選擇不同的滅火方法。
在教學金屬的化學性質時,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情景:同學們你們有金戒指嗎?(學生:沒有)那你們以后肯定會買,你們在買金戒指等首飾時稍不留神,可能就買了個假戒指,還一直蒙在鼓里。(學生:那怎么認識真假金子呢?)學生的思維開始活躍起來,但就是不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激發(fā)了,接著,師生一起探究如何鑒別真假黃金。
通過給學生提出生活中的問題,把具有知識性的實際情景搬進課堂,讓學生產(chǎn)生認識沖突,才能深入探究知識,從而確定問題的答案。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熱情,還能讓學生學會利用化學知識認識生活、觀察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總之,生活中存在著大量與化學有關的素材,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具體情況和教學需要收集、篩選和使用素材,在化學課堂中引入生活元素,可以讓學生在身邊尋找化學知識的影子,這樣可以調(diào)動學生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的積極性,還可以激勵學生重視化學知識的學習,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