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娜
[摘 要] 國學經典是我國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結晶,是生活經驗的積淀,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把這一財富利用好了,就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發(fā)展學生的健康人格、養(yǎng)成學生的優(yōu)秀品質、陶冶學生的良好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
[關鍵詞] 國學經典;教育策略;學生成長
一、國學教育日?;?/p>
近年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都非常重視國學經典教育。但是,一些學校國學教育形式單一,仍然停留在對經典的解讀和誦讀上,沒有安排固定的時間來教學,教什么、怎么教也缺乏針對性,只是偶爾在語文課上隨意穿插一些相關國學經典內容讓學生誦讀、理解,學習系統(tǒng)性不強,沒有把國學教育日?;?/p>
把國學教育日?;紫仁菫閷W生創(chuàng)造一個學習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對學生的學習成效至關重要,可以說,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是養(yǎng)成學生美好心靈的最好陣地之一,它不僅影響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而且關乎學生優(yōu)良道德品質的形成。而好的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是靠日常教育的養(yǎng)成。為此,創(chuàng)設國學經典的良好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從周一到周五都能感受到學習國學經典的濃郁書香氛圍,系統(tǒng)品味國學經典之美,學生就會感覺到校園里日日散發(fā)的迷人芬芳,感受中華傳統(tǒng)濃濃的文化氣息,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在回味無窮中得到提升。
把國學教育日?;?,其次是講究滲透。國學經典對學生的教育需要日日進行,非一日之功而能成就。如果教師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僅靠偶爾或短時間的課堂穿插或小課教授,難以形成教育上的滲透之勢。如果教師講究國學經典對學生教育的滲透之法,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環(huán)境氛圍中滲透國學經典教育,則效果不菲。例如通過早讀時間的集體誦讀活動,讓學生天天學,日日思,持之以恒品味、吸納;再如課前誦讀,在下午第一節(jié)課前設定10分鐘左右的時間,與早讀形成呼應連貫之勢,讓學生在一天內集中誦讀兩次??梢岳脤W校里的角角落落,創(chuàng)立國學經典閱讀角,展示國學經典學習內容,拓寬學生國學經典閱讀空間,提高學生的閱讀量,等等。這樣,不僅會讓國學經典學習的整體性氛圍更加濃厚,而且會把對學生的教育滲透在每日的國學學習中,形成良好習慣。
二、國學教育多樣化
學生對于國學經典的學習有一個共同的第一感受就是距離我們時代久遠,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如果處理不好,第一感受不僅會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而且有可能失去對國學經典的學習興趣。而避免“畏難”情緒的產生和提高學習興趣的辦法,就是把國學教育多樣化,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形式中走進經典,享受學習國學經典的快樂。
一是以課外活動為依托,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例如,利用課外活動,分年級成立國學學習興趣班,定時間、定地點、定教師,為學生提供增強國學經典學習興趣、拔高學習能力的條件,以幫助、吸引更多的同學參與到興趣學習中來;再如,舉辦國學經典故事會,固定地點,專人管理,組織同學把每日誦讀、理解的國學經典故事在課外活動時間分享給其他同學,不分年級,不分班級,不管同學之間認識還是不認識,只要有時間就去分享。如此,就能把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興趣激發(fā)出來,成果展示出來,從而享受學習國學經典的成功和快樂。
二是以課內學習為依托,有計劃、系統(tǒng)性地進行學習。例如由學校組織語文、歷史等相關學科的教師開發(fā)國學經典校本課程,根據(jù)難易程度和學生認知水平編寫適合不同年級學生使用的校級課程,分年級開設國學經典校本課程,以合適的內容供不同年級或學段的學生學習;再如,引導學生壓縮、擴展、改編國學經典故事,學寫國學經典小詩文,在訓練他們語文能力的同時加大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又如,形成課內學習互動,通過師生、生生共同交流一個話題、一個故事、一個人物等方式,講學習心得,談啟發(fā)感受,對學生學習國學經典起到德育滲透和日常行為養(yǎng)成的作用。
如此,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方式方法多樣化了,學習的畏難情緒也就消解了,學習興趣也就提高了,學習的快樂也就產生了,學習的效果也就顯明了。
三、國學教育藝術化
