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麗
摘要:隨著新的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核心素養(yǎng)教學改革現(xiàn)在已經是深入人心?,F(xiàn)在的小學數學教學已經不僅僅是對小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運算教學和解題理論知識教學,現(xiàn)在更注重的是孩子們的實際操作動手能力的教學。本文就是以小學深度學習為背景,在這個大背景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動手操作進行簡要論述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深度學習;動手操作;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4-275
1 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的學習方式是在近年來社會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下應用而生的,概括來講,深度學習數學,就是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借助已掌握的數學知識,對新的數學知識、數學技能進行分析、加工、重組,運用多種方法將其納入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同時,也要學會在各種情境中發(fā)現(xiàn)數學問題,將數學知識運用其中,作出決策,有效地解決一系列數學問題。這是一種培養(yǎng)高階思維能力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學習方式,是促使學生去自我構建數學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深入地理解知識,學會有效思考,積累數學經驗,從而得到長遠的發(fā)展。
2 在深度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1 讓學生在操作中質疑
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只重視了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而忽視甚至是削弱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得學生沒有自己深入的思考,弱化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要擯棄傳統(tǒng)模式,為了不讓學生只是枯燥單向地被灌輸知識,要多設計動手操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并鼓勵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多產生疑問,學會主動地思考,逐漸獲得有效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時,可以讓學生準備一些長度相同的小棒,如火柴棒、紙棒、吸管之類的物體,并讓學生在課堂探究環(huán)節(jié)中親自動手操作: 教師先引導學生進行操作,讓學生從中選出6 根小棒,然后動手擺一擺,看看能擺成幾個三角形,有沒有多余的小棒,并對此進行記錄;接著再動手擺一擺,看看能擺成幾個正方形,有沒有多余的,并記錄數據。在完成之后,教師可以提問:“用6 根小棒可以擺出多少個三角形? 有幾根多余的小棒? 正方形呢? ”學生都回答:“可以擺2 個三角形,并且沒有多余的小棒;可以擺1 個正方形,有2 根多余的小棒?!苯處熢僖龑W生根據這個操作過程去列式:6÷3=2……0、6÷4=1……1,從而讓學生既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理解了有余數的除法的由來,還能引導學生去產生疑問: 如果不是6 根小棒,是其他的數字,會產生怎樣的結果。那么教師可以再次讓學生任意選取小棒的個數并動手操作,有的學生選了10 根小棒,發(fā)現(xiàn)拼出了3 個三角形和2 個正方形,得到了10÷3=3……1 和10÷4=2……2 的算式;有的學生選擇了16根小棒,發(fā)現(xiàn)拼出了2 個三角形和2 個正方形,得到了16÷3=5……1 和16÷4=4……0 的算式。可見,學生在深讀學習的同時也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
2.2 利用實踐操作激發(fā)學生興趣
有教育家認為,如果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是出于發(fā)自內心的興趣和求知欲的話,就更容易遺忘知識。因此,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熱愛是數學教師應該首要關注的問題。小學生活潑好動,他們樂于且善于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那么小學數學教師要把握住這一特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去產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才能夠有效收獲更深層次的知識,并發(fā)展思維。
例如,在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時,教師可以設計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去計算“12×3”。第一種方法是讓學生準備一些小棒,動手擺一擺,每根小棒代表數字1,十根小棒捆在一起代表數字10,那么學生會發(fā)現(xiàn)12×3 分開來看就是3 個“2 根小棒”,即3×2=6,還有3 捆小棒,也就是3 個10,即3×10=30,合起來就是3×2+3×10=3×12=36,這樣借助對小棒的操作,既讓學生在動態(tài)的操作過程中感受到了動手操作的樂趣,還可以為學生后續(xù)對筆算的理解做好鋪墊。再如,在學習混合運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紙牌A-10各一張,然后選出其中的3 張,使得紙牌上的數字(紙牌A 代表數字1) 經過混合運算之后,得到的結果是24。這樣一來,利用學生喜愛的紙牌,并重新設計其游戲規(guī)則,能夠讓學生快速地投入到實踐操作的探究中,這對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3 促進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深度學習必然要求學生對數學知識深入理解,并認識到知識的本質,而動手操作往往可以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對數學內容有更多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由于學生已經學過了求解長方形面積的公式與方法,而這二者之間的面積公式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用紙片裁剪一些紙條,或者找一些小棒,將紙條(或小棒)拼成平行四邊形或者是長方形,讓學生動手操作并獨立思考,為什么紙條(或小棒)既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也可以拼成長方形,以使得學生在操作中逐漸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因此面積就是“底×高”。這樣一來,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就能有效地對知識產生深入的認識。
2.4 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良好的思維能力對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技能等的探索與獲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深度學習而言,一方面,只有學生具備了良好的思維能力,才能更好地深度學習;另一方面,深度學習也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在深度學習下,教師要多組織一些思維量較大的實踐活動。
例如,在學習軸對稱時,教師可以選取學生生活中常見到的事物圖形,比如說飛機、蜻蜓、蝴蝶等,然后讓學生去觀察這些圖形,從中尋找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這些圖形可以將軸對稱知識自然地銜接起來,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身邊的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知識,并激勵學生去感悟、體驗知識的由來、本質及其應用,促使學生的思維得以發(fā)散。在學習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之后,教師可以再次放手,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想象力,動手繪制一個軸對稱圖形或是制作一個軸對稱的物體。這樣一來,不但鞏固了學生對軸對稱知識的理解,還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在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也使得數學思維、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得以提升,一舉多得。
3 結語
現(xiàn)如今,小學數學的實踐操作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經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點睛之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有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意識,讓學生通過深度學習的學習方式,從實踐操作中帶著思考和問題去操作,從操作中獲得新的疑問、體會和感悟;其次,教師也要注意實踐操作活動的方法,如,可以多用身邊的操作工具進行操作,讓學生通過已知的經驗進行數學活動,可以使得學生更容易接受從活動中得到的知識;最后,教師還要注意實踐操作活動的有效性,在活動中多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多稱贊一些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使其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多鼓勵一些動手能力較弱的學生,使其感受到教師真切的關懷,在劃分活動小組時也要考慮到這一點,合理分組,讓每個組既有能力強的學生,也有能力弱的學生,讓學生互相配合、互相幫助、取長補短,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魏周樂.教學有方向學習有深度: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深度學習[J].考試周刊,2019(55).
剡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