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潔鋆
【摘要】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給現(xiàn)代教育教學模式和理念帶來了新的轉變和挑戰(zhàn)。混合式學習是整合傳統(tǒng)教學與在線學習優(yōu)勢的學習方式,筆者總結前人混合式學習研究成果,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嘗試開展混合式教學,嘗試構建閱讀課混合式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實現(xiàn)“線上”“線下”相輔助,開辟教學模式“新大陸”。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課;混合式學習;智慧課堂;教學模式
隨著教育信息化2.0計劃的開啟,以智慧教育引領教育信息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帶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推動學校育人模式向智能化、個性化和智慧化方向發(fā)展已是大勢趨。針對“智慧教育”的研究與探索,成為當前教育信息化工作推進的重要內容。
一、思考與認識
(一)混合式智慧課堂的定義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及云計算等技術的發(fā)展,傳統(tǒng)課堂教學與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進入深度融合的階段,線上線下的混合將網(wǎng)絡豐富的教學資源與先進學習工具和課堂結合起來,將課堂教學物理時空延伸到網(wǎng)絡的虛擬時空形成了新型的混合教學模式。
混合式智慧課堂,就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通過信息技術的支撐,把傳統(tǒng)的面授教學模式與網(wǎng)絡在線教學模式相結合,極大延展了教學的空間維度,活化了教學資源、豐富了教學手段,為課堂提供了各種虛實結合的教學和學習環(huán)境。
(二)混合式智慧課堂的特點
1.突破時空限制;2.互動更加實效。
二、實踐與運用
學習的過程是感知信息、認知加工、整合輸出三個階段的有機統(tǒng)一,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有效的學習需要學習者的積極參與,行為主義理論強調通過“做”來學習。
基于以上理念支持,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通過創(chuàng)設項目式學習,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做”事情,強化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建設強大的資源系統(tǒng),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完善的評價體系,及時反饋學情和教學效果,調整教師的教學方案,達到以學定教。構建起一種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混合式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由三個板塊組成:
(一)“線上云推送”——優(yōu)化共享資源,推動智慧預習
“線上云推送”指教師在課前根據(jù)教學目標,將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巧妙地轉化成為知識點微課,通過云課堂教學平臺推送給學生,并發(fā)布自主學習任務單,學生通過網(wǎng)絡教學平臺等工具自主學習,將原本的課堂學習時間有效前移,實現(xiàn)課堂“翻轉”,分散教學重難點。
以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刷子李》一課為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學習通過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方法。于是,筆者精心制作了“云微課”,題為《細節(jié)描寫突出人物性格特點》,選取同樣是馮驥才先生的文章《賤賣海張五》中的精彩片段為例子,淺顯精準地講述(下轉第5版)? ? ? ? (上接第4版)什么是細節(jié)描寫?細節(jié)描寫有哪些?同時,布置課堂云作業(yè):1.觀看“云微課”,完成反饋卡;2.預習《刷子李》,完成預習單。“反饋卡”的設置,目的是對學生觀看“云微課”的學習效果進行反饋和評價,以便調整線下教學;“預習單”的設置是引導學生對線下教學的重點內容進行預習,完成網(wǎng)絡搜索、文本閱讀、在線討論等活動。
“線上云推送”完成了學習過程中“感知信息”的階段,為線下學習鋪墊。學生依托云課堂教學平臺,可將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與教師、同學討論,將搜索到的資源與同學共享,達到智慧預習的目的。同時,教師依托云課堂教學平臺能及時形成系統(tǒng)的學情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磨課,調整教學方案??傊?,“線上云推送”,優(yōu)化共享資源,推動智慧預習。
(二)“線下云課堂”——尊重個性思維,構建深度課堂
“線下云課堂” 結合了面對面教學與在線學習兩種教學模式,面對面教學起主導作用,在線學習起輔助支持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計算機平臺調配選擇教學軟件,學生在各自的智能終端上進行學習交流活動。人機互動充分體現(xiàn)了智慧課堂的教學優(yōu)勢,全員參與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突顯個體學習,尊重個性思維,拓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廣度和深度。同時,教師利用教學平臺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能及時有效地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指導和監(jiān)督學生課堂學習,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構建起深度學習的課堂。
例如,《刷子李》一課,使用計算機、平板電腦、網(wǎng)絡教學平臺和各種教學軟件構建了智慧互動模式,設計了“重溫微課,課前熱身——品讀細節(jié),體會寫法——組文拓展,閱讀沖關——總結全文,激趣閱讀”四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創(chuàng)建項目式活動,教給學生閱讀的策略和方法,完成學習過程中“認知加工”的階段。
課前,教師引導學生重溫“云微課”并進行競賽活動——“猜猜我是誰”,學生運用手中的平板電腦,通過搶答、抽簽等多種形式開展競賽,初步檢測學生對“細節(jié)描寫突出人物性格特點”這一知識點的感知情況。課堂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讀文,找出文本中能體會到刷子李技藝高超的細節(jié)描寫,批注感受,并利用平板電腦將批注內容拍照上傳,直觀地分享個人的閱讀體會。在進一步掌握本文寫作方法的基礎上,設置了“組文拓展,閱讀沖關”的環(huán)節(jié),拓展了作家馮驥才的另外兩篇文章《蘇七塊》《酒婆》,通過小組合作閱讀,完成四級閱讀沖關賽,加深對這一寫作方法的認知。最后,為了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還引導學生運用平板電腦搜索《俗世奇人》一書,了解馮驥才筆下其他奇人異士,鼓勵學生課后繼續(xù)閱讀,走進名家。
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網(wǎng)絡搜索、上傳資料等學習活動,學生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均得到了訓練,本課的重點也在活動中層層深化,三維目標水到渠成得以落實,形成深度學習的閱讀課堂教學。
(三)“線上云遷移”——延展課堂邊界,突破教學時空
“線上云遷移”則在課后,教師線上發(fā)布拓展訓練項目,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將其運用到課外閱讀、寫作和口語表達訓練中,并及時與教師在線溝通答疑。教師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引導,培養(yǎng)學生知識、技能遷移的能力,完成學習過程的“整合輸出”階段。通過課后線上學習任務遷移,延展課堂邊界,突破教學時空,有效提高學生學習容量。
三、效果與反思
反觀上述混合式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整合傳統(tǒng)教學與在線學習優(yōu)勢,準確地找到語文課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點,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思維方式和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智能、高效的課堂。實現(xiàn)教學決策數(shù)據(jù)化、評價反饋即時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多元化。創(chuàng)設有利于協(xié)作交流和意義建構的學習環(huán)境,通過智慧高效的教與學,促進全體學生實現(xiàn)符合個性化成長規(guī)律的智慧發(fā)展。在此基礎上,省時高效地拓展課外閱讀,達到優(yōu)化課堂結構、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的目的。
誠然,混合式學習模式還不夠成熟,值得深入探究。例如,混合式學習的教學設計如何體現(xiàn)分層教學;混合了多種信息技術手段的語文課堂怎樣更好地依托傳統(tǒng)教學的支撐等。希望今后能在這一領域更深入地探索,總結出更完善的教學模式來服務于語文閱讀教學,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婷,武珺,馮懷英.《地質學基礎》MOOCAP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意義[J].社會科學前沿, 2019, 8(9): 1664-1669.
[2]劉婷,武珺,馮懷英.MOOCAP背景下“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19,28(3):41-45.
[3]吳娟.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設計——以語文學科為例[OL].https://www.sohu.com/a/375439007_99950984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