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奕舒
摘要: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落實核心素養(yǎng),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依據,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初中地理是初中階段的必修課程之一,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重要任務,而地理多元文化的提煉和應用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能極大地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多元文化;初中地理;學科素養(yǎng)
引言
地理是一門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要設計情境體驗,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進行合作探究,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能力;開展地理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組織地理調查,提升學生課題調研能力;嘗試參觀考察,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索熱情,幫助學生扎實掌握地理知識,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
一、初中地理教學的現(xiàn)狀
(一)初中地理教學的認識誤區(qū)
在教授初中地理的過程中,從課堂設計和教師本身的授課方式來說都不乏問題出現(xiàn)。地理課程對于學生來說是零散的,并且是復雜多變的。很多教師面對初中階段的地理知識難以著手,很容易把一些簡單的原理延伸到復雜理論,學生本就難以消化一個環(huán)節(jié),又出現(xiàn)許多其他知識點,更不容易理解。教師不能合理安排知識講授的重點,不能將一類歸為一類,減去不必要的混淆點,這也是對課堂接受度的認知誤區(qū)。課堂并不是知識點越多越好,但很多教師的確有這種習慣,無法將地理知識進行有趣的、有邏輯的串聯(lián),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二)學生學習環(huán)境的認知障礙
由于初中地理是一個涉及知識內容比較寬泛的學科,很多知識點零散并且是學生在之前很少接觸的,很多學生不懂得理解性記憶,比如一張地形圖,或一張地貌圖,從學生的思想上就沒有明確的認識。而學習地理的方法有很多,正是因為這種多而雜的分類,比如利用氣候劃分世界位置、用山脈和地質地貌來劃分位置,對于學生來說難以理解,只能靠背誦記憶,不僅印象不深刻,還容易混淆,這種零散的知識片段,實際上對學生學習地理的幫助性不大。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有了固定的思維方式,對于地理的學習反而一籌莫展,并且地理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多變的,無論是氣候還是地理,甚至不同位置根據時間有不同的氣候,或是不同的地貌,對于學生來說不能掌握方法,脫節(jié)也就越來越大。
二、多元文化在初中地理學科中的應用
(一)制訂多元目標,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貫穿始終,是教學的骨骼與脈絡,一切過程及環(huán)節(jié)都為目標而設定?,F(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變,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知識,如電視、報紙、畫報、手機、上網,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多,理解力增強,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總結,教師適當加以引導完成此環(huán)節(jié)。如教學初一地理“日本”一節(jié),日本地理位置、國土面積、人口、自然資源、河流山脈等客觀存在物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回答總結,學生總結過程也就是他們鍛煉展示的過程。在知識獲得和能力形成的過程中,學生已經變成知識獲得的主宰者,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地理學科素養(yǎng),這一變化來源于多元目標的實現(xiàn),從老師的設計到學生的目標達成,整個過程體現(xiàn)著多元目標帶來的質的改變。
(二)設計合理課堂,整合知識體系
課堂教學的設計是否合理決定著一堂課的成敗,一堂好課除了注重學生的注意力、興趣度、積極性之外,還要關注本節(jié)課設計是否能夠整合知識體系,鍛煉學生思維。如對地圖的認識,教學重點是認識地圖三要素,即指向標、比例尺、圖例,三者缺一不可。在實際教學中,單純地背誦這些知識點,再讓學生進行識圖練習,學生不僅缺乏興趣,而且也不會實際運用。教師可設計喚起學生興趣和自主思考能動性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理解并識別地圖,在此過程中,學生會親身體驗到地圖帶來的快樂,并將地圖的知識融會貫通。我在學習地圖一章的內容時,把學校的平面圖在白板上展示出來,讓學生回憶學校建筑物及其他設施的位置,將平面圖與實際相結合,通過這種聯(lián)想法更高效地理解了學校平面圖,也更清晰地記住了校園內的地理事物。為了進一步加深印象,也可以利用學生“面北方向”理解平面圖的方向感,還可以利用“選擇缺一法”驗證三要素的重要性。種種活動,對學生來說,不僅樂于參與,而且能鍛煉學生的思維,整合知識體系,提高學習效率。
(三)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多元文化價值觀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經常提煉多元文化內容,指
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多元文化價值觀。例如,在課堂設計中,可設定一個情節(jié),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讓學生說感受和觀點立場,如何處理自己的文化問題等;面對文化差異時,該如何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舉止、態(tài)度和價值觀來加強文化的交流,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和理解能力;通過講一段日本侵華歷史,說一段中俄友誼,展示一篇兩國首腦會談,跳一段桑巴舞,展示一段狂歡節(jié)片段等,用這些方式多元融合,培養(yǎng)學生多元文化價值觀。我們也可以從教材內容中去理解,從片段中去感悟。我們更應當將生存素養(yǎng)作為學習目標的一個重要核心素養(yǎng)。汶川5.12地震、印尼海嘯、土地沙漠化等自然災害,對人類的生命及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認識到自然災害形成的因素、分布規(guī)律以及所產生的危害等知識,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預防和解決辦法,以及在以后的生產生活中順其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生態(tài),樹立良好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多元學科發(fā)展觀。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理作為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實用性較強的學科,教學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做一體、學以致用,在學習中掌握知識,在實踐中應用知識、鞏固知識,在學做一體中培養(yǎng)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動力、提升地理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深入貫徹新課改理念,將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付諸教學實踐,不斷優(yōu)化教學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tǒng)一,將課堂實踐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達到促使學生知識內化,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志燕.初中地理核心素養(yǎng)構建與培養(yǎng)[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