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摘 要: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之中,提高學困生的歷史閱讀能力,不僅能夠促進學困生學業(yè)成績的提升,使其陽光自信地學習和生活,同時還可以有效地滿足新課程對于歷史教學的要求,實現(xiàn)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培育。鑒于此,教師在組織學困生進行歷史閱讀的過程中,既要分析和研究學困生歷史閱讀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又要根據(jù)學困生歷史閱讀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問題,尋求和探索能夠培養(yǎng)學困生歷史閱讀能力提升的方式方法,以此來指導高中歷史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實現(xiàn)學困生的轉化。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閱讀;學困生轉化;具體策略
新課程標準尤為強調(diào)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培育和提升。目前高考歷史試題主要考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力,很多學困生難以適應當前的考試機制,面對歷史學習和考試都產(chǎn)生了強烈的畏難情緒。從目前高中歷史學科教學的狀況來看,教學過程中還是有不少的問題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學困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不僅缺乏閱讀技巧和閱讀習性,同時閱讀面狹窄,在閱讀歷史材料的過程中始終存在著理解能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教師在日常的學科教學當中,對于教材內(nèi)容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對學困生的指導缺乏科學方法,不少教師仍走老路,僅憑自己以往教學的經(jīng)驗和做法來進行授課,而忽視了學困生的轉化,使得學困生的歷史閱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得到提高,學業(yè)水平止步不前甚至出現(xiàn)倒退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和未來的發(fā)展。同時也會導致課堂教學效果有限。應當通過研究以科學的方法進行引導,采取正確的策略加以解決。基于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詳細地闡述和說明:
一、背景
高中歷史學科教學的宗旨就是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歷史課堂上拓展歷史視野,發(fā)展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歷史教學的根本任務。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需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盡量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然而,教學中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往往備受教師的關注,至于學困生,由于轉化難度大、收效甚微則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忽視。很顯然,這種教育現(xiàn)象嚴重違背了素質(zhì)教育對于學科教學的現(xiàn)實要求。另外,好的歷史課,學生不僅會從中學習并掌握歷史知識,同時還會運用歷史思維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歷史理解和歷史判斷。然而,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一些學困生始終存在著不想學習歷史,不能對歷史材料進行有效閱讀的問題,因此,在新課程、新高考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yǎng)學困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降低其對歷史學習的抵觸和排斥心理是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二、培養(yǎng)學困生歷史閱讀能力的方法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調(diào)動學困生主動進行閱讀的興趣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可以尋找與課堂內(nèi)容直接相關的有趣的歷史材料,如歷史大家或著名學者的論著節(jié)選、紀錄片片段、漫畫等進行歷史情境創(chuàng)設并進行適度的引導,讓學生在簡短的閱讀中較為輕松愉快地提取關鍵信息,感受歷史的魅力,從而增強閱讀信心,激發(fā)學困生主動進行歷史閱讀的興致和動力。鑒于此,教師在開展高中歷史學科教學工作當中,要注意搜集有價值的符合學困生學習需要的閱讀材料從而為其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供有效的可利用的資源。
舉例來說,在“開辟新航路”一課的背景講解部分,為了能夠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對知識的更為深刻的理解的目的,我們可以引用江蘇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邵政達的研究成果,他在其著作《新航路的開辟》一書中這樣寫道:“雖然阿拉伯和意大利的商人不知疲倦地從事著香料轉運貿(mào)易,但香料在歐洲市場上的價格之高普通人是不敢奢求的。當時胡椒是按顆粒計算的,有一些歐洲城市和國家把它當貴金屬一樣作為支付手段。當時,要形容一個人富有的話,人們可以謔稱他為‘胡椒袋’就像中國的‘張百萬’‘王百萬’一樣。”這段材料一經(jīng)拋出便牢牢抓住了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學習的興趣點,接下來教師可以借助課本或復印材料對新航路開辟的背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究,從而使他們在閱讀和討論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和提升。
(二)指導閱讀方法,幫助學困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
“施教之功巧在授法”,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之中,想要提高學困生閱讀的質(zhì)量和水平,實現(xiàn)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教師還需要正確把握歷史學科閱讀的特點,幫助學困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然而,從目前高中歷史閱讀的情況來看,在指導學困生進行歷史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所采用的一些歷史閱讀的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不僅很難激起學困生主動進行歷史閱讀的興致和動力,同時也很難讓學困生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掌握歷史閱讀的技巧,導致學困生歷史閱讀的效率低下,嚴重影響了學困生的轉化。面對此種情況,想要借助歷史閱讀來加快學困生轉化的步伐,就需要在整合教材內(nèi)容的基礎上,明確歷史閱讀的主題是什么,根據(jù)閱讀的主題來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閱讀和辨析,以此讓學困生在歷史閱讀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歷史理解力。