國學經典的學習不能呆板和固化,需要靈活和藝術。一般的教師認為學習國學經典,背會就算達標。至于其他的理解、運用等,要看學生的情況。這樣的想法固然沒有錯誤,但是,有了這種想法難免讓我們對國學經典的學習變得呆板,產生固化思維。事實上,學習國學經典離不開背誦,但是過于強調背誦反而會使學生對國學經典的閱讀變得呆板、枯燥,進而降低閱讀興趣,影響學習效果。所以,學好國學經典,還需要把國學教育藝術化。
一是作為經典,國學本身就是負載思想的藝術品,否則也不會成為影響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經典之作。為此,我們需要把國學經典當做“藝術品”來學。例如對唐詩宋詞,其自身的藝術性很強。王維詩歌畫一樣的境界,李白詩中浪漫主義的風格,杜甫詩中現(xiàn)實主義的特色,等等,以不同的風格表現(xiàn)祖國大好河山、現(xiàn)實生活等方面內容,在表達作者情思的同時,體現(xiàn)出了國學經典的藝術之美。這些經典或詠嘆愛情,或謳歌大自然,或抒發(fā)豪情,或感慨人生,富有詩情畫意和生活哲理,充滿感染力,代表著中國詩詞創(chuàng)作的較高藝術成就。作為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詩中情思、陶冶自身情操的同時,欣賞古代詩歌的音韻音律、意象意境、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的藝術之美,對于美化學生心靈、洗滌學生靈魂、造就學生品格、提升學生思想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是國學經典思想博大精深,不用藝術性的手法難以達到學習的最佳效果。例如學習《三字經》,根據(jù)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把它譜上曲子,以旋律優(yōu)美的兒歌形式,讓學生唱起來。再如《弟子規(gu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把所授內容通過一幅幅圖畫或動畫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既有文字內容又有對應畫面,以藝術表現(xiàn)所教內容,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形象直觀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再如《三十六計》,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故事演繹等方式,把里面的故事表演出來,既鍛煉了學生的想象、聯(lián)想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能力。
像這樣,從國學經典自身的藝術性和學習方式的藝術上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規(guī)避國學經典語言的晦澀難懂,在授人以魚的同時授人以漁,著眼藝術性加以點撥和引導,學生就能輕松、愉悅地透過文字捕捉到國學經典中的內容形式之美,情思形象之美。
四、國學教育規(guī)律化
《階梯國學》是一本由幾位小學高級教師編寫的國學讀本,其特點很好地尊重了學生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按難易程度對學習內容進行了階梯式的編排和科學性的分階,能夠讓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習國學。這種編排方法對于我們指導學生學習國學非常有用。例如按學生的年齡或學段選擇內容時,一、二年級學生以《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經典蒙書的學習為主,就比較合適。因為它們朗朗上口,易于誦讀。三、四年級的學生以《千字文》《論語》《孟子》等國學經典為學習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等配以富有童趣的圖畫、解說,就能達到渲染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五、六年級的學生以《大學》《中庸》《禮記》等國學經典為學習內容,就能引導他們將國學經典同生活實際相結合,感悟其中蘊含的思想與道理。再如,就某一國學經典的學習,也要講究方法、設定層次、由易到難、科學安排、層級提升、提高效率。像《禮記》的學習,它最初是附在《儀禮》后面的記文,分為《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編者按照劉向《別錄》中對《禮記》篇目的分類,共列六章,章下分節(jié),每節(jié)節(jié)選原文若干,以《禮記》原篇先后順序排列,文后附以注釋、譯文。這樣就能有效降低學習難度,既方便學生理解原文,又能聯(lián)系當今社會生活,對古代的“禮”進行辯證思考。
總之,教育是一門藝術,需要講究方法策略。在小學階段融入國學教育,需要我們把國學教育日?;?、多樣化、藝術化、規(guī)律化。這樣做,教育的效果才會逐步顯現(xiàn)出來,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萬元,王多海.農村中小學階段實施國學教育的方法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6).
[2]李華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國學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6,000(36):256-257.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