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大勢所趨,在這一大趨勢下,學生面臨著更高的外語水平要求,所以為了讓學生學有所成,必須要重視第二外語教學的開展。本文將對高職院校第二外語的教學現狀以及實踐措施展開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第二外語;教學現狀
【作者簡介】孫留芳,汕尾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汕尾職業(yè)技術學院2019年度院級科研課題“高職院校開展第二外語現狀調查研究”(項目編號:SWKT19—022)。
隨著社會經濟的全球化發(fā)展,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交流愈發(fā)頻繁,第二外語教學的重要性也愈發(fā)得到體現。因此我們需要對高職院校第二外語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總結,并且提出相應的實踐措施,才能夠體現出第二外語教學的實效性。
一、高職院校第二外語教學現狀分析
1.課程周期短且間隔長。我國的許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第二外語課程,但是在不少院校,第二外語為選修科目,授課間隔時間長,一個學期學生并不能學到很多知識,而且因間隔較長,所以經常會出現第二堂課開始學生便忘了上一堂課學習內容的情況,教師便要耗費大量時間去幫助學生回顧上堂課的內容。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遺忘與倒退會直接影響學習效率,要避免遺忘就必須要及時鞏固所學知識。特別是對于初學者來說,因為已經學習漢語與英語兩種語言,第二外語的學習會讓學生很容易混亂,也更容易出現遺忘的現象。這一問題的解決不僅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思想與教學方式,也取決于校方的教學規(guī)劃。
2.學生基礎薄弱。隨著高職院校的招生規(guī)模越來越大,生源愈發(fā)復雜,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水平上的差距也愈發(fā)明顯,這一差距不僅體現在主要科目的學習過程中,在第二外語的學習過程中也有體現。在高職院校教學體系中,第二外語并不是必修科目,高職院校學生選修第二外語往往出于個人喜好或是學分需求,但是卻很少考慮自己的實際應用需求以及基礎情況。許多語言能力基礎不足的學生存在為了學分而憑感覺選擇第二外語的情況,這樣的動機本質上便是錯誤的,加之第二外語的授課方式普遍為大課堂周授課的形式,缺乏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所以無法保證教學的效率以及約束性。真正感興趣且有天賦的學生在課堂上學不到多少實用的知識,不感興趣也用不上的學生在課堂上消磨時間,學生的學習目的不同、需求不同、進度不同、態(tài)度不同,但都學不到充分的知識以及有用的技能,這樣的授課模式顯然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
3.教材選擇不合理。教材的選擇直接決定著教學的質量,第二外語教學亦是如此。但是就當前的教學情況來看,高職院校第二外語教材的選擇往往是不夠合理的,因為許多院校在選擇教材之前并不會事先加以了解,只追求零基礎起點這一重點,并不考慮我國的母語環(huán)境下學生的外語學習習慣,如果教材選擇不夠合理,會使教學的難度更高。
4.語言晦澀抽象。任何語言的表達方式都是晦澀抽象的,只有通過實際應用,將語言與生活實際關聯起來,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而第二外語因只在少數國家使用,所以更無適當的環(huán)境去開展語言應用教學,實際應用訓練要比英語更難。英語目前已經成為世界通用語言,但是第二外語卻并不是,學生在街上使用英語去購物,也許店家能夠理解學生的表達,但是如果學生利用冷門的第二外語去表達,對方往往很難理解。學生實踐應用的機會少,所以對于這門語言的認知往往只會停留在最基本的、官方的表達,只能用來展示,卻絲毫不實用。
二、提高高職院校第二外語教學效果的措施
1.豐富教學材料。在第二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教材以及教學內容的拓展是教學質量的保障。第二外語教學需要依賴優(yōu)質的教材,同時也應該不拘泥于某本特定的教材,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習慣以及學習需求去選擇教材,在必要且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自主編訂校本教材。要將教材與諸多其他資料結合起來,包括影視資料、原聲試聽資料、歌曲、地區(qū)文化相關的紀錄片等。要讓教學內容更加多元化,從聽、說、讀、寫各方面的教學目標出發(fā)去規(guī)劃內容,才能讓第二外語教學更具實效性。例如書本中的一些故事,可以結合視頻或是動畫,讓故事內容更生動,讓學生理解更快。一言以蔽之,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創(chuàng)新,是第二外語教學的重點,是第二外語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2.注重循序漸進。語言知識博大精深,學習的過程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因第二外語在高職院校得不到充分的重視,開展教學往往只是走走形式,所以學生的學習也往往是十分敷衍的,根本無法累積多少詞匯與其他知識。但是身為第二外語教師,不可放任這一局面的持續(xù),而是應當結合實際的教學需求,思考如何提升教學實效性。為了保證教學的實效性,循序漸進是基本原則,因為任何學習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要合理控制教學難度,要結合學生的不同情況,對學生事先做好分組,根據分組情況去規(guī)劃不同的教學方案。在初期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以最簡單直白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在課前必須要做好課程導入工作,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導入課程內容,不可一堂課中講解過多知識點,這會導致學生的學習進度很容易落下。此外,對于重要的詞匯以及句式等一定要引導學生不斷重復演練,才能記得更加牢固,并且要懂得利用多媒體教學去吸引學生。例如為了鞏固學生的記憶,教師可以使用影視劇片段去引導學生,訓練學生的聽力。第一次可以播放帶中文與外語字幕的視頻,第二次可以去掉中文字幕,第三次可以完全去掉字幕,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學生強化記憶,達到聽懂并記住的目標。