舉例來說,在“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課的閱讀之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本節(jié)課的閱讀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教師指導學困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以讀為主,一邊指導學困生去閱讀整節(jié)課的內(nèi)容,一邊讓學困生利用問題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的方式來閱讀全文,并分別從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張思想出發(fā)進行概括和說明,讓他們學會記憶關鍵詞,發(fā)現(xiàn)異同,講解時需要把深奧的哲學理論和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深入淺出,真正讓歷史照進現(xiàn)實生活,從而提高學困生歷史閱讀的成效。當然,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傳授給學困生科學的、有效的閱讀技巧,以此來幫助學困生更好地進行歷史閱讀。
(三)提供閱讀材料,切實加快教學的現(xiàn)代信息化建設
對于教師來說,切實加快教學的現(xiàn)代化建設,不僅能夠為學困生的歷史閱讀提供更加豐富的閱讀材料,拓寬學困生的眼界。同時,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圖片、多媒體優(yōu)勢還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歷史閱讀方式,給予學困生更加直觀的學習體驗,讓學困生在歷史課堂上的閱讀更具成效。尤其是歷史史料的豐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實現(xiàn)對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yǎng)。鑒于此,教師在平時的學科教學之中,需要重視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歷史閱讀教學當中的應用和推廣,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來補充和完善學生的閱讀材料。
舉例來說,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一課的閱讀之中,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方式向?qū)W困生簡單地交代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并讓學困生試著去閱讀教材,聯(lián)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從而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掌握一定的處理歷史資料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師則可以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資源整合優(yōu)勢,搜集并下載一些和從漢至元政治制度變化有關的視頻資料供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從而讓學困生在歷史閱讀的過程中對“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這一課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四)學案展示史料,增強學困生對史料的閱讀和理解
“施教之功,重在練化”,對于高中歷史學科來說,學困生的歷史時空觀念的培育是學好歷史這門課程,提升自身歷史閱讀能力的關鍵,對于學困生的轉化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而想要實現(xiàn)學困生時空觀念的培育,不僅需要教師從思想和教學方法上做出一定的調(diào)整和改變,有意識地引導和幫助學困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梳理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形成正確的歷史時序,從而把握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和內(nèi)在邏輯。同時,在學困生進行歷史閱讀的過程中,還需要教師注重學案在歷史閱讀當中的應用,借助學案來展示課外的歷史材料,用新材料增加所學知識的厚度和廣度,既幫助了學困生理解和消化課本內(nèi)容,也有利于提高其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的能力。
舉例來說,在“抗日戰(zhàn)爭”一課的教學之中,課本關于抗戰(zhàn)的背景和影響的論述只有少量文字,缺乏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這就需要教師將課本上論述不足的地方做適當?shù)难a充和完善并形成學案,當然,補充內(nèi)容不可過多,否則學困生會產(chǎn)生畏難和厭煩情緒。學案課前下發(fā),讓學困生自主閱讀材料,進行歸納概括和總結并初步制作出本節(jié)課的思維導圖,課堂上教師進行適度引導,鼓勵學困生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利用學案和課本資料闡述和說明歷史問題,必要時請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完善幫助其學習,在互動中合作交流、互學互鑒、取長補短。把學案作為學習的支點,讓他們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把對知識的“無力感”轉變?yōu)椤皺嗔Ω小保趯W習中體驗成就和快樂。
(五)開展閱讀活動,切實提升學困生的歷史閱讀能力
“施教之功,貴在養(yǎng)習”,對于學困生來說,造成歷史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是以往未能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會閱讀也不想閱讀,課本內(nèi)容敘述簡單,顯得有些“骨感”,閱讀時比較枯燥、冰冷缺乏趣味性。其實,歷史本身是豐滿的,有血有肉且是有溫度的,我們可以通過開展課外閱讀的方式使學困生身臨其境地去感悟歷史。鑒于此,教師在開展高中歷史學科教學工作當中,需要從提升學困生的歷史閱讀能力出發(fā),根據(jù)學困生歷史閱讀的需要來設計一些具體的歷史閱讀活動。
舉例來說,在講完中國近代史專題后可以介紹學困生閱讀蔣廷黼的《中國近代史》或陳旭麓的《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片段,下發(fā)閱讀記錄卡,在保證閱讀時間的前提下,規(guī)定閱讀完成時間。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做出記錄,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和同學教師探討解決問題,還可以做閱讀筆記,寫心得體會等。到了規(guī)定的時間上交閱讀記錄卡,教師跟蹤了解情況并及時批閱反饋、耐心講解,定期組織閱讀分享會,由學困生進行閱讀分享,分享的內(nèi)容可以是一本書,也可以是一個問題、一個主題或是一個片段。另外,教師還可以針對重難點問題,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搜集文字量不大、閱讀難度適度且有趣的閱讀材料并編擬合適的問題匯總裝訂成冊,定期組織學困生學習,使其養(yǎng)成持續(xù)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實現(xiàn)學會歷史、會學歷史,在不斷地實踐中獲得成長進步。
結束語
加強并做好高中歷史閱讀方面的教學工作,是實現(xiàn)學困生轉化的重要途徑,在歷史閱讀的實踐中使學困生逐步適應高考的現(xiàn)實要求,培養(yǎng)其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燕.淺析高中歷史學困生的轉化[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5):111-112.
[2]張志剛.淺談農(nóng)村高中學困生的轉化[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S3):140-141.
[3]陳兆興.高中學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轉化策略[J].教育導刊,2013(12):53-54.
[4]蘇學英,臧華.落實教育規(guī)劃綱要精神探索學習困難幫助機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7):134-135.
[5]張雅珩.高中學生歷史閱讀能力培養(yǎng)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