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靜
摘 要:“自主學習”,即教師通過對學生實施科學且合理的引導,以促進學生積極融入教學活動中,在此過程中,學習行為是學生自發(fā)性行為。將自主學習模式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能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有效彰顯,因此,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成為當下小學教師所要面對的重點課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
在新課改教學理念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培養(yǎng)要求已由單純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巧教學逐漸轉變?yōu)榕囵B(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此影響下,語文教學單單是局限于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對學生的自主能力也提出了最新要求,教師要實時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如此能推動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提升語文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
一、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教學的興趣
針對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教師的教學觀念過于滯后,課堂教學模式多呈現(xiàn)教師的“一言堂”,沒有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互動。面對此情況,教師要深入做好教學反思,對自身課堂教學模式不斷優(yōu)化,將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科目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以此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草船借箭》主要描述了三國演義赤壁之戰(zhàn)前的橋段,該文刻畫了諸葛亮、周瑜、魯肅等三位具有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主要講述了周瑜嫉諸葛亮之才不能為東吳所用,為了除掉諸葛亮,而為諸葛亮布置了打造十萬只箭的任務,諸葛亮識破周瑜計謀,并借助魯肅的幫助去向曹營“借箭”,來幫助自己完成“造箭”任務。為了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一改傳統(tǒng)“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組織學生結合課本以話劇、小品等形式來編制故事情節(jié)。
二、巧用教學生活化,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習
語文不僅是一門人文性學科,還有著較高的實用性,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素材都取之于實際生活,語文是生活的外延,教師若能正確為學生梳理語文教學和生活的聯(lián)系,促使語文教學和生活有效結合,會極大程度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少年閏土》教學中,教師可以就文章中“我”和閏土小時候的捕鳥等生活場景和學生開展探討,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講述自己日常和小伙伴的游戲方式,以此強化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能和作者建立共鳴,在該部分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從小長大的小伙伴的變化為題材寫一篇作文,以此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強化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機制,合作共贏的同時實現(xiàn)自主學習
小學生年齡尚小不具備良好的自我約束力,且還未形成完善的思維體系。因此,教師可以強化小組合作學習機制,為學生科學地分配小組,使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開展學習,從而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的目的。例如,在《景陽岡》教學中,武松為什么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體現(xiàn)了武松什么特點?如果你是店家你會用什么方式去勸武松不要上景陽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內(nèi)容,并引導學生對文章中存在不解之處做好標記,待學生閱讀完后,組織組內(nèi)學生進行探討,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要做過多干預,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整個課堂要全部交給學生。
四、傳授學生學習方法,保證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能持續(xù)有效地進行,除了需要其具有足夠的興趣,還需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也需要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語文知識,還要重視教學方法的傳授。首先,需要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方式進行分析,并找出學生預習方法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科學地設置預習方案,有效規(guī)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于被動狀態(tài)。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做好學習筆記,并對存在疑慮的地方重點畫出,促進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進一步提升。最后,在復習階段,教師要鼓勵學生及時查缺補漏,并強化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性,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總之,自主能力無論是對語文學習還是別的科目學習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視的,其可以讓學生的思維避免出現(xiàn)固化,能使其在今后學習生活中立足于個人角度出發(fā)用長遠目光去看待問題,實現(xiàn)解決和分析問題能力提高的同時,也能進一步強化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鍛煉,給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過程提供了幫助。
參考文獻:
陳春梅,喬永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