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希雷 李璋瑜
摘要小學科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實踐性,其教學目的即為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也要注重對德育的有效滲透。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也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本文主要探討了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合理滲透德育的方法與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 小學科學;德育教育;滲透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105
小學生素質教育發(fā)展綱要中提出,小學科學教學的全過程中都要注重對小學生的德育滲透,不斷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德。小學科學老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要意識到自己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還肩負著教學生做人做事的重任。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小學科學一線教學經驗,談談小學科學是如何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的。
一、拋磚引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現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都很寵愛他們,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去做、去嘗試,這也導致了小學生的生活常識匱乏,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會善于把科學學科中的德育元素挖掘出來,拋磚引玉,引導學生知道哪些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何去養(yǎng)成自己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我在講解三年級《地球上的水》這一課時,在學習了對水的認知后,我會把課前收集的我們國家西部嚴重缺水的圖片放給學生看,把我們國家的人均水資源儲備量是多少、我們國家有多少人處在嚴重缺水情況下等數據告訴學生。對于生活在祖國東部、河湖遍地的學生,是很難想到我們國家居然有那么多缺水的地方,孩子們的眼神逐漸從興奮變得難過。接著我會問學生:“既然大家知道了我們國家水資源是如此的匱乏,那我們以后要怎么做呢?”有的學生會舉手回答:“把洗菜的水用來沖馬桶、洗完手后立即關水龍頭、喝剩的水可以用來洗碗……”最后,我會告訴學生在生活中哪些方法可以節(jié)約水資源。
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我把書本中的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習慣聯系在一起,把一些良好的生活行為傳授給學生,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最終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yǎng)。
二、實事求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科學這門學科講究的是認真鉆研和實事求是,小學科學新課改要求學生要有積極的科學探究精神,要崇尚科學。所以,我在小學科學的教學活動中,會善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并把這種學習態(tài)度和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聯系起來,讓他們在生活中也要像鉆研科學那樣——實事求是、不畏艱苦。例如,我在講解二年級《栽小蔥》這一課時,我會把學生帶到實驗室,他們在我的指導下完成了小蔥的種植,接著,我告訴學生活動過程歷經15 天以上,實驗室留下一盆小蔥,剩下的我讓學生將種植好的小蔥帶回家照顧,每天放學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給小蔥澆水、施肥,并把他們的成長記錄下來。在這15 天中,有的學生懈怠了、有的學生喪失了興趣,這時,我都會鼓勵他們堅持。兩個星期的時間過去了,我讓學生將家里的小蔥帶來和同學們分享,當學生們相互比較觀察,看到小蔥長高了,變粗了的時候都非常開心。
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我讓學生知道了科學是嚴謹的,來不得半點虛假,更讓學生知道了在生活中會遇到困難,但一旦開始了,就不能輕易放棄,要持之以恒、要不畏艱苦,通過這點點滴滴的教育,讓學生明白了生活中我們需要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也最終提高了學生的生活品德。
三、深度挖掘,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所有學科、所有老師都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學生成長為國家有用之才必須要具備的品德。我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會把書本中的愛國素材不斷放大,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國家燦爛的文化和偉大的成就,我也始終把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之情作為自己教育生涯的主要任務。例如,我在講解五年級《建橋梁》這一課時,我會告訴學生中國在公元前300年的時候就有了第一座橋,橋也是中國最古老的文明,是我們先輩的智慧結晶。接著,我在多媒體上放一些我收集的關于我們國家最著名的橋,在播放圖片的時候我會為學生簡要地講解這些橋的特點,如港珠澳大橋——世界上最長的大橋,朝天門大橋——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鋼拱橋,趙州橋——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石拱橋,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偉大結晶……當學生把一幅幅圖片看完的時候,已經是熱血沸騰了,對祖國的偉大建筑都肅然起敬。
在日常教學中,只要與我們國家有關的知識點,我都會深度挖掘,把我們國家最優(yōu)秀的一面展示給學生。這種及時有力的愛國主義教育,會使學生的精氣神一下子提高很多,讓學生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激動,最終不斷提高他們的愛國熱情,為祖國培養(yǎng)棟梁之材打下了牢固的品德基礎。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與德育有關的素材,把科學教育和德育有效融合在一起。新課改對科學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科學學科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熱烈的愛國之情等,要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所以,科學老師一定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小學生的認知范圍內,潛移默化,最終使學生的學科知識和思想品德都能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楊玉玲.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滲透德育的有效嘗試[J].教師,2017(16):108-109.
[2]韓婧.德育滲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7(2):131.
溫州市平陽縣鰲江鎮(zhèn)第七小學