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梅
小學教育是人們接受教育的最早時期也是最長時期,因此教學效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未來的發(fā)展趨勢?;诖?,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應當注重學生的品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理念,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新教改背景下,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相對于進行知識傳授,其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的成長更具有現實意義。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應試教育中,學生往往是被動學習的一方面,這種缺乏主動性的學習模式極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自我教育意識培養(yǎng)?;诖?,教師首先需要扭轉教學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在教學實踐中體現出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并通過科學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習意識、培養(yǎng)學習習慣,幫助學生培養(yǎng)出良好的學習思維。
而在小學德治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和目標,在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此外,由于德治課程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難度,但其主要以理論為基礎。因此只要學生能夠理解教材內容,并能夠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以及對知識的總結,便能夠發(fā)揮出良好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進行德治教學時,針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遇見的教學案例,可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升、開拓視野。
作為以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教學課程,道德與法治一直都存在于各個階段的教育中,只是由于傳統(tǒng)應試教育理念對于升學率的重視,使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被人們所忽略。雖然多數學校都開設了這門課,并發(fā)放了教材,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這堂課一直都如同虛設,無法體現出其所具備的效用?;诖耍處熢谶M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不僅要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教學,也需要以超出教材但不高于學生理解能力的社會案例進行教學活動,才能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和能力,由于教材編制具有統(tǒng)一性特征,而學生之間卻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教師僅按照教材進行教學便無法顧及各個方面和每個同學,不僅會打擊到部分學生的學習信心,也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因此,教師首先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性格與能力等情況,針對班級學生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并以因材施教開展教學活動,使教學內容與方式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和法治意識奠定基礎。
一方面,由于年齡的特殊性,小學生對于學習興趣主要以自覺興趣為導向,并且對與自己相關的內容會更加有關注度。同時,由于小學生理解能力的不足,無法全面了解教材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以生活化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便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中可用情境教學模式開展,并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此外,教師要設計生活化教學情境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內化。
另一方面,也需要對教學評價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改變。由于傳統(tǒng)教學評價方式主要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主要內容,因此過于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這種現象極大地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質。因此,教師需要轉變傳統(tǒng)評價方式,在生活與學習中要給學生足夠的關注和關心,并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德治素養(yǎng)。
現代教育更加注重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體現學生的地位,同時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才能給學生更多的學習體驗,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觀念?;诖?,教師首先要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并建立先進的教學模式,制定新的教學方略,優(yōu)化教學質量。并要加強師生與生生之間的聯系,以班級、學校群體構建一個小社會模式,以校園生活來鍛煉與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和法制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的全方面發(fā)展。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雖然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導,但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重視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情況,使學生能夠知行結合,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诖?,教師需要給予充分重視,以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以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