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英 王穎
(黔東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習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1]因此,全面深入探析思想政治理論課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的因素極為重要。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習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的根本問題是“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边@就非常鮮明地指出思政課指向的是要牢固樹立學生的正確價值觀,這是思政課的突出特點之一。價值觀具有階級屬性,我們的思政課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遠大共產主義理想的人。思政課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一般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盵2]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要符合社會主義的需要,而人的思想不會自動生成,需要一定的“灌輸”,思政課就是這個“灌輸”的主渠道,“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恩格斯指出:“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fā)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3]思政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學界大多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激勵人們?yōu)榻ㄔO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盵4]然而思想道德是具體的、歷史的、一定社會的、符合階級性的。所以思政課要樹立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質符合社會主義的要求,就要主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發(fā)展方向。
思政課具有自身的學科特點,要堅持主導性,而思政課又是一門理論學科,它也具有一般學科的共性,那就是要上好這門理論課,受教育者要達到提高本身思想政治素質的目的,受教育者還要勤于思考、刻苦鉆研、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作用。思政課是“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一,堅持政治性主導,同時思政課具有豐富的學理性,就要受教育者發(fā)揮能動性弄通其中的學理機制。思政課是“價值性和知識性”的統一、就要堅持價值性的主導性,同時思政課具有豐富的知識性,就要受教育者發(fā)揮主體能動性,掌握科學知識,把知識性上升為價值性。思政課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一,就要教育者活學活用,理論聯系實踐。思政課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統一,就要“落實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統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從而利于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體能動性。思政課是“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的統一,就要在為教育者輸送價值觀中主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方向,也要在啟發(fā)受教育者過程中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受教育者主動發(fā)現問題、認真分析問題、積極思考問題和有效處理相關問題。只有在主導思想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上好思政課,提高受教育的思想政治素質。例如,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思政課的基礎,其中蘊含思政課的價值取向,受教育者只有下功夫才能學懂弄通這個理論,而不是機械地接受現成的教條,從而達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目的,并以這個理論引領、塑造受教育者的思想。
“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5]依據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叭魏芜\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盵6]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實踐活動過程蘊含著多重矛盾,體現在思政課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標諸要素之間,這些矛盾是提高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水平的動力。在諸要素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這兩個基本要素是活的因素,在解決各對矛盾中起著重大的作用,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質,就要發(fā)揮教育者的主導性和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功能。
習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7]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這對矛盾中,以及教育者與其他要素的矛盾中,思政教師居于主導地位。其一,教師最重要的是價值觀的主導。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边@里把教學生做人的道理作為老師的首要職責,然后才是傳授學業(yè)和解釋疑惑。一方面,教師要求學生的思政素質標準與學生的思政素質存在矛盾。教師以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價值標準來衡量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并期望學生符合這個標準,而實際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未必達到這個標準,或者出現偏差,這就要求教師來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逐步向這個標準靠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要求與受教育者主觀思想政治素質存在差距,即思想政治標準與受教育的矛盾,這也需要教師的主導作用,盡量使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接近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標準。正是這兩方面的矛盾,這就必須要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解決矛盾,推動學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其二,教師主導還在于思政課內容的主導。習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敝R性是價值性生成的基礎,知識性蘊含價值性,知識性能夠上升為價值性,思政課的內容左右著受教育者的價值觀方向,影響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因此,教師要主導思政課的內容。比如,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也存在一些糟粕,那么傳授給學生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就要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習其中所蘊含的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以及弄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根本基因的傳承,從而堅定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根據唯物辯證法,內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講好思政課,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還要發(fā)揮學生這個內因的主體性作用。學生的特點是富有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可塑性強。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不僅要認識世界、解釋世界,更要改變世界,那么人就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思政課的對象是學生,學生通過思政課達到認識世界的目的,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是應有之義,學生未來要負擔起改造世界的重任,包含改造自身主觀思想世界,就更要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要解決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與思想政治教育客觀要求標準之間矛盾,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與教師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質之間的矛盾,就必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功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克服學習上的不利因素,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變被動為主動,改變學生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拿高分的機械學習態(tài)度,思政課的效率就能極大提高,思政課“立德樹人”的使命就能更好地實現。例如,學生在教學中與教師雙向互動,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主動參觀革命圣地,使學生透徹理解近代以來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爭得人民獨立、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歷程,讓學生堅定“四個自信”。
在思政課諸要素之間的矛盾當中,主導性和主體性是相統一的,兩者同處于一個矛盾體中。主導性是主體性的基礎和前提。要在教師的主導下,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否則,學生的主體性就有可能偏離正確的方向,有可能越是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越是離思政課教學的目標越遠。主體性決定主導性的效果。主導性的目標是規(guī)定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方向,在主導性前提下,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堅持馬克思主義觀點、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確保學生提高思考、分析、解決思想政治方面問題的能力。
課程特點、動力因素構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的二重因素。然而,這三重因素又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而構成一個密切聯系的一個有機整體,也就是說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也使這二重因素也統一起來。
學科因素是動力因素的前提條件。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規(guī)定性、目的性。思政課的目的就是“立德樹人”,這就規(guī)定了思政課諸要素要為這門學科服務,也就是思政課各個要素都要服務于“立德樹人”這個根本目標,否則就失去了思政課的學科屬性。今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馬克思恩格斯說:“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8]。時代發(fā)展了,我們的思想政治課的內容有了很大的拓展,比如有了生態(tài)文明教育和職業(yè)道德教育等內容。
動力因素是學科因素發(fā)展的內部動力。思政課的目的在于“立德樹人”,因為這個目的,就要有達到這個目的的動力。正是因為思政課諸要素之間存在著矛盾,推動著思政課的發(fā)展,推動著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朝著符合一定社會的要求發(fā)展,思政課才有了發(fā)展的動力,才能夠在諸要素的矛盾運動中使受教育者的思想發(fā)生矛盾變化,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才有了思政課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景。沒有動力因素,學科因素就成了固定不變的靜態(tài),人的思想就沒有進步的可能,這門學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