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娥
(湖北隨州市廣水育才高中,湖北 隨州 432700)
在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指使學生可以具備承擔社會任務和義務的意識,這同樣也作為一種覺悟,政治教學是在高中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之一,它是集實踐和理論于一體的綜合性教學課程,更要求了學生在教學課程之中創(chuàng)新能力和政治素養(yǎng)的提高。而政治知識也同樣具有內化作用,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然而在目前階段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受制于各方面條件的影響對于社會的認知并不完善,由于日常生活三點一線,也嚴重缺乏了社會經驗,對于在社會中自身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并不清晰。所以,教師可以借助政治課程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和品格,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終極目標。
在高中的政治教育教學課程之中,教師以現(xiàn)代化的教學模式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將原本單一的教學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適合學生發(fā)展。學生以往僅被動地接受知識,無法在課堂上與教師建立更加主動的互動關系,教師也并不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性,更多的是考慮學生的成績和分數(shù),教師必須調整這種模式才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以更加針對性地教學方法帶給學生能力的提高。教師要注重發(fā)揮學生在課堂過程之中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有效地提高高中的政治教學的效果和質量。例如,教師可以在高中的教學課堂之中以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出發(fā),根據高中政治所講解的社會主義精神進行演講活動的開展,以討論或者是辯論的模式開展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社會實踐活動,從而引發(fā)學生對于社會責任感,這部分內容的探討也激發(fā)起學生的社會意識,使學生根據在課堂之中對于社會責任感中內涵和方式、途徑、手段的了解,認識到社會責任所存在的基本形態(tài),從而促進學生對于社會責任感的提高。
在高中的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之中,教師首先應該考慮到政治教學與其他教育教學課程的聯(lián)系,從而在政治教學過程之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再借助其它輔助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二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責任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朝一夕是不能完成的,它需要進行持續(xù)的輸出,循序漸進,從而從更多角度讓學生認識到社會責任的多種形態(tài),完成外化到內化的一整個流程。只有教師在其他課程之中幫助學生滲透社會責任意識,才能讓學生看到社會責任的作用和意義。例如,與語文教師相協(xié)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之中借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從語文的哲學內涵的角度來講,看到社會責任的更多含義,從而正確地認識到社會責任感。
在教學過程之中,若想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教師就應該起到自身的帶頭模范作用,同樣的,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需要教師起到榜樣力量,做到自我表率。教師可以在言談舉止之中,讓學生認識到社會責任,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責任感,這樣的方式是更加柔和,也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的。在高中學生時期,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意識,所以在進行三觀建立的過程之中,可能會對教師所講解的內容表現(xiàn)出一定的排斥,教師如果進行強硬的理論灌輸,那么學生往往是左耳聽右耳冒,僅在課堂上對理論學習而不在實踐中驗證真理,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而教師以言傳身教的形式促進學生的思想品格的形成可以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教師也要關注學生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從而引導學生,如食堂的大字標語,“光盤行動,從我做起”,“珍惜每一粒糧食”。在生活中也要做到不亂吐痰,不亂丟垃圾,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尊重他人,從而更好地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和習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總而言之,在高中的政治教育教學課堂之中,若想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責任感,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積極地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和思想觀念,以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圍繞著學生的中心位置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之中,從而發(fā)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思考、探究、實踐等形式認識到社會責任的多種形態(tài),從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為學生在社會中的發(fā)展和進步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