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茂雄
摘要:語文是學生學習各學科的基礎學科,做好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小升初銜接,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接觸與初中語文同等難度的內容,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就能夠有效減輕小學生初進入初中的不適感,也能夠有效幫助小學生迅速適應初中語文學習,為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一教育目標奠定良好教育基礎。為此,文章將主要研究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做好小升初語文內容銜接工作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教學;小升初
引言:
初中階段教師的教育方式、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以及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相較于小學都會有很大的變化。到了初中階段,教師幾乎在一開始就已經將學生引向自主學習的道路,而語文學習的難度也相應地增大,若是沒有做好小升初的銜接工作,小學生可能會不適應初中階段的教學方式,使得成績迅速下滑,這種下滑給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以及學生恰逢青春期的心理發(fā)展問題很容易讓學生的學習心理出現問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在語文教學之中應該嘗試去進行小升初的銜接教育。
一、與小學相比,初中語文有哪些變化?
(一)閱讀文章難度增大
小學要求“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中學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梢?,閱讀敘事性作品時,從小學到中學,不但在語言的學習積累上有了更具體的要求,在情感體驗方面也有所強化和提升。
(二)作文要求提高
小學寫作課程標準偏重于簡單的記敘文及想象作文,要求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語句通順、分段清楚、書寫規(guī)范、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等。而初中寫作課程標準則側重表達自己的感受、多角度觀察表現生活,在獨立構思寫作、詳略得當、條理清楚、運用聯想和想象、主旨明確、內容具體、運用不同表達方式、文從字順等方面都做了非常明確的要求。
二、中小學資源共享理念下小升初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策略
(一)注重語文學習的長期積累性
學習的教材,背誦的課文,都只是學習的“引子”,在學習過程中還要認識到其內核,培養(yǎng)孩子從文字中感悟情感,從故事中歸納出道理,從環(huán)境中熏陶內心的思維習慣,而不是只看表面可觀可感的實體。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老師不能只教給孩子正音寫字,還要理解文字中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帶來的情感作用,更要引導學生從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中,體會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熱愛之情。長期的積累不僅是好詞妙句的表達積累,更是對未體悟之情感、未涉足之環(huán)境、未成為現實之創(chuàng)新等的探索式情感的積累。只有不斷總結感悟才能獲得質的提升。
(二)轉變語文學習方法的傳授性
興趣是學習永葆活力的內驅力,教師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互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轉變思維,成為問題的主人。如在教學略讀課文時,我都是讓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討論式學習。先討論出課文難寫的字,選擇小組進行自主挑戰(zhàn),讓學生們認識到挑戰(zhàn)別人,自己要先扎實做好準備,再通過引導式教學,讓學生概括出文章的結構和內容,再小組討論出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比如語句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未來內容的預測等發(fā)展式問題。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探索獲取知識點,不單“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
(三)明確學習要求與方法,養(yǎng)成良好習慣
1. 養(yǎng)成課余閱讀的好習慣?!安烤幇妗苯滩牡耐怀鎏攸c是強調學生多讀書,七年級上冊必讀名著是《朝花夕拾》《西游記》。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自主閱讀 《白洋淀紀事》(孫犁)、《湘行散記》(沈從文)、《獵人筆記》(屠格涅夫)、《鏡花緣》(李汝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需要長期積累,教師要鼓勵學生閱讀大量的書籍,做好相應的讀書筆記,撰寫讀書心得體會。 2. 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使用“部編版”教材后,教材體系簡潔明了。這就要求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劃分段落、了解大意,深層一點的預習還要學會圈點勾畫,質疑提問。進入初中后,能夠自覺預習的學生不僅學得好,而且越學越有勁;那些不懂得預習的學生,不僅學得累,而且越學越無趣。 3. 養(yǎng)成上課筆記的好習慣。初中生在課堂上不僅要專心聽講,而且要在聽的過程中將重點內容記錄在書本或筆記本上。學生認真地聽和記,說明他的思維在跟著老師走,聽和記的過程也是積極思考的過程;在筆記之余,要進行整理、歸納、鞏固、反思、提升,從而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生只有擁有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學有所長,學有所精。
(四)有效拓展語文教材的外延感
選入教材的文章,大都是文質兼美、程度適宜的美文,很多作品是同一作家在不同階段寫的內容。如編入小學課本的《丁香結》和中學課本的《紫藤蘿瀑布》,作者都是宗璞,教學時就可以運用比較閱讀,《丁香結》通過丁香花的繁茂和不愛說話,不爭搶,寫出了作者對丁香花高潔品質的贊美;《紫藤蘿瀑布》寫紫藤蘿花自衰到盛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小學階段雖然大部分孩子對挫折苦痛等情感理解得不夠深入,但對比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卻可以通過文字感受出情感內涵的差別。在教學《司馬光》這篇文言小古文時,文章短小易懂,學生普遍覺得沒有理解難度,但這時我將初中課文,節(jié)選自司馬光主持編纂的《資治通鑒》中的《孫權勸學》進行提前滲透閱讀,學生更容易理解滲透性學習,對未來高年級階段學習文言文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首先需要拓展教學內容,嘗試引導學生結合小學語文學習內容,了解初中語文學習的方法。其次,需要在此階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并且?guī)椭鷮W生總結語文各項內容的學習方法。再次,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主體,組織多樣化語文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語文知識。最后,教師需要在語文教學時,逐步轉變語文教學方法,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幫助學生適應初中語文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韋厚賢.核心素養(yǎng)指導下小升初語文教學銜接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04):27.
[2]付星.論小升初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J].西部素質教育,2015,1(11):81.
[3]龍玉成.如何做好小升初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J].基礎教育研究,2012(20):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