3.克服第二外語課程課時限制。課時的限制是影響第二外語教學的重要問題之一,每周一到兩次授課,加之大教室的集中授課模式,即便學生每個學期都選修同一門外語學科,也很難積累詞匯,很難做到熟練應用。語言知識是博大精深的,學生即便全身心投入去學,也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運用,何況是在每周一課時到兩課時的情況下,更無法達到深入學習的目標。學生在校內的文化課學習時間是不可被占用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要思考如何利用課下的碎片時間,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必須要將學習的自主權交還給學生。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喜好,設置趣味性的課后研究項目,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例如可以讓對短視頻平臺感興趣的學生在課后利用短視頻平臺錄制影視配音的對口視頻,上傳分享到班級群組中,供大家鑒賞。亦可組織學生排演舞臺劇等。這些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能夠讓學生的課后學習興趣被激發(fā),以更加自然、自由的方式學習外語,感受外語的魅力。
4.落實激勵教育。激勵使人產生進步的動力,在第二外語學習過程中,因課時少、教學流程短,對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師更要重視對于學生的激勵,才能讓學生的學習熱情源源不斷。教師必須首先了解學生的激勵需求,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獎勵形式去褒獎學習態(tài)度認真積極的學生。一般來說,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獎勵往往是物質形式的,即給予一定的實物獎勵,或是以發(fā)放獎狀的形式去獎勵。但是學生的需求卻往往不在于此,學生希望得到的獎勵可能是一次集體聚會,或者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機會,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獎勵需求去設定相應的激勵方案。例如在組織排演舞臺劇時,獲得演繹某個角色的機會,也許就是對學生的獎勵,在排演舞臺劇之前,教師告知學生出演每個角色的要求與臺詞,讓想參演的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角色去“試鏡”,也就是針對舞臺劇開展演員海選,有表現欲望的學生自然會努力去學習角色的臺詞,掌握角色的情感表達要點,而最終獲得表演的機會則是對學生的一種獎勵,正是學生所期待的。
5.尋找語言環(huán)境的融合點。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有深刻的理解,母語化的語言環(huán)境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第二外語的應用范圍并不像漢語以及英語那般廣泛,所以教師要努力尋找不同語言環(huán)境的融合點。因為語言之間往往有許多共通點,實際應用環(huán)境也無外乎社會的生產生活,因此教師要將語言與環(huán)境融合起來,即便是在國內學習,也要密切貼合生活,讓學生認識到一門語言的實際應用是十分重要的,并不只是需要記住單詞、語法,而是要懂得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需要用怎樣的詞匯去表達,需要用怎樣的語境去表達。語言的本質是復雜的,一個詞匯錯誤,也許就會造成他人的誤解,甚至引發(fā)一次爭吵,所以教師必須重點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應用,并且盡可能設置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加深理解。例如在外出就餐時,怎樣的語言表達方式是禮貌的,怎樣的表達方式是對他人有所冒犯的。而且要結合地方的民俗習慣,包括肢體表達等,讓學生對于第二語言的表達要點有更深刻的理解。語言的主要作用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以及理解,如果無法體現出這一重要作用,語言學習便不具備實際意義,因此教師必須要以學生會用為終極目標,讓學生的學習體現出實效性。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不能用過于嚴肅的、斥責的語氣去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對學生的錯誤體現出更高的包容度,因為語言學習與應用過程中錯誤是無法避免的,即便是我們在使用母語交流時,也無法保證始終不出現錯誤。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表達時,必須要注重敢說,只要學生敢于大膽說,教師便要對其勇敢的態(tài)度給予充分認可。
三、結語
第二外語的學習,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一直都是難題,因為各方面條件的局限,學生的學習往往停留在淺顯的層面,無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沒有充分的實踐應用機會。本文針對第二外語的教學現狀及策略展開討論,總結了教學重點,希望能夠對第二外語教學起到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郭振.第二外語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問題——從教學與教育談起[J].黑河學院學報,2020(10):113-115.
[2]汪雅.普通高校第二外語教學中“面向行動教學法”的價值與實踐[J].紅河學院學報,2020(5):